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至秦

官吏俸禄形式主要以斗发给粟米

西汉

官的大小和俸禄级别以“石”表示,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按月发给粟米;汉宣帝时因“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使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增加)吏百石以下俸十五”

魏晋

帛、粟、钱各占⅓

唐代

唐初大体沿隋,俸禄有粟、田、钱,俸禄依官的品级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将各种粮钱合为一起,以月俸为名,随月发钱

宋代

官员的俸禄丰厚,名目繁多,如最高文散官除每月给俸钱120贯钱外,还有绢绫罗锦以及职钱、公用钱、出差费和仆人费用等

元代

俸禄支付纸钞,也叫俸钞

清朝

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白银,二品155两白银,以此减少。京外文官俸银与京官相同,但没有禄米,而武官的俸银减半。雍正帝,七品知县每年只有45两俸银,“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因此,推行养廉银制,其数目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银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村社是俄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社会组织,是联系国家和民众纽带和桥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通过赎买土地的方式得到了解放,签订各种契约等还由村社管理。改革后村社仍是国家管理地方基层的重要工具,村社必须保证国家赋税的正常交纳。村社会给予孤寡老人和服役病人家属一定的照顾。在村社中不尊敬孝顺父母的农民,村社会给予惩罚和批评,子女与双亲出现争端时,村社会偏向双亲。农民对村社过于依赖,使得农民缺乏自主意识,民主观念淡薄,形成了逆来顺受的处世态度。同时,形成了俄国独有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集体主义的原则对俄国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陈丽娟等《浅议1861年俄国村社职能的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农奴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概括村社的职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村社制度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3 . 美国的法制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三权分立的原则下、以宪政的名义,一点点夯实了它的根基建设起来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过……几乎所有起草宪法的先驱者的共同创造,美国的民主为了建立一个每个人能享有最大限度上的自由的政府形式,冲破了政治专制的牢笼……这个国家的政府的机制决定了一种持续性的、以全体民众的平等和自由为最终目标的运动,这场运动必将永远持续下去。

——摘编自尼德曼《美国理想》

材料二1776年《独立宣言》宣称: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摘编自1776年《独立宣言》

材料三1777年11月19日,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按照这部宪法,美国过去的中央权力很小,各州保留了很大的独立性;各州享有征税、征兵和发行纸币的权力,联邦国会只有宣战和媾和,派遣对外使节,掌管邮政,调整各州关系等权力。

——摘编自《浅议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程序的瑕疵性》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冲破了政治专制牢笼”的宪政措施。

(2)依据材料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就“美国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18-04-2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预测卷01(江苏卷)-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宋代“点茶法”包括碾茶、罗茶、候汤、熵(xié)盏,然后点茶等步骤,在中华茶饮文化中独树一帜。饮茶、品茶、玩茶能放松身心、愉悦神志。宋代茶文化在思想观念上赋茶以德喻人德,赋茶以性喻人性,以茶的生命过程比喻人生,诠释“德”“性”“人生”伦理内容,常常将佛道思想融合其中。宋代是中国茶馆文化的定型期,自此以后中国茶馆文化便具有了市民性质,成为大众性、娱乐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结合体,其风貌和传统一直影响到现在。宋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发展长河中处于承上启下、创新发展时期。茶马互市满足了宋朝强军备马之需,也满足了边境少数民族的茶叶需求。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交流的足迹已遍及东亚、东南亚,甚至远及中东、西北非,对中国后世的茶文化、日本的茶道和韩国的茶礼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陈永昊、徐吉军《论宋代茶文化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

材料二   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将中国茶带入英国王室,饮茶成为英国上层社会的时尚。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英国,茶叶作为贵族享用的一种奢侈品,家庭茶会成为王公贵族阶层最时髦的社交礼仪。1700年,英国的杂货铺开始出售茶叶,这标志着英国贵族化茶饮方式开始向平民化茶饮发展。1750年前后,饮茶已在英国城乡各阶层普及。特别是1784年英国开始降低茶叶税收,让茶叶价格更加亲民,到了十八世纪末,茶饮已渗透到英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工人们对茶叶需求急剧扩大,茶叶成为他们既可以促进消化又可以提神振奋精神的生活必需品。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演进,英国茶文化也逐渐演变为以泛化的下午茶为主体的多元化饮茶方式。

