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宋朝地方行政机构为州(府)县二级,后为路、州(府)县三级。全国始为十五路,历相继分西川等路为两路,1106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级路全盛时有26路、30普通府、254州、1231个县。宋朝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     
A.体现了两宋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地方的防务力量
C.提升了京畿地区的地位D.完善了政府的层级机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与安徽凌家滩文化并列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良渚文化的“暨尤”环与红山文化玉猪龙相似,凌家滩出土的玉猪龙兼有红山文化因素,良渚文化玉器汲取了凌家滩的传统并加以创新。这反映了(     
A.母系氏族普遍使用玉器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C.原始人群已有区域交流D.华夏认同观念已逐渐形成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为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做到了“英雄不问出处”,甚至连恶霸、慈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宋代创新制度,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王安石出任宰相期间,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更侧重考生的能力见解及实际应用,体现出宋代科举制服务于解决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积弊问题。宋代以文立国,服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参与殿试后不需要再进行吏部考试,可以直接上任。宋太祖还规定在考试及第之后所有人只能成为天子门生,不可对他人称师门。南宋后还需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踢宴后各个朝代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摘编自张希娟《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材料二   纵观整个民国时期,只有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公布的公务员考试法规数量众多,可以说是民国文官考试法规的集大成者。1928年,国民政府硕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选栓叙事宜”,明确地把考试权独立行使。1929年颁布的《考试法》中取消了妇女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大量出身卑微的女性进入了公务员行列。考试内容与现代科学相关联,更注重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但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为将公务员队伍牢牢控制在国民党手中,加强国民党专制统治,此外亦通过“甄别审查”及“从政考试”的途径,为党员进入政府公务员系统提供便利。在实践中面试权之行使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因此实际任用的效果也不理想。

——摘编自张峰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考古研究发现,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中存有数千里之外的红山文化特征的玉器,更与江淮地区凌家滩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距今4300年前,龙山时代文化间的交流在其中心或都邑性遗址中的表现出现高峰,甚至形成一波浪潮。由此可见,早期中华文明(     
A.逐渐趋向于一致性B.渐次迈入文明社会
C.萌生华夏认同观念D.呈现出交融性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     
A.印支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碍B.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
C.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D.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
2023-12-07更新 | 1026次组卷 | 2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如表为古代中国社会救济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     
时间史料出处
春秋所谓老老者,凡国,都皆有掌老……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所谓恤孤者,凡国,都皆有掌孤。《管子·人国》
民有疾病,州府置施药局于戒子桥西,委官监督。吴自牧《梦粱录》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大明律》
A.儒学思想深刻影响社会救济行为B.政府在社会救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C.大一统国家助推社会救济的发展D.古代中国已形成完善的救济体系
2023-11-29更新 | 120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在非洲地区所修建的铁路均是从沿海向内地辐射,往带有特殊的用途,如被称为“椰子线”、“可线”、“棉花线”、“铁矿线”、“棕榈线”等。据此可知(     
A.非洲殖民地化的加深B.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列强瓜分非洲矛盾加剧D.非洲近代化开始起步
8 . 张之洞在《劝学篇》自序中反复申明,该书外篇所列学习西方的诸项内容都与六经之旨、三代之义相合,中国“圣经之奥义”“可以通西法之要指”,中国虽未“习西人之技,具西人之器,同西人之法”,但“已发其理,创其制”。张之洞这些言论旨在(     
A.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B.推进洋务运动的开展
C.为戊戌变法提供指导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