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概况
西周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
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世纪到19世纪初,大规模迁往美洲的是非洲黑人,迁往美洲的黑人奴隶有1亿多人,但真正抵达美洲的,只有2000多万。当时,从欧洲迁移到美洲的人口规模并不大。

——摘编自艾周昌、程纯《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材料二: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是世界人口迁移最多的时期。这个时期,人口国际迁移的规模逐渐扩大。1901-1913年,欧洲国家平均每年外迁的人口超过150万人,比19世纪中叶的平均数30万多了4倍以上。

——摘编自[荷]韦瑟林《欧洲殖民帝国(1815-1919)

材料三:1975年,中东引进外籍工作人员的数量达到200万,20世纪80年代初进一步增加到600万,1982年达到最高峰650多万人,1987年下降到500万左右。

——摘编自葛剑雄《全球侨民》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5-19世纪与19-20世纪上半叶世界人口迁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引发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共同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后,最初来华的西医师主要身份是传教士,他们通过外科手术在中国站稳脚跟,之后西医在中国迅速推广。传教士带来西医的同时,也将中医向西方传播。如清前期法国传教士殷宏绪将中医人痘接种技术传入欧洲;20世纪初,法国驻昆明副总领事苏里耶·德·莫朗学习针灸并回国行医,在西方掀起了学习中医的热潮。新文化运动后,国内出现了激烈的中西医论争。南京国民政府曾一度通过废止中医的法案。新中国成立之初,仍有许多人强烈要求废除中医,毛泽东坚定支持中西医结合,中医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进一步走向世界。据统计,到2022年,中医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摘编自罗曼《西医东渐及其与中医的碰撞》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逻辑严密)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建立起职业教育体系。19516月,日本国会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涵盖高中职业教育、短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社会职业教育等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央由文部省管理,在地方由县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增加职业教师的数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1978年《职业训练法》修正案确认,企业主为其雇员提供职业训练方面承担主要责任。20世纪80年代,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倡导“国际化、多元化、社会化”,采用师生互访、互派留学生、办学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面向国际办学。经过了60余年的发展,日本职业教育适应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摘编自李文英《“战后”日本职业教育制度的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
2024-04-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尼克松就任总统后,结束越战是尼克松政府在外交政策方面优先考虑的问题。1969112日,《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查默斯·罗伯茨分析道:“竞选运动已经很清楚地表明,绝大多数美国人要求从越南脱身。”为了能让美国“体面”地从越南问题中解脱出来……美国与中国的和解将会为华盛顿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杠杆。1969年,中苏边境发生武装冲突,尼克松和基辛格希望通过利用两个社会主义大国间的矛盾,以及“与中国和解”所形成的威胁来对苏联进行讹诈,这基本上成为尼克松政府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则。

——摘编自李丹慧《冷战国际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推行“与中国和解”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与中国和解”政策。
2024-05-2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下·西藏拉萨·阶段练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改变沙俄时代科技落后的局面,苏俄(联)党和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列宁专门颁布法令以保证沙俄时期专家巴甫洛夫的研究延续。1920年底,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提出了《俄罗斯联邦电气化计划》,到1925年,苏联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帮助科技人员提高专业技能,提供科技交流机会。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开发和建设,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1.5%上升到70.2%,第二个五年计划后这一比重高达77.4%。与此同时,1918—1940年,苏俄(联)高校总计培养专家120多万人,科技人员的数量由1914年的1.02万人增长到1940年的9.83万人,苏俄(联)科学院院士由1917年的45位增加到1956年的464位。二战后,由于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和集中发展重工业的影响,许多企业不愿冒着完不成计划的风险去采用新科技,由此苏联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摘编自郭春生、胡志伟《科技革命与苏联兴衰的关系论析》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建设工业国的总目标,提出了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的总要求。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并组织实施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63年,党中央确立了“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提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关键”。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并完整地提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通过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推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四个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科技和经济基础。

——摘编自刘雷、万劲波《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过去、现在与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联)推进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技发展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关系。
2024-05-09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的美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1860年,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国家。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相当于整个欧洲工业产值的一半。美国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在以芝加哥为西端、以华盛顿到波士顿为东线的区域内。19世纪美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和资本价格一直高于其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英国,但美国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引进人才、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弥补了由劳动力和资本价格较高而带来的损失。1790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1920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与制造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相适应,美国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不断增长,从1790年的5%迅速提高到1920年的51%。

——摘编自李佐军《美国工业化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1979年,面对国内生活消费品供给与民生需求不匹配的困境,党和政府决定适当发展轻工业,调整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重,食品、纺织、服装等乡镇轻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得以复苏。198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批转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明确了建立工贸结合外向型经济的总任务。199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增强了工业企业的市场活力;1994年,国务院发布《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这是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基于市场机制的产业政策,民营工业企业尤其是广东和江浙一带的民营工业企业快速崛起。众多中国工业企业以此为契机,面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运营,中国工业的规模得到了提升,“世界工厂”“中国制造”成为展现中国工业实力的标签。

——摘编自盖元臣《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探析——基于工业化发展的视角》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工业化的主要路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美国和中国工业崛起中获得的启示。
2024-05-03更新 | 258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在租界内创办了藏书楼和“书会”,这是近代中国图书馆的最初形态。在此刺激之下,洋务派官员兴建了一些小规模的藏书楼。1895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请皇上大开便殿,广陈图书,三年之后,书藏遍设……百废举而风俗成”。随着光绪末年教育改革的进行,官办图书馆发展的步伐加快。

——摘编自张晓《辛亥革命前的近代图书馆事业》

材料二   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全国兴起了一股建立新式图书馆的运动。民国时期,不仅建立了国立图书馆,各省市都在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还包括大中小学图书馆和各种各样的通俗教育图书馆,这对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民国时期人才济济,硕学通才都在图书馆的丰富藏书中获取知识养分,造就了民国学术的繁荣景象。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增强了中国人利用图书馆进行学术研究的意识,随着图书馆藏书的增多,管理逐渐科学化,我国的图书馆学也在发展。

——摘编自权伟新《中国近代图书馆:从私人藏书楼到公共图书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晚清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表现及意义。
10 .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动力系统,以强大的合力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演进的动力系统,由总动力机制和分动力机制构成。总动力机制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小农改造机制。根源于此,又产生了两大分动力机制,即生产力——技术进步机制和生产关系——制度创新机制)

——摘编自蒋永穆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演进动力探析》


请选择一组动力机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明确列出所选动力机制,解读中至少引用三则史实加以论证,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2-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二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