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叙事塑造历史有历史学者认为,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具有“三重性”:作为历史学者眼中的历史事件本身,作为亲身经历者的切身感受,作为政治阶层的立场和价值诉求。

材料一:美国学者周锡瑞所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书目摘录(部分)

第一章   山东—父和团的故乡

山东的社会经济区

义和团的故乡

鲁西社会组织

山东士绅的分布

第二章   秘密宗教、义和拳和民间文化山东秘密宗教起义

刀枪不入和降神附体

晚清习拳者和秘密宗教

民间文化和农民村社

第三章   披着基督外衣的帝国主义

洋货进口的影响

……

材料二:

中国学者相蓝欣所著《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书目摘录(部分)

第一章   清廷朝政的失衡
第二章   失控的洋人
第三章   德国式的帝国主义

   争夺势力范围与多变外交风云

……

   德国的炮舰政策与胶州湾事件

……

   清廷的困境与义和团的兴起

第五章   群情激愤的山东
第七章   威胁动武
第八章   通往冲突之路

……

材料三   “义和拳的纪律:不打人不抢老百姓的东西,就是和在教的间。”

——杨顺堂、杨高堂(山东德州小杨庄村民)1960年代采访口述

材料四   大臣刚毅认为“奉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中国近代史史料丛刊·义和团》

材料五   “见人即杀,亦不分辨,见有礼拜堂即放火烧之。”

——(英)普特南·威尔《庚子使馆被围记》

材料六:本年夏见,拳匪构乱,开衅友邦。……董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

材料七: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义和团兴起的表述有何不同?
(2)分别概括材料三、四、五中亲历者眼中的义和团形象。
(3)材料六和材料七中对义和团的性质分别做了怎样的定位?
(4)综合以上三组材料,你如何认识义和团的“历史三重性”。
2023-12-05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描述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1984年6月,田中正明出版了《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书中否定南京大屠杀,也为松井石根作无罪辩护。该书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杀人比赛

“占领南京前谁先杀死百人”比赛的日军第十六师团九联队野田毅少尉(右)和向井敏明少尉(左),《东京日日新闻》对此进行追踪报道。

日军砍杀中国军俘虏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砍杀中国军俘虏“试斩”的照片(日军自己拍摄)

日军在南京活埋中国平民

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罗瑾、吴璇冒死保存下来的日军自己拍摄的活埋中国平民的照片

材料四: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3)东史郎和渡部升一都是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该教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什么?请说出理由。
2024-04-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西方的文官制度

材料一


                                      
A.《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                  B.发生在近代美国的                      C.讽刺“政党分肥”的漫画

度的报告》原件                            一起政治事件

材料二:1805年,英国财政部首先设立常务次官,常务次官不随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1855年,在议会专门委员会做出的调查报告基础上,英国颁布文官制度改革令,将国王、少数政治寡头和高级文官的恩赐官职特权转交到文官委员会,真正地开始采用考试录用的办法选拔任用文官。1870年,政府继续颁布改革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晋升依政绩而定。和政务官的任期制不同,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英国文官制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通过上述两道法律确定下来,从而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是反映西方文官制度产生过程的三幅图片。
①根据材料一图片所示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对其进行排序。______________(填字母)
②材料一研究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三幅图片中,属于一手史料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③图片 B 反映当时美国官员选用出现了什么问题?
(2)文官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事制度的一部分。在长期实践中,西方国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西方的文官制度有以下基本特征(     )(单选)
①论功晋升   ②制定政策   ③职务常任   ④公开选举   ⑤择优录用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②③
(3)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考试的部分内容的对比,中英两国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了(     )(双选)
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会试)
考试内容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
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第一场试(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试《五经》文各一篇;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A.一个偏向实用知识,一个偏向传统文化B.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差异
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阶段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借鉴发展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评价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2023-10-1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横沙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狼狈西逃”还是“微服西狩”?

