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2 . 人文主义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任何一个奉行民主制的希腊城邦都要求普通公民具备在公共场合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一个人仅懂得运用词汇还远远不够,他还必须学会如何驳斥他人的观点,如何在讨论政治和伦理问题时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人们需要接受高等教育……那些游走各地的教师通过教授他人演说和辩论术,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他们还是百科全书似的人物,可以教授人们需要的任何知识。这些教师收费授业,因而被称为智者。

——(英)伯里《希腊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捕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古希腊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运用所学简述智者学派思想的历史价值。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及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2019-02-2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山西省运城中学、芮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一个月后,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县出发。按照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出发到达陕北的行军距离计算,总计约4500公里,历时十个月。和三大主力红军相比,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距离较短,途中也未经过雪山、草地,被称为“小长征”。红二十五军的军长、副军长都曾在长征途中因身先士卒负过重伤,长征开始时,政委便在战斗中牺牲。但这支部队因常打恶仗,缴获多,武器较好且弹药充足,装备大大超过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陕北红军。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大大加强了陕甘根据地的力量。此后,红军在陕甘打开了局面,为随后到达的中央红军能落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红二十五军的领导人在得不到中央消息的情况下自觉分析形势,独立自主地作出西征北上的决定,为长征的胜利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摘编自徐焰《“小长征”奇迹-红二十五军长征之谜》

材料二   19362月,中央红军从陕北向山西发起“东征”。同年3月初,毛泽东率红军东征总部机关进驻桃红坡镇大麦郊村(今属交口县)。晋系军阀阎锡山宣传红军“杀人如割草,贫富一齐都糟糕”,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躲进山沟里,不敢接近红军。毛泽东指示部队,要想尽一切办法尽快把群众接回村来,以免老乡们冻坏。他邀集群众代表座谈,谦和地说,我们是穷苦人民自己的队伍,东渡黄河是为了抗日救国。之后,红军每到一处即挨门挨户地宣传党的主张,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没收汉奸、卖国贼与剥削群众的豪绅地主的财产和土地分发给群众。3月中旬,毛泽东指挥东征红军与阎锡山的军队激战,消灭阎军近3个团。战斗结束后,蒋介石抽调国民党中央军10个师驰援山西,声称协助阎锡山“进剿”红军。不久,毛泽东率东征总部机关继续转移,并听取了山西地方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汇报,他还指派干部帮助当地组建起1000多人、6个连队的“工农红军晋西游击支队”。

——摘编自王宇新《走进交口,唤起春回大地的红色记忆-追寻毛泽东在山西的光辉足迹(二)》

(1)根据材料一,简析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红军“东征”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观原因。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是世界合作社组织的发源地之一。1862年赖夫艾森采取互助原则,创办以农民为本位,解决农业资金问题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安森豪信贷协会。协会不要求成员入股投资,运营的盈余作为共同财产进行积累而不做红利分配。1872年信用社建立了“莱茵农业合作银行”,不仅可以平衡各家信用社的资金短缺,而且成为了信用社的商品购买中心。除此以外,赖夫艾森还建立了阿尔米纳农业保险公司。1877年赖夫艾森又创建了农村合作社权益保障联合会,通过定期对信用社的工作和经济审计来监督其运营。信用社的发展也得到了德国政府的重视以及财政支持。1889年德国《合作社法》修订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信用社的发展。1930年,赖夫艾森组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合作社联盟,并一直发展至今。

——摘编自孙婷《德国的农业合作社》等

材料二   1951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在原来革命根据地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快速在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其它省、市普遍建立起来。到1957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信用社88368家。这一时期的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经营管理人员由社员选举,信贷活动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基本上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对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李明贤《新中国60年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赖夫艾森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农村信用社建立的背景,并结合上述材料,比较中德农村信用社的差异。
2024-08-29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初期高校西迁前各行政区高校数量比较

政区1949年高校数及比例1951年高校数及比例1953年高校数及比例
华北区2713.17%)3416.51%)4122.65%)
东北区209.76%)3316.02%)2513.81%)
华东区7436.10%)5928.64%)5027.62%)
中南区3416.59%)4019.42%)3418.78%)
西南区4220.49%)3014.56%)1910.50%)
西北区83.90%)104.85%)126.63%)
总计205206181

——摘编自孟亚男《建国初期高校西迁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材料二   “一五”计划提出,高校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高校分布应避免过分集中,为此,我国高校开启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西迁。20世纪50年代,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厂矿企业迁往西北地区,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和西部地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422日,正在陕西视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前往西安交通大学调研,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20219月,西迁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

