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说故事是先民们对生活的加工和艺术提炼,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历史记载是人们对过往的追忆和反思,是特定时期社会意识的体现。下表为中外古代部分传说的记载。

部分中外古代的传说故事

事迹出处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耶和华见到地上充满败坏、强暴和不法的邪恶行为,于是计划用洪水消灭恶人。同时他也发现,人类之中有一位叫做诺亚的好人。耶和华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带着他的家人以及牲畜与鸟类等动物逃生。《旧约·创世纪》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生活的困苦,帮人类从奥林匹斯山盗取了火,因此触怒宙斯,被惩罚钉在高加索的山上。《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列子·汤问》
摩西带领希伯来人返回故乡,上帝将海水一分为二、开出一条道路给希伯来人行走。当希伯来人通过后,又把海水合二为一把后面追赶的法老军队淹没。《旧约·出埃及记》
根据材料中相关联的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论证有力)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术界普遍认为,甘薯是由东南沿海地区经湖广传入四川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首次出现了四川种植甘薯的记载。乾隆时期,川西平原上的德阳、罗江、成都等地的地方志中都出现了甘薯的记载,且认为此物“或生食,或熟食,或磨为粉,味甘适口,老少皆宜”。在川东地区江津、黔江等地,甘薯也因地方官的大力提倡,广泛种植;川南有来自福建、广东移民首种甘薯,其一家一年收获几百上千斤,即使遇到饥年也能安然度过,使本地人很为羡慕。

到了近代,甘薯种植几乎遍及全川。据四川劝业道署统计,清末全川142个厅州县中,有甘薯种植记载的就有127个,全川共载甘薯605万亩,总产量3950.6万担。据1910年三月劝业会的调查显示,在成都的外来农业陈列出的产品中,就有18个地区陈列了当地出产的品质优良的甘薯,有白红苕、红皮红苕、红心红苕、牛奶红苕等品种。民国时期,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四川地区进行了甘薯品种、栽培和贮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从国外引进一些良种和实生苗进行鉴定。

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出版了甘薯增产栽培技术方面的书籍,及时总结和推广增产的经验。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良种的推广、栽培技术的个性,甘薯的亩产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之后,对外交流加速,甘薯作为多功能用途原料的作用更加凸显,新品种和新科技也不断引进,四川地区甘薯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据张茜《甘薯在四川的传播及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甘薯在四川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四川甘薯种植的特点,并指出建国后又有何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甘薯在四川的种植为例,说明农作物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海外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年”、“中国艺术节”、“感知中国”、“春节品牌”、“巴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凡尔赛宫中国文化之夜”、“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国美术世界行”、“中国书法环球行”等一系列大型品牌文化艺术的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     
A.提高了人民文化艺术素养B.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C.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市场化D.有助于增强国人文化自信
4 . 唐玄宗开元四年,山东蝗起,中书令姚崇奏请遣御史分道杀蝗,汴州刺史不肯应命,姚崇大怒,“牒报若水”令其灭蝗。后玄宗复问姚崇,姚崇回答说:“陛下好生恶杀,此事情不烦出敕,乞容臣出牒处分。”此事反映出当时(     
A.藩镇割据导致政令不畅B.宰相拥有一定的决策权
C.三省之间形成制衡机制D.皇权受到相权严格制约
2024-06-1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何思敬(1896-1968),中国著名法学家、哲学家。早年留学日本,有意识地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1927年回国后在中山大学执教,经常利用课堂讲授唯物主义、介绍十月革命。他还开设“义务讲座”,讲述抗日形势,宣传红军长征,引导师生关心国家大事。1938年,到达延安,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员等。抗战胜利后,何思敬作为中共唯一的法律顾问参加了重庆谈判。1948年到西柏坡,参与草拟《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后,调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主任,兼任国家法权理论和国际法教研室主任,参与宪法的起草。何思敬精通多国文字,翻译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人的著作。毛泽东称赞他是“全国第一流的法学家”。

——摘编自龙翼飞、王渤飞《何思敬:新中国民主与法制的奠基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高度评价何思敬的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何思敬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4-06-13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表为《大公报》对中苏关系的社评,导致《大公报》对苏联态度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1929年《哈尔滨搜查俄领馆事件》俄国利用中国国内弱点,运用手腕。如政界近来宣传西北军阀,勾结苏俄……愈使其赤化运动,如入无人之境。
1932年《苏联之远东政策》日本横相侵略,而当此之时,中国与另一邻国苏联,依然无外交关系。就中国言,诚愚拙无伦。
1936年《苏蒙互助条约证实后日苏关系》(苏联与外蒙古签订互助条约,有损中国主权)苏蒙互助条约之主要假想敌自应为日‘满’,日苏关系更趋紧迫。
(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公报》言论立场基本倾向于国民党政权)
A.日本对苏联威胁的加剧B.局部抗战发展为全面抗战
C.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D.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2024-06-1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表为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初怡和洋行买办统计表,据如表可推知(     
任职地点人数籍贯
上海15人广东籍13人,浙江籍、江苏籍各1人
香港6人江苏籍3人,广东籍2人,福建籍1人
福州3人均为广东籍
汉口4人均为广东籍
九江、天津、厦门、汕头均为1人均为广东籍
怡和洋行1832年创办于广州,是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
A.粤籍买办控制了怡和洋行B.列强扩大了对华资本输出
C.怡和洋行垄断了中英贸易D.对外贸易中心转移的趋势
2024-06-13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学者研究,清代前期安徽、江西米经长江运往江浙每年在500万石左右,湖南、四川米经长江运往江苏每年至少在1000万石以上。除此之外,还有奉天豆麦经海运到上海,年运量在1000万石以上。这说明(     
A.长途贩运以生活资料为主B.区域经济结构存在差异
C.高产作物种植解决了粮荒D.江浙地区农业经济衰退
2024-06-1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9 . 战国末期,齐、魏等国开始从士人中选任“博士官”。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承沿战国传统,置博士官参与宗庙、典礼、封建、法制、赏罚等重大朝廷决策。据可考史料统计,秦代博士官的籍贯都在关东。据此可知,秦始皇设立博士制度(     
A.顺应了大一统的政治形势B.化解了秦与东方六国的矛盾
C.开创了官吏选拔的新模式D.是融合儒法治国思想的尝试
2024-06-1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10 . 楚式鬲是先秦时期楚地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炊器之一。据考古发掘显示,在商代早期,江汉平原在中原陶鬲的基础上形成了萌芽型的楚式鬲,但仍以罐形鼎为主要炊器。到西周中后期,随着楚人的迁入,才演变成为成熟的锥足楚式鬲(如图)。楚式鬲的形成反映了(     

A.华夏认同观念已深入人心B.中原与楚地审美观的趋同
C.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D.楚人陶器制作技艺的提高
2024-06-1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