——摘编自刘昌明《还原全球化背景下的英国茶文化(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茶文化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趋势。并分析推动英国饮茶习俗逐渐普及的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外交流的相关史实,简析“茶文化”的时代价值。
昨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材料二   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

——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
(2)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市场的根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使人们对基于完全主权国家的国际秩序产生怀疑时,20世纪20年代后期,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法国和德国的外交部长考虑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空前破坏再次使人们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种方法来摆脱国际混乱局面。1950年5月9日,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以煤钢联营作为发展欧洲一体化的小规模试验厂。……从而减轻法国对工业复兴的西德的担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我们今天再次生活在一个新的世界,并使处理以往世界的制度和知识出现严重过载。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地所看到的种种混乱,与这个过程密切相关,当这个新的世界图景徐徐打开时,对更好的全球治理的需求,更加急迫了,而它同样与七十多年前一样,有赖于在知识范式上实现新的突破。旧的知识范式已经没有办法从容应对新的世界问题,它并不是完全过时,而是不充分了,急需在关键性的概念上推陈出新。

——程亚文《新知识短缺的历史与今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衰落”和“成功”的历史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进程对当今世界的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生活的新场景全球治理在“制度和知识范式”上人类需要坚持的旧传统和新突破。
昨日更新 | 19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西式建筑在中国出现,多集中于澳门,主要由传教士和殖民商人修建。18世纪,由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设计,中国工匠精心修建的圆明园分园——长春园的欧式宫殿,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光辉典范。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体现,开始大量传入中国,给国人巨大的思想冲击,如康有为见识了香港西式建筑林立、街路整齐后,认为西人治国有方,进而摒弃了“西人为古之夷狄”的看法。20世纪上半叶、西式.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如上海国际饭店高达24层。另外,资政院、教堂、医院等建筑也一改中国传统建筑.“城高池深”的特点,体现了某些近代社会的气息。

——摘编自田毅鹏《西式建筑进入中国的沧桑往事》

材料二   早在秦汉时期,西方就通过陆路交通,从中国瓷器、漆器等商品上的建筑、风景图案信息来猜想推测中国园林。16世纪末开始,来华传教士的著作中对中国园林的记录让西方全新认知了中国园林,如《张诚日记》认为中国屋宇、花园的美在于布置得宜和对自然的模仿。18世纪,传教士马国贤、王致诚分别将《避暑山庄图咏》《圆明园图咏》传到西方,让西方对中国园林的了解进入到图像时代。受中国园林艺术影响,英国率先在西方兴建了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为特征的自然风景园。

——摘编自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大量传入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式建筑风格东渐和中国园林艺术西传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富民”阶层,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他没有政治特权,依然属于“民”的范畴。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仓廪足而知礼节”,在财富上具有优势的富民阶层,日益重视自身文化的发展,他们通过鼓励弟子读书入仕、积极兴办乡村教育等行动,推动教育在乡村的发展。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等

