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018-01-08更新 | 238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1-2012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三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四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3)材料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场中日战争的不同结果,并分析两次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 . 国家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而视农为“本富”“末富”,“崇本抑末”,是中国古代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时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货者征收资产锐…,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流行的经济思想”首倡者。
(2)据材料二,指出汉文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并概括该政策实施后的成效。
(3)指出汉武帝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概括这一政策的具体表现。

4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8年美国官员们“对中日战争看法开始转变,认为这场冲突不能被看作中日两国间事件”。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从6月起就致力于对华贷款,他一再向罗斯福说明:美国只需一艘战列舰代价,就可维持中国抗战;如果中国停止抗战,美国就需用更多的钱建设海军。而且,目前只有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这有利于共产主义的发展与苏联对中国的控制。此外向中国提供贷款,让中国购买美国汽车与石油,这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罗斯福最终于1938年11月30日批准了对中国2500万美元桐油贷款。在美国影响下,英国也宣布对华贷款50万英镑,随后又决定贷款500万英镑。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批准向中国提供贷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斯福批准向中国提供贷款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9月,美国股票价值下降了40%,且这种下降一直持续了三年。到1933年,工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暴跌将近一半,商品贸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失业人数保守估计1400万。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上台,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问题,他相继颁布了《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1933年夏国民经济开始小幅度回升,1939年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应对材料一所述事件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6 . 大熊猫是珍稀的动物,是和谐、友谊、和平的象征,也是中国的国宝,现已成为中国的一大符号。
材料一:科学界将戴维神父发现大熊猫的日于定为1869年4月1日。……1870年,大熊猫标本在巴黎自然博物馆亮相后,引起了轰动,极大地刺激了西方探险家的好奇心。……俄国人来了,英国人来了,德国人来。他们竞相收集熊猫皮,猎杀熊猫,或者试图将熊猫活体带走。
——谭楷《大熊猫发现140周年了》(载2009.3.25《南方周末》)

材料二: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1990年)吉祥物“盼盼”,寓意盼望和平、友谊、盼望迎来优异成绩。
材料三:1941年,宋美龄为了感谢美国而送给美国一对大熊猫;
1957年,前苏联获赠一只大熊猫平平,后又获赠一只安安;
1972年,美国获赠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
1972年,日本获赠一对大熊猫兰兰和康康;
……
熊猫逐渐成为西方寓意中国的动物,这种动物代表了西方的一种期许;有力量、很少咬人,不争肉吃,比美国的鹰和俄罗斯的熊都要温和。
——摘编自2010年第9期,《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四:2005年4月,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5月3日,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宣布,大陆同胞向湾同胞赠送一对大熊猫。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观众投票将两只熊猫命名为“团团”、“圆圆”。2008年,“团团”、“圆圆”入台,并在台湾掀起了一股“熊猫热”。
——据人民网相关资料整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大熊猫在两个历史时期所充当的不同角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两次赠送大熊猫给美国的不同原因。
(3)根据材料四,你认为两只入台熊猫命名为“团团”、“圆圆”的寓意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大熊猫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7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作成了动画,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材料二:16一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600
167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8.25
13.5
21.0
27.5
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
总人口(万人)
非农业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50~1957
55196~64653
9137~10618
16.55~16.42
1958~1960
65994~66207
12210~13731
18.50~20.74
1978~2006
96259~103475
15230~19686
15.82~32.53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四: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的发展对宋代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8 . 从一定意义上说,近300年的世界现代化史,就是一部发展方式的更新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是信奉“专制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才使美国这个原本照搬欧洲技术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抓住机遇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并以不断创新的方式增强综合国力、巩固超级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1)依据材料一,概括促使美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的角度,指出美国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是如何实现科技与制度的双轨创新的。
材料二:1986年里根签署了美国众两院批准的修正税法……根据这一法案,降低了个人所得税……改变了过去30多年来税率越定越高、特惠越来越多的情况,它实际上是大规模减税和局部增税的结合,即使中产阶级得到实惠,又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里根政府坚持紧缩货币政策,严格控制通货膨胀……里根政府还推行新联邦主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1983年4 月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削减了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去。
材料三: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1979—1990年),针对英国“病症”和滞胀经注是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首先,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第三,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年度比1979—1980年度下降了十个百分点。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
——以上材料摘自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期,美、英两国改革措施的异同。
9 . 世纪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历届世博会都深深打上了举办国的烙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1年5月1日,首届世博会(全称“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在伦敦拉开帷幕。……这届世博会是英国光荣与梦想的缩影。在宏大的盛会背后,隐藏着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摘自乔继红《历史的启示:世博会是经济大国发展的“晴雨表”和“助推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英国为什么能够成功举办“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
材料二: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世界博览会,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这一年,适逢美国建国百年纪念年。它的意义,绝不只在美国首次获得了世博会的举办权;通过博览会,美国要向世界展示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证明它已走出欧洲工业强国的阴影。当世博会上当时功率最大的600吨柯立斯蒸汽机启动时,千百台机械齐声轰鸣,展厅微微震动。正是在这隆隆声中,美国向世界宣布:“我来了!”
——摘编自2010年5月13日《今晚报》
材料三: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的部分美国展品

(2)美国选择1876年在费城举办该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家崛起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材料四:右图为1992年西班牙世博会主题标志。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发现的时代”。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政府为何把世博会主题定为“发现的时代”?该“发现”曾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