注:“西狩”一词,出自《左传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说的是鲁哀公去西边打猎,猎获了麒麟。

材料1   《狼狈西逃的慈禧》(1900年8月29日法国画报《笨拙》)


材料2   1901年1月29日,在西安“蒙尘巡幸”的慈禧太后以朝廷名义颁布一道上谕,内称:“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大抵法枳则弊,法弊则更,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自丁戍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

——余丽芬《清末新政评议》(浙江学刊,1991年04期)

材料3   庚子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行二日,至榆林堡。怀来县知县吴永具衣冠恭迓于道旁。于是帝后始得进饘粥、备供帐。……丁卯之秋,余与公相遇客邸。有以前事询者,公为述其大略,乃与外间所传迥异。同坐刘治襄先生,瑰奇人也因就公所述,草具其事,立成数万言……

——《庚子西狩丛谈序》

材料4   《庚子西狩丛谈》封面


(1)干支纪年法中“丁”和“戊”均属天干,是不能相互搭配来纪年的,那材料2中的“自丁戊以还”大意是什么?
(2)材料2中的“康逆之祸”、材料3中的“乱民肇衅”指代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材料2中“红中”指代哪一类历史现象?
(3)从序中得知,《庚子西狩丛谈》一书系亲见者讲述,他人记录而成,这种方式产生的史料一般称作        
A.实物史料   B.间接史料   C.口述史料
(4)以北宋时期的改革为例,说说“法积则弊,法弊则更”是如何体现的?
(5)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材料1、材料3有着完全不同的记录。如何看待材料1、材料3的证史价值?
(6)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微服西狩”“蒙尘巡幸”“仓皇出逃”说法都有。你认为该称作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022-02-16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综合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历来众说纷纭,有认为是唐太宗李世民不堪太子李建成的逼迫而发动;有认为是唐太宗精心准备,有意谋划而为之。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阎罗王手下判官崔子玉在冥间审问唐太宗,“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太宗)闷闷不已,如杵中心……争答不得。”

——敦煌文书中发现的武则天时期俗讲话本《唐太宗入冥记》

材料二   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高祖意乃安。

——五代时官修史书《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材料三   (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赐骁勇之夫……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发生日),令总北门之寄。

——《常何墓碑》(常何是玄武门政变的参与者之一)

材料四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先发制人。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瑾等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一同参加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射杀,并挟持了唐高祖,发动了夺权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区分材料性质:上述材料中源于传世文献的是____________,源于考古实物的是____________,源于后世史家著述的是____________(填写材料编号)。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是什么?请从史料的内容和价值角度说明你的理由
3.关于玄武门之变一事的评论,《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截然不同。前者认为“建成、元吉实为二凶”,经过此次政变,“善恶既分,社稷乃定”;后者认为“立嫡以长,礼之正也……喋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请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解释这种不同。
2022-11-2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来转移到浙江嘉兴举行。在嘉兴的最后一天,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天的具体日期,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最后被论证是8月3日。结合下表,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观点依据结论
8月1日说《申报》嘉兴刮巨风的报道,掀翻南湖游船若干一大代表回忆中没有出现相关细节
8月2日说一大代表同天同批抵达嘉兴的记载根据沪杭甬铁路火车时刻表、嘉兴火车站到鸳湖旅馆再到狮子汇渡口的实际距离、丝网船需要“先期雇定”等事实,可以确认代表是分两批、分两天乘坐早班车到嘉兴
8月4日说根据《中国国民党九十年大事年表》的记载经过查考,这一记载缺乏史实依据:一大代表乘坐新宁轮8月4日中午驶离上海港
8月5日说写于1921年10月13日的斯穆尔基斯的信件,明确记载“从7月23日到8月5日,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信件所说的闭幕日期是嘉兴南湖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局成员回到上海后举行的中共中央第一次会议,斯穆尔基斯把中共中央第一次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混淆

A.史料记载和个人回忆相结合,可以肯定史实发生与否B.厘清史实的真实性,需从材料出发,多角度逻辑论证
C.对人们存在争议的问题,可以先树立观点,再找材料D.历史真相很难探索清楚,因为它存在“层累地造成”
2021-04-02更新 | 184次组卷 | 5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