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离开卡迪兹后第33天……最后,我向我们最最战无不胜的君王们承诺:如果我能得到他们一些小小的援助,我将把他们想要的任何数量的黄金,还有香料、棉花,以及尽可能多的沉香木和陛下们想要的尽可能多的异教徒奴隶都奉送给他们。”

——哥伦布写给布热沃·桑切斯的信(1493年)

材料二   15世纪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哥伦布认为前往亚洲的最便捷之路是横渡大西洋的短期航行。而葡萄牙人认为前往东方的最近便之路是绕过非洲而不是横越大西洋,为此拒绝了哥伦布资助的请求。两年后,哥伦布来到西班牙朝廷,起初也遭到拒绝,但最后赢得了伊莎贝拉女王的支持。

——摘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材料三   


木雕: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这幅木雕最先出现在1493年印制的一本小册子的封面上,它可能是欧洲第一幅描绘哥伦布到达美洲的绘画。图中,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坐在左边,正指挥哥伦布和他的三艘船驶向一个小岛。几乎全裸的土著人似乎正纷纷逃离。


(1)材料一、二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哥伦布远洋航行的证据,概括说明理由。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哥伦布远洋航行开辟带来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卷中的明代商业

材料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常熟翁氏旧藏的明人画作《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描绘明代后期南京市郊商业繁华的景象。其中各种招牌颇为醒目,写有“天之美禄”“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寄”“万源号通商银钱出入公平”“京式鞋靴店”“川广杂货”等等的布帘,最长者达数丈,迎风飘拂,使摩肩接踵的市民,目不暇接。

——摘自王春瑜《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王春瑜说明史》


   
上述材料招牌中的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明代后期商业繁荣的证据?概括说明理由。
3 . 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气质,被称为宋韵文化。在时人及今人的文献中均能觅得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韵文化,薪火相传

序号

引文

出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传》
天下久安则政必有弊者,三王所不能免。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横渠语录》
治天下,蔽以一言,曰公而已,朕(宋高宗)亦安得私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宋神宗赵顼:“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若钱(指吴越政权)、刘(指南汉政权)窃据浙、广,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者,亦由笼海商得法也。”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生贸易。吴钓《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宋韵文化精神特质的具体表现。
(2)试举一例宋韵文化的其他研究角度加以说明。
(3)以宋韵文化为切口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典型性?
4 .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遴选依据标准(iv):《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通过其组成部分,突出地展示了在公元10-14世纪亚洲海上贸易的高度繁荣时期,泉州地域一体化结构和关键的制度、交通、生产、市场和社会文化因素使它成为一个全球级的重要商业中心,体现了泉州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市舶司的职责主要是“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经过对泉州市舶司遗址的探寻发掘,揭露出铺砖地面和石墙、石墩、石构、鹅卵石铺面等宋元建筑基址,明确了此处有大型较高等级官式建筑群的存在。遗址出土陶瓷16551件,涉及的窑口来自泉州本地,福建厦门、漳平、闽清、建阳等地,还有浙江龙泉窑、越窑、江西景德镇窑、江苏宜兴窑等。

——《世遗泉州遗产点:市舶司遗址》

材料二:泉州中遗项目的遗产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如下表)

古迹遗址类型

组成部分

制度保障+城市结构

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古城南门)遗址、天后(妈祖)宫、真武庙(官员祭海场所)

多元社群+城市结构

南外宗正司(负责宗室居住区管理)遗址、泉州府文庙及学宫、开元寺(佛教寺院)、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寺院)、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商品产地

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运输网络

洛阳桥(连接泉州与内地)、安平桥(跨海桥)、顺济桥(连接市区与码头)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航标)、万寿塔(航标)

材料三:泉州出土的元代石碑“刺桐十字架”(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注:20世纪20、30年代以来,泉州陆续发现刻有叙利亚文、八思巴文、拉丁文、回鹘文、汉文等文字的基督教石刻,国际学术界将其命名为“刺桐十字架”。)


概括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说明其对“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项目成功有什么作用。
2023-11-2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5 . 某学习小组搜集史料,探究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南吴杨行密占据江淮地区以后,“淮之人不识干戈者二十余年”。南唐李昪夺取政权后,下令革除一切额外租税,奖励人民种桑开垦。由是“江淮之间旷土尽辟,桑拓满野,国以富强”。

——摘编自何和义邵德琴《浅论唐宋之际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材料二   茶叶的种植在东南地区十分普遍。据绍兴三十二年(1162)的全国各路州军产茶数额,江西产茶五百三十八万余斤,位居第一、占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紧随其后的三路分别是:浙西、江东、浙东,都属东南地区,这四路合计产茶一千四百六十八万斤,占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游彪《宋史》

材料三   学习小组设计了搜集相关史料的若干角度,如下示例为其中一个角度及其说明。

角度:南北方

人口对比说明:人口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南方人口的增长甚至超过北方,可以说明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能否得出当时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地区的结论?说明理由。
(3)仿照示例内容,另选一个搜集相关史料的角度并予以说明。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她”字的文化史

1918年,正倾心于译介西方小说的周作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如何将英文中的“SHE”对译成中文的现实问题。同年第5卷第2号的《新青年》上,周作人在其译作《改革》前,似不经心地引出了刘半农的天才提议:“中国第三人称没有性的分别,很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于是,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她”字,横空出世。

材料二   在这个竭力消灭男女形迹的时候,标出这样一个新式样的“她”字,把男女界限分得这样清清楚楚,未免太不觉悟了。

——摘编自杜甫1920年4月16日《觉悟》

材料三   因为“他”字是人旁,“伊”字也是人旁,从男女平等的精神着眼,既属公平,还免了十分矫揉的形式,比较上是好的。

——摘编自寒冰1920年4月《关于她字问题的申论》

材料四   (“她”字)不见经传,不载《说文》,《玉篇•切韵》收之,不过骛奇好博,采录异体,存此俗书而已。诂义尚未论定,何可遽用?

