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3 道试题
1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82年宪法第13 条和第11 条规定的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就已经在一定意义上包含私有财产权相对国家权力具有不可侵犯性的宗旨,但并没有明确宣示。1988年宪法修正案第1条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以及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1993年宪法修正案第8条规定的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和第9条规定的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以及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16条所规定的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等内容,都包含了私有财产不受政治权力侵犯的宗旨,但是,毕竟宪法并未明确宣示私有财产不受政治权力的侵犯2004 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第22条修正案同时规定了私法意义上的私有财产权和公法意义上的私有财产权。

——摘编自田宝会、刘静仑《私有财产权与法律改革——1978- 2003中国法律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有产权法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有产权法律改革的影响。
2023-07-09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德意志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大部分地区完成工业革命前,以电能、内燃机动力以及新兴化学为主的工业在德意志已异军突起。这反映了德意志(       
A.仿照英国的工业化模式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地
C.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D.国家统一加快工业革命进程
2023-07-09更新 | 112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1466年,意大利建筑家卢西亚诺认为领主广场、大教堂、凉廊、军营、监狱和其他公共建筑等,构成了市民生活的支点,应当清除没有秩序的、嘈杂的、有害的活动,街道应该分层次划分以适应不同的职能需要。这一理论(       
A.适应了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B.彰显了人文主义精神
C.凸显了近代科学革命的成果D.维护了封建贵族利益
2023-07-09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黄宗羲将“为故国存信史”作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宗旨,相较于考订史实的传统,他更注重于“当身现代之史”与“文献人物之史”,乾隆年间有学者对其史著《明儒学案》作出评价:“论学最为详备,窥其意旨,取扶植名教砥砺风节者多。”由此可知,黄宗羲的史学研究(       

A.过度强调文献史料B.注重还原历史真实
C.服务现实政治需要D.践行经世致用精神
5 . 魏晋时期,绘画呈现多元化倾向。寄情于自然的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派,宗教人物画也随之大量涌现。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世俗文化的发展B.民族交融的发展
C.三教鼎立的形成D.社会思想的变化
6 . “汉高祀鲁”画面(如下图所示)展现了汉高祖刘邦称帝后途经曲阜祭祀孔子的场景。下图所示是根据文献史料记载中最高统治者第一次公开祭拜孔子的史实所绘的一幅画。汉高祖此举意在(       

   

A.以“无为而治”理念休养生息B.提倡“尊崇儒术”以治理朝政
C.借助儒家礼仪彰显天子威仪D.奉孔子为万世师表传承儒学

7 . 春秋前期,鲁国大夫季氏和叔孙氏一度掌握鲁国政权。春秋后期,季氏的家臣南蒯、叔孙氏的家臣阳虎起来反对家主,并掌握了鲁国政权,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这些史实反映了(       

A.分封制的逐步瓦解B.爵位继承制被破坏
C.周天子的权势衰微D.霸权更迭较为频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98年1月,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请求光绪帝决定变法。他提出翻译乃“强国第一义”,应“择书布译”,并提倡“广译”。这体现了晚清时期(     
A.文化救国思想的兴起B.翻译思想的深远影响
C.仿洋改制的变法思想D.翻译活动的文化功能
9 . 下列诗句选自唐代诗歌。这可以用于说明唐代(        
诗句出处及作者
“市喧山贼破,金贱海船来”《送郑权尚书南海》王建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刘禹锡
“当令输贡赋,不使外夷骄”《送徐大夫赴广州》刘长卿
A.国势衰微的趋势B.丝绸之路的兴衰
C.海外贸易的状况D.朝贡贸易的艰辛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