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下表所示为1986年和2015年全球国际专利申请比重变化。对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当今世界(     

美国

日本

韩国

中国

其他国家

1986年

35.16%

10.14%

0.35%

0.01%

54.34%

2015年

26.25%

20.33%

6.72%

13.75%

32.95%

A.世界经济秩序发生根本变化B.世界经济呈多极化的趋势
C.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提升D.世界范围内技术扩散加快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如图是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趋势图。这一变化趋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西方对中国的敌意日益明显B.世界的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
C.海外对中国的研究起步较晚D.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2-05-14更新 | 558次组卷 | 8卷引用:天津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如图为IMF的标志。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巴西前总统卢拉就感慨,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IMF从成立到近年来的这一变化说明了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B.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D.IMF面临严重资金困难
2020-12-07更新 | 402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0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4 . 乌克兰危机被称为“21世纪以来欧洲最大规模军事冲突”。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持续向乌输送武器装备,给这场危机“火上浇油”;另一方面,为应对乌克兰和北约的军事压力,俄方也在加紧强化军力,频繁展示战略威慑能力。据此可知,当今世界(     
A.应加快全球治理体系变革B.经济全球化无法制约战争
C.政治多极化趋势历程曲折D.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5 . 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标榜是黄帝的后裔;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禹的后代;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后,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后裔。据此可知(     
A.民族关系趋于平等B.尊祖敬宗思想推广
C.国家统一趋势加强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
2023-05-13更新 | 651次组卷 | 11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概述中国古代不同阶段的选官制度时提到:“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B.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
C.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D.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7 . 英国最大的肥皂制造商W.H.利弗在1903年总结了如下趋势:在以往的日子里,一个工厂可以是一个个人企业,后来,有了一个合伙者,再往后,需要成立有限公司。现在我们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若干个有限公司需要集合成我们所称为的联合企业。这一趋势的出现表明,这一时期的工业经济进入到了
A.机械化时代B.电气化时代C.大企业时代D.全球化时代
8 . 昼夜交替是自然规律,亘古不变。然而,人类对黑夜的态度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转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人类对黑夜的感情十分复杂,黑夜常常与恐惧联系起来,令人产生长夜漫漫的感觉。在15、16世纪的欧洲,晚钟敲过,城市实行宵禁,市民要放下手中的活计,准备休息。同时,在行会对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体制下,行规也禁止工匠在夜间挑灯生产。无论是法规还是行规,明确规定的劳动时间是从天亮到天黑,依然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和生活节奏。所以,在工业化之前,夜间生产劳动的情况虽然也有,但远不是常态。

材料二   17.18世纪开始,在伦敦和巴黎这样的大都市,上层社会、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年轻大学生们最先开始享受夜生活。随着夜生活内容的丰富,公众参与也更加广泛。

自18世纪最后30年以来,夜间生产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工厂的劳动日突破白天与黑夜的自然界限,劳动时间向夜晚延伸,从经济学来看,是把黑夜当作一种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在人类对黑夜态度发生转变的过程中,照明技术的进步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最重要的照明技术终究也只是工具,对夜晚时间进行开发利用的动力主要源自资本的力量。马克思就曾说过,资本主义的生产为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以及夜间劳动奠定了基础。

——以上摘编自俞金尧《欧洲夜史:人类对夜晚态度之变迁》


(1)依据材料,概括人类对黑夜态度的变迁。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对黑夜态度变迁的原因。
9 . 英王乔治三世(17601820年在位)时期,曾在八年时间里先后更换多名首相,直到1770年诺斯勋爵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之后,这种局面才结束。1801年,致力于天主教徒解禁而难以得到乔治三世支持的首相小皮特也被迫辞职。这一现象说明当时英国
A.责任制内阁存在很大弊端B.国王仍掌着较大的权力
C.君主立宪制不能限制王权D.政治制度出现了倒退趋势
10 .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然而全球化对各国的损益是有差异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认为“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的依据是什么?概括指出1640年——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进行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

材料二  在全球化潮流的冲击下,中国曾两次与世界接轨,一次给我们带来了屈辱和苦难,一次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与世界接轨的特点?此次接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新时期我国又是如何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与世界接轨的?

材料三  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因此,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

   ——岳建勇《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采取的相应措施。
(4)综上所述,试揭示影响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不同损益的主要因素。
2020-08-1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15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