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

材料一   战国中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已不采用分封土地的办法,而是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赏给部分钱币或黄金。以官位的高低定俸禄的多少。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除皇帝世袭、皇族按其与皇帝亲疏分别享有高卑不等的爵禄特权外,广大的官僚,则是皇帝按其统治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从贵族、平民中选拔出来,任以职位,颁给俸禄。职官不能世袭,俸禄随任免而给除。这种任职获禄,对官僚而言,实际上只是其为皇帝进行统治所付出的劳绩心力的一种物质报酬。

——摘编自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

材料二   古代官史俸禄表。

唐代大致有禄米、俸钱、职田和禄力等项。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基本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年禄给粮食,月俸主要给铜钱;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月俸虽仍以钱计算,但在支付时,常以谷帛等实物充给。
宋代大体可分为正俸、加俸和职田三大类。正俸包括俸钱、衣赐、禄粟。俸钱按月支给,自使相40万文,下至郢、唐、复州内品300文;衣赐按年颁给绫、绢、布匹;禄粟月给,使相200石,至入内班官1石。加俸主要有职钱和随从衣粮、餐钱等。
明代由实物、货币和土地三部分组成。以洪武二十年(1387年)所定岁禄为“定例”,正一品岁禄米1044石,月给87石;从九品岁禄米60石,月给5石。岁禄本色虽以米计,但发放时却或以钞折米,或以绢折米,且京官与外官有别。至明中期,官员俸给分为本色、折色两种。“本色”(岁俸米)又分月米、折绢米和折银米,月米不分官品,每员1石;折绢米绢1匹当银6钱;折银米银6钱,5分折米1石。“折色”仍以石计量,又分折银与折钞,各有不同的折算标准。
清代俸禄的支给,虽说是“银米兼支”,但主要以支银为主。俸禄的支给标准,也主要以银两来衡定。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产生的原因,并对俸禄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俸禄发放标准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俸禄发放变化的原因。
2 . [近代国际移民]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中国的南部和东部出发,出国谋生。到19世纪70年代,6.3万中国人来到美国,其中多数人生活在“金山”一加利福尼亚。 这些早期出国者大多是契约华工或称苦力、“猪仔”。他们名义上是受雇到海外与外国资本家或华人工头订立契约来做工的,实际上大多数华工是被人用欺骗、诱拐、绑架的手段运往海外的,他们从事最繁重的工作并无人身自由。当时美国人克拉克的调查报告中说白种人不愿做的活就强迫华工去做。华人劳工不仅仅在美国西进运动的采矿业中付出了劳动,更为著名的是他们在修筑横贯美国东西铁路中洒下的血与汗。他们不论严寒酷暑,一直工作在高山峡谷、人迹罕至之地,很多人因劳累身亡。据老华侨说,华工前后参加筑路的有四五万人,因筑路而牺牲的不下万人。

——摘编自张晓路《西进路上的血泪与荣光》

材料二   19世纪60-80年代,随着相当数量域外移民的进入和租界的建立,上海人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域外的物质文明、风俗礼仪和精神文化,对域外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态度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英语开始被视为了解西方文明的钥匙。官方同文馆和广方言馆的建立,都透露出官方对外语教学的重视。而随着中外交往的扩大和贸易的发展,翻译中介人员的需求也大大扩展,掌握外语的人可以充任买办,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这也推动了上海的英语学习热潮兴起。

——摘编自刘叶华《浅议洋泾浜英语在近代上海的使用状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鸦片战争后华工大量移民美国西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域外移民在上海的活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晚期,有英国学者提出“文明使命论”。他们认为,英国所代表的欧洲文明在海外的统治推动了亚洲和非洲的历史进步,将亚非带离野蛮时代,为亚洲和非洲带来和平、人道和符合文明标准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论断下,亚洲和非洲文明被欧洲统治者贴上懒惰、不诚实、欠缺原创性,没有任何发明的劣等文明标签,欧洲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准方式。英国政府允诺一旦亚非这些地区经过改造达到宗主国的文明标准便准许其独立。近年,有学者指出,人类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同质化,而在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要克服各类全球性挑战,共同走上现代化道路,必须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及其对应的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只有通过不同文明、不同国家间的坦诚交流和互学互鉴,才能让各个文明的智慧充分迸发出来,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贡献力量。

——摘编自周欣平《文明的交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任一观点予以评析。(要求:明确列出所评观点,评析时须史论结合)
4 . 【罐头的发展历程】

材料   1795年,法国政府征集食品长期保存的方法。巴黎糕点商阿佩尔采用加热密封方法,在1805年发明可以长期贮存的玻璃瓶装食品。1810年,阿佩尔获得政府奖金,随后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罐头食品装瓶厂。

1810年,英国人杜兰德发明马口铁罐头,罐头很快成为英军标准口粮。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出了大量罐头商品。与此同时,食品罐藏技术传入美国,波士顿、纽约等地先后建立了罐头工厂。

二战期间,各参战国军队在欧洲战区、北非沙漠、炎热的太平洋岛屿和白雪皑皑的北极地区作战,需要大量的罐头食品。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访美时曾坦言:“当1941年苏联的‘大粮仓’乌克兰被纳粹占领后,如果没有美国援助的罐头,我们当时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养活红军。”

1961412日,罐头随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次到达太空。1969年,美国开发的袋装软罐头食品由于保质性能好、没有金属罐腐蚀与生锈等缺陷、无需开罐工具即可开启等特点,成功应用于阿波罗宇航计划。

如今,罐头也成为文化艺术和理念宣传的载体,许多罐头实物被各国博物馆收藏,不仅向世界人民传播食品罐头的历史文化,并且鼓励人们向罐头未来的创新发展和技术革命进军。

——摘编自韩锦平《食品罐藏发展史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以来影响罐头食品发明、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罐头食品的演变趋势,并说明罐头食品发展的影响。
5 . 【中共建国前后的盐业管理】

