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8 道试题
1 . 现代美国法学家梅利曼在其著作中揭示了大陆法系变化的三个主要取向:一是“非法典化”,法官(法院)解释法律的现象愈趋普遍;二是“宪法化”,即新的宪政主义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影响着社会;三是“联邦化”,即欧共体立法在效力上高于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立法。该学者意在强调(     
A.民族国家理念遭到严重破坏B.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相互交融
C.世界力量呈现出多极化趋势D.宪政主义获得欧洲广泛认同

2 . 经历经济大萧条和二战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到20世纪50年代,逐步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据此可知,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A.旨在保障贫困人员生活B.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C.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负担D.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3 . 1814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重新炮制了欧洲地图:根据正统主义原则,法国、西班牙、荷兰和意大利诸国的君主均恢复王位;根据遏制原则,与法国接壤的国家都要尽可能地强大起来;根据补偿原则,得胜的同盟国则以各种领土补偿自己,如挪威划归瑞典,马耳他、锡兰和好望角划归英国。这次会议表明(     
A.欧洲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加强B.国际关系体系实行大国一致
C.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特征明显D.维也纳体系具有正义进步性
4 . 按照罗马法,家庭中父有父的身份,子女有子女的身份。家长(家父)对外能代表一家独立行使各种权利,故又称“自权人”。其他处于家父权力之下的人(妻、子女等)称为“他权人”。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A.注重家族关系的稳定B.成年男性享有公民特权
C.具有严格的社会等级D.妇女无法拥有政治权利
5 . 1983年,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通知》,要求各省市都要选调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在基层进行重点培养,以便择优将他们选拔到适当领导岗位。从此,“选调生”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干部人事制度。这说明(     
A.新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开始建立B.干部录用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C.选调生是国家干部的主要来源D.国家重视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6 . 清朝《续文献通考》称:“自咸丰、同治以来,各省出入迥非乾隆年间可比。近来岁入之项,转以厘金、洋税为大宗。”这种现象(     
A.冲击着民族工业的发展B.导致税务司职权的日益扩大
C.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状况D.反映了列强经济势力的深入
7 . 宋代制定了严格的地方监司出巡制度,规定:监司没有公事一般不得在巡察的州县超过三天;不能纵容属官巧立名目,仗势求财;必须将所属州县巡视一遍并就具体情况申报尚书省。这些规定是为了(     
A.保障监察的规范有效B.限制监司职权范围
C.确保考核流程的严密D.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南北朝时期,部分政权开始发掘货币的流通性与政治宣传间的切合点,铸造了“汉兴钱”等;唐朝在击败关东地区最大割据势力后仍有小股抵抗力量存在的情况下,发行了“开元通宝”。这些做法(     
A.旨在增强国家认同感B.表明货币铸造走向了规范化
C.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D.成为古代年号钱发行的开端

9 . 北魏前期基本采用重刑治民的法律,中后期的立法不仅将同姓相婚、蔑伦败俗等违犯宗法伦理的行为纳入“不道”罪的框架,且孝文帝亲定流刑、徒刑的适用范围,刑“务从宽仁”,控制死刑的运用。这一变化表明(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礼法结合趋势明显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材料一:

甲:


乙: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例外,主要是种植人吃的粮食,所有耕地从不休耕。法庭上金钱万能,钱多的人总是有理。尽管宫廷内气氛平静,一片祥和,但不能掩盖全国远非安宁融合的形势。无论乾隆本人,还是他身边的人,对新的科学仪器都没有好奇心,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

——摘编自马戛尔尼《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材料二:观点一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

——徐扬《盛世滋生图》题跋

观点二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英国泰晤士河两岸相提并论,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


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矛盾吗?请结合材料一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