——摘编自李圳《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实现路径》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我国高校大规模西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西迁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2024-08-2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应该说,战国“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不仅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也不仅是“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首次历史大展现,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对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堪称文化发展的光辉典范。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在东周春秋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

——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战国后期,随着统一趋势的出现,诸子之学也出现了学术整合的趋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齐国的稷下学派和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齐国的稷下学派,实质是各派学说争鸣辩论的产物。田齐政权以优厚待遇,吸引各国谈说之士,会聚于稷下学宫,史称“稷下学士”。稷下之学不以一家一派学说为主,而是由政府提供场所和待遇,让各派学说自由辩论,彼此争鸣。稷下学宫的开设,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诸家争辩的议题也非常广泛。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交融。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则采取了思想整合的策略,期望糅合诸家观点,整合成一种新的学说。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所呈现的特征及其出现的原因。
2024-08-19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德认为,历史过程是由人的理性构造的,所以它不会超出经验的范畴。他把理性分成构造历史经验的构造理性和构成历史调整性的理想理性。他认为,是理想理性引导着历史发挥调整性的功能,而构造性理性仅是历史现象的形式。康德认为,人有一种自己创造自己的特性,因为他有能力根据自己所采取的目的来完善自己。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其最终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生产力。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所阐明了的历史运动的规律。

——摘编自张明、于井尧《西方思想史》

(1)根据材料,概括康德和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康德和马克思史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4-07-1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帝国日趋衰落,伴随奴隶制经济危机而来的是政治危机。而这时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用特定的形式巩固下来,借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公元527年,查士丁尼登上东罗马帝国皇帝宝座,次年就开始大规模组织编纂罗马法律,当时许多著名的法学家都参加了这项工作。529年,罗马法编纂委员会终于完成了《查士丁尼法典》。这部法典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罗马共和时期至查士丁尼为止所有的法律和最重要的法学家著作,对后世欧美资本主义各国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沈芝《古代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述评》

材料二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是美国最高审判机构,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的9名终身法官组成,其判例对全国有约束力,享有特殊的司法审查权,即有权通过具体案例宣布联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违宪。英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只要忠于职守,可终身任职。终身制可以保证法官不受来自行政机构的压力,确保司法不偏不倚,当政府成为诉讼一方当事人时,法官也不用违背法律与良心作出有利于政府裁决。因为在该部门任职是终身的,所以必然很快消除对任命他们的权力的一切依赖思想。因此,虽然联邦最高法院法官是由参议院提名及同意,总统任命的,但一旦这些被提名人当上终身的法官,他们就无需再服从其原先的政党、总统、参议院的意志来审判。

——摘编自庄崴《论美国宪法的特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编撰《查士丁尼法典》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基本原则,并分析该宪法的不足之处。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查士丁尼法典》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本质不同。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00余年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先后经过了从空想走向科学、从理论走向实现、从一国走向多国的行进历程,或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行进历程,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走向”更侧重于渐变中的完成过程,具有动态性;“到”更侧重于完成时,具有标志性。

材料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实践步入低潮甚至沉寂时期。与此同时,开创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表明,社会主义不仅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反而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社会主义从初步探索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或从改革到再改革的发展,既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态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贡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林建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当代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具体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的表现,并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0年的英国,家境殷实,发财心切,“人们都在为了市场销售而努力生产”。他们的逐利本能,指向“廉价与简单”;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很快被抬进纺织厂。他们的利益诉求,直接影响议会;于是政府顺水推舟,沿用旧制度,应付新问题。假如说土地兼并与新教伦理为英国打下工业化的基础,那么“亦商亦战的海上力量”则是其腾飞的重要支柱。可以说:“英国工业经济,是从其与欠发达世界的商业交往中成长起来的”。工业化后的英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下降;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全国总人口的50%;“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煤烟尘和水蒸气的结合也使伦敦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工业化改变了英国自身面貌,也大幅改写了国际地缘政治。

——摘编自赵一凡《英国现代化奇迹》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摩擦、矛盾时有出现,并面临着经济封锁等联合敌对行动。与此同时,新经济政策放宽了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限制,富农阶层和耐普曼阶层(资本主义分子)逐渐崛起,并引发一系列社会冲突。1925年,斯大林指出要“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全力推进我国工业,从而加速整个经济的发展。”1926 年起,苏联通过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发行“工业化公债”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满足工业化的粮食供应和资本积累。工业化开始后,苏联一面加强对经济的计划领导,一面着手在工业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改组,最终形成“部——总管理局——企业”的部门管理体制。在13年的工业化期间,苏联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从20世纪20年代末的39.5%上升到1940年的61%,其代价则是农业经济和消费品生产长期落后,同时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

——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工业化的有利条件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与英国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工业化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