——摘编自厉筱通1934年6月《“她”和“他”的俗书问题》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她”字的使用为何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谈谈你对近代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认识。
2023-06-0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礼俗传统的影响和规制下,徽州宗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息讼思想。针对当地常见的土地归属类、户婚财产类以及墓地侵占类等纠纷矛盾,徽州宗族秉承息讼观念,主张一方面通过家规、宗规等民间规约来约束宗族成员的行为活动,形塑其礼让精神,使其行为能够符合礼俗传统,藉此预防纠纷矛盾的发生;另一方面则强调在宗族内部成员之间或宗族与宗族之间出现争执时,矛盾双方应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根据当地的习惯法来化解彼此之间的问题。

——摘编自郭敬东《明清徽州乡村息讼观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

材料二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对外交流不便,民众长期生活在宗族社会,接受宗族的教化,如“绩邑士人,除应试外,足不出里。农工、妇女亦终岁家居,不知乡里外有何世界”。徽州宗族对民众的教化和“忠臣顺民”思想的灌输,是晚清之前宗族能够有效控制民众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随着一些学生出外学习和报纸的传入,外部新的思想和观念传入到了徽州地区,徼州民众在思想和观念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近今新学发明,士人亦幡然有远志,负书担囊,肩背相望。抑闻有东渡大和,西赴欧美以博求新智识者。”

——摘编自王灿《论晚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民众控制力的变化》

材料三   宗族观念有其正向功能,维持家庭和睦与家族和谐,是稳定基层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但从阶级斗争角度看,宗族观念本质上是狭隘的、封建落后的,掩盖了宗族内的尊卑等级,更掩盖了阶级的身份。宗族观念引发的宗族械斗,导致农民之间内耗而削弱农民阶级的团结。中共追求劳苦大众的解放,必须克服底层人民这种互相伤害的狭隘性。开展土地革命的前提是唤醒广大农民的阶级意识,但这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宗族经济基础及组织权力的改造能直接看到成果,而存于人内心深处的宗族观念改造效果却难以衡量。

——摘编自郭为桂、钱珠栎《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党对地方宗族势力的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息讼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徽州宗族对民众控制力减强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宗族观念的局限性。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宋凤首壶的变迁

粟特式胡瓶       唐三彩凤首壶        广州西村窑凤首壶

唐初胡风盛行,一种被称为胡瓶的银质带把壶沿丝路传入中原,这便是唐三彩凤首壶的原型。到目前为止,中国境内出土的胡瓶实物主要分布在宁夏和内蒙古等地区。金银在唐代属贵金属,金银器难以走入寻常人家,陶瓷烧造无疑提供了一个解决途径。唐三彩凤首壶在继承     “粟特式胡瓶”形制特征的基础上,所饰纹样明显汲取了本土化的艺术元素。莲花纹是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东传的纹饰,而后逐渐演变为世俗化的装饰纹样,整体装饰更为典雅华美。

宋代凤首壶则以青白釉色为主调,饰以简洁的花草纹,恬静淡雅的格调是宋人审美趣味的直接体现。考古发现的宋代风首壶主要分布于广东和福建,安徽、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北宋时期为满足陶瓷外销的市场需求,广州西村窑应运而生,生产的凤首壶数量较多,远销海外。

——摘编自罗佳《唐宋陶瓷风首壶所见丝绸之路艺术交流》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宋时期凤首壶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唐宋风首壶的变迁,谈谈你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
2023-05-18更新 | 11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西洋上的人口移动


15—18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主要路线示意图


美洲地区主要语言分布图

——摘自邓辉《世界文化地理》


(1)根据图1指出15—18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的主要路线,并分析原因。
(2)根据图2,概括美洲地区语言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据此指出它所承载的美洲文化的新特色。
2023-05-1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中医界经历了发展史上最为艰难的、日渐窘迫的发展际遇。为振兴中医,中医期刊兴起。近代上海中医期刊虽始于20世纪初,但发展迅速。据统计,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与中医药有关的报刊就多达 165种。在这些期刊中,既有政府社团组织创办的《医界春秋》等,又有沪上名医等私人创办的《光华医药杂志》等。这些期刊中有的以弘扬中医为宗旨,有的以融汇中西医为宗旨,还有的以改良中医、中医科学化为宗旨。为增强期刊的时效性,它们不仅设有问答、来件、社务等专栏,还有专题,组织大规模专题讨论,也刊登兄弟刊物广告及各种别具特色的广告等。为扩大影响力和发行量,它们版式不一,发行模式也不固定,有的还实行推销代理制。

——摘编自卓鹏伟《近代上海中医期刊的办刊特点》

材料二 1947年,我国仅有45所高等医药院校,院系规模小,独立设置者不到一半。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仍然没有建立起适合本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与体制。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具有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苏联,自然成为我国学习的榜样。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全面学习苏联高等医学教育。……各院校普遍使用苏联的翻译教材。……但学习苏联高度统一的中央集中管理制度,造成各地办学的自主权过小,不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教学。学术上片面强调学习苏联、排斥来自英美等国的学术理论和医疗技术,剥夺了学生接受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

——摘编自黄永秋、李剑《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中医期刊兴起的原因,并概括其办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习苏联高等医学教育的原因和不利影响。
2023-04-14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