材料二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明清“市民社会”说,认为明清中国已经出现了一股新生的力量,或能打破中国传统社会的桎梏,走向新的变革时代。其实,从诸多证据看来,明清“富户”“士绅”并非“市民”而是“富民”。明清时期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但是他们的经营活动总体上来看仍然是传统型的,只能归结为对宋元商业的扩张型发展。在追求自身财富的过程中,富民阶层作为社会的动力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富民将其财富资本有效地转化为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富民士绅化。统治阶层深刻地认识到士绅阶层在乡村社会的重要性,极力利用富民来进行社会秩序控制,重构和强化了富民作为社会中间层所发挥的作用。乡约、社学是明中叶以后广泛发展起来的基层教化组织,是乡绅施展其社会影响力的舞台,政府虽然不在场,但是国家的影子无处不在,国家意志时时刻刻规范着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摘编自林文勋、张锦鹏《“市民社会”抑或“富民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富民”阶层在乡村的社会角色,并分析其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社会仍然是“富民社会”的理由。
2024-05-20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绩溪人胡忠在徽州创建了安徽省最早的桂枝书院。此后,这种我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教育组织就扎根于徽州大地,至1906年各书院均改办学堂为止,前后延续了九百年。徽州书院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地方官员牵头,民间助资兴建;世家望族为方便族中子弟就读、培养士子业儒入仕举办的各种家族式书院;徽州理学家因讲学和传播理学需要,由讲学者本人或其弟子所创办的书院。其中以歙县紫阳书院最为著名,自1246年创建以来,一直是新安理学的中心。徽州书院以儒家经义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讲授重点为四书、六经。书院大多宗法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采取自主钻研、相互问答、集中讲解的教学方法。这些凝聚着先人智慧的精华,在古徽州大地上历经几百年的传递与强化,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优良教育传统。

——摘编自姚辉《徽州书院教育研究》

材料二:1898年,清政府颁布《京师大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正式创立。但它真正实施科学教育是在1902年之后。京师大学堂在课程的设置上有算学,格致学、政治学(含法律学)、地理学、农学等共10门课程,另设英、法、俄、德、日五种外语,增加了许多西学课程,缩减了经学课的比重。京师大学堂中科学课程的教学比较注重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教育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学堂于1907年成立了“博物品实习科”,教学使用的模型、标本和图画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体制日臻完备,从知识结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直至行为方式等方面,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培养了早期的科学人才,他们在不同的社会岗位上、在传递和运用科学知识上发挥了先导作用。

——摘编自吴云鹏《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变革中的文化碰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徽州地区书院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宋代书院教育相比,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施的背景。
2024-05-07更新 | 12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收回利权

材料一   19世纪末,英国在华势力范围以长江流域为主,遍及多个省区,在列强中位居首位。沙俄在黑龙江、吉林境内建筑铁路以达海参眼,并取得东北境内铁路沿线地区内的行政权、警察权和开矿权。这样,包括辽东半岛在内的整个东北便成了沙俄的“势力范围”。德皇威廉二世曾发布命令:“胶州湾领土,归德意志帝国所占有。”法国逐渐将西南三省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要求清政府作出承诺“日后拟在福建省内兴造铁路……当先向日本政府筹商”,主张“将浙江划归我势力范围”“其界限应达到江西,抑或涉及浙江及江西之一部”。美国三次向英法德日等国申明“门户开放”的主张: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摘编自王云红《势力范围:一个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针对帝国主义疯狂掠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中国人民展开了收回利权的爱国运动。美国合兴公司攫取粤汉路权之后,违约将股票转让给比利时银行团。湖南、湖北、广东人民要求“废约自办”,声势浩大,迫使美国合兴公司作出让步。在勒索六百多万美元赎款后,合兴公司同意废约。江浙人民则为收回苏杭甬(甬,即宁波)路权,和英帝国主义进行斗争,自行集款筑路。清政府先是执意向英国借款修筑,遭到两省人民的坚决反对。后来怕激起“民变”,将英国借款移作别用,允许苏杭甬铁路归为商办。山西人民为了从英国福公司手中收回采矿权,经过反复谈判,在偿付赎款后收回了平定、盂县、潞安、泽州的煤铁开采权。运动中,还收回另外一些路矿的部分权益。帝国主义尽管不甘心吐出既得利益,但面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不得不稍稍改变策略,在勒索大量赎款以后,交回部分利权,以缓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摘编自战逸《清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评述列强关于在华划分“势力范围”问题的两种不同主张。
(2)阅读材料二、概括晚清收回利权运动的特点,分析收回利权运动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2024-05-06更新 | 11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