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1世纪初,美国学者彭慕兰提出“大分流”一词,迅速引发西方学术界的关注,他们为近代早期东西方基本处于同样的发展水平,但此后历史仿佛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图示如下: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比较


对于大分流的原因,西方学术界给出了各种解释:

观点派别代表学者具体解释
欧洲例外论(美)兰德斯特别的文化和信仰
(澳)琼斯擅长征服的特殊政治能力
革命论(美)莫基尔科学向技术的转化
(英)艾伦应对全球化挑战
(英)伯格奢侈消费
历史偶然性(美)彭慕兰煤炭储量与美洲的土地和市场
(美)帕塔萨拉蒂重商主义


材料反映了多位学者对“大分流”的认识,请对这些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选择任意一种或多种,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秩序是指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包括从事跨国活动的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依据国际规范采取非暴力方式处理冲突的状态,由主导价值观、制度安排和国际规范素构成。国际体系是国际行为体的组合及其运动规则,由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和国际规范素构成。二者关系图示如下:



——摘编自阎学通《全球化or逆全球化?国际秩序的转型与重组》


从图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要素,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9-07-17更新 | 734次组卷 | 21卷引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下图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2019-01-30更新 | 2245次组卷 | 58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5 . 阅读下列图示,然后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1)图一是什么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

(2)图二政治制度的实施是在哪个朝代?它具体称为什么制度?

(3)图三与前两幅图示的区别在哪里?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

(4)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个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6 .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过程中表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而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某老师制作的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图示

(1)运用近代化史观对材料一中的信息加以解读。其中19世纪末和1900-1915年两个阶段中国出现的主流的先进思想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20世纪早期,一位知识分子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敦,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该“知识分子”对此运动的态度及其所持理由。
材料三   美国学者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写道:“毛泽东是二十世纪魅力超群的政治家,他使中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一场没有毛泽东的共产主义运动肯定会逊色不少,它将失去其应有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使中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毛泽东领导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是什么?
材料四   现在,“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粉碎。……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这里的“精神枷锁”指的是什么?为解决那些“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共产党人做出了哪些理论创新?
(5)结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你对“观念更新”的认识。
2018-01-0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6-11-18更新 | 5806次组卷 | 28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下面是英国各部门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示意图,据图中的数据变化可知(       
A.服务业所占比重略有下降B.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C.英国尚未完成工业化D.机器大生产已取代手工劳动
2024-01-0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如图是1912—1928年天津机械制造业新设工厂数示意图。这说明当时天津(     
A.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B.洋务企业发展环境良好
C.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D.受到了英美国家的控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