材料一   山东全境沦陷后,中共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政府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夺盐的人民战争。自1941年起,抗日政府积极开垦盐田,收复被敌侵占的盐场。抗日政府颁布了《盐业交易所组织暂行办法》,向食盐产出地“盐槽子”派遣大量干部,政府直接进行管理食盐生产和批发销售。食盐运输需要大量人力且利润较高,经过组织,抗日政府让未参与战斗的部分部队和部分地区的穷苦群众参与食盐运输。抗日政府在各根据地设立了三级税务机构,依民主政府制定法律严查食盐走私,不少税务干部在战斗中牺牲。同时,抗日政府实行严格的食盐专卖制度,根据地内保障了人民食盐需求,对外则利用食盐从沦陷区赚回了大量法币和伪钞。

——摘编自孙树芳《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盐业斗争与历史经验论析》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盐业制度在其后30年间不断起伏波动,但无论管理权上收或下放,其国家专卖的性质却从未改变。专卖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价格管制,二是监督产销,三是特许经营,四是禁私缉私。

——摘编自黄天华《试述新中国成立后的盐业专卖体制(1949—198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山东抗日民主政府盐业措施的意义。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国家盐业专卖的原因,并总结中共历史上盐业政策的成功经验。
2024-06-0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6 . 【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   有学者总结“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时,提出了以下观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通过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其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不仅对于东亚邻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发生过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资本主义发源地的欧洲的兴起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积极地与域外世界进行交流,吸收域外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使自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得到更快的发展,并创造出自己的文明辉煌。

——摘编自陈尚胜著《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根据材料,结合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7 . 文化艺术作品的产生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4年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点石斋画报》,到1898年终刊共发行528期,刊出了4600余幅配有文字的手绘石印画。以下是摘选自《点石斋画报》的作品及其配文。

迎迓李傅相中日失和已有一年,各埠生意清淡,故泰西各国从中劝和。特来电音恳请傅相至东瀛议和。倭主派外务大臣伊藤引舆迎迓。

——摘编自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创作于19805月,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迅速传遍祖国大江南北。1983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品描述的历史事件,并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2024-05-1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改革与革命】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革命与改革具有决定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确定了社会革命与改革的辩证关系,赋予了它们各自科学的理论内涵。革命,是社会进步的特殊形式。任何类型的社会革命,都能直接地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革命只有在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关节,点上才发生,是有特定的历史条件的。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普遍形式。社会改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转轨换型,另一种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备,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除旧布新。

——摘编自张艳国《革命进程》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1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9 . 【中国工业化建设】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中国共产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快我国的工业化步伐时,中国的工业化条件并不是很好,存在着不少困难。就有利的条件来说,中国共产党结束了中国100余年来的政治腐败、遭受侵略、社会动荡的惨痛局面,建立了一个独立统一的现代民主国家。如果说中国工业化的有利条件是中国共产党依靠主观能动性创造的,那么不利的条件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短期内仅靠主观努力是难以消除的……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难以避免出现曲折起伏,从而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难度。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2002年至2012年,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40.2%,是拉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主要工业产品规模扩张迅速。2012年,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达到3.5亿台,比2002年增长21.9倍;集成电路823.3亿块,比2002年增长7.6倍;家用电冰箱8427万台,比2002年增长3.1倍;彩色电视机1.3亿台,比2002年增长1.5倍;汽车1928万辆,比2002年增长4.9倍;发电量达到5.0万亿千瓦小时,比2002年增长2.0倍。2012年,工业制成品出口达到1.9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5.6倍。2012年,机电设备类商品出口863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4倍;光学、照相、电影、计量及精密仪器设备类商品出口79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3倍。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化建设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21世纪初期中国工业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10 . [《时务报》与《民报》]

材料一   1896年1月,上海强学会遭封禁后,黄遵宪愤学会之停散,谋再振之,亦以报馆为倡始。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正式创刊,梁启超任主笔,设有论说恭录谕旨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栏目。黄遵宪非常自信地向友人表示:吾辈事期必成,非阻力所能阻。直到1898年8月停刊,《时务报》共出版了69册。

开创《时务报》的资金来源,在张之洞名下的占半数以上。开办之后,张之洞又下令按时拨款。并称誉《时务报》 实为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妙,拜以此札伤治下各州县购读,同时要求报馆向文武大小各衙门乃至各局各书院各学堂按期足数寄发。他将仿札登载在《时务报》上,公开表明支持态度。紧踵其后,便有数省官员起而效尤,纷纷通札各属及书院诸生悉行阅看,或令自行购买,或由善后局拨款购送

——摘编自黄升任《黄遵宪与<时务报>》和陈长年《从<时务报>看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关系》

材料二 中国同盟会建立后,孙中山等人就着手创办自己的机关报,曾决定将正在刊行的由宋教仁创办的第2期《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其机关报。但由于该刊第2期中有一篇抨击日本侵华野心的文章,杂志被日本内务省下令押收。同盟会便决定停刊,别起报名,另行出版。1905年11月《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到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至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了26期。在前后5年时间里,有一套自己的经营方式:首先是依靠社会捐款和同盟会拨给经费出版。其次,《民报》创刊之初,发行工作靠同盟会员的革命热情去义务完成。此外,《民报》创办初期并不重视广告业务。

——摘编自王业兴《<民报>的创办与20世纪初年的社会思潮》

(1)根据材料比较《时务报》与《民报》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分析《民报》与前者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时务报》和《民报》的共同影响。   
2024-05-0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鄂州高中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