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赋税制度

赋役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某校历史社团为此搜集相关材料并进行了整理:

制度名称文献记载赋役制度变化趋势
A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皆总统于度支(户部)。从人头税为主转向①为主,反映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不断减弱的趋势。
从实物、劳役地租向②转变,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B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C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D雍正四年奉旨:以各邑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
(1)完成上表对应制度名称、变化趋势的填写。
制度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变化趋势:E.货币地租F.土地财产
________________
(2)细心的小明同学从表格材料中发现C项“计亩征银,折办于官”的新特点。对此合理的历史解释是(双选题)(     
A.当时商品经济发展B.政府长期开放政策
C.郑和下西洋的影响D.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小亮同学想补全表格中缺失的秦汉部分,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班固:《汉书·食货志》

(3)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时农民需要承担的赋役种类。
关于秦朝征收“泰半之赋”,小明同学有所怀疑。在社团老师指导下,搜集到一条秦简材料:

材料二:租误券。田多若少,耤令田十亩,税田二百四十步,三步一斗,租八石,·今误券多五斗,欲益田,其述(術)曰:以八石五斗为八百。

——岳麓书院藏秦简《数》

学者彭浩对此材料解读如下:简文中的“税田”即应税之田,是240平方步,合当时的1亩,相当于全部土地的1/10。“税田”的全部收成就是“田十亩”的田租。

(4)材料一、二在记载秦朝农民赋役问题上有何不同?请你从史料实证的视角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

国境关税是近现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税收制度之一。

材料三:近现代中国海关大事记

1842《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即协定关税权。
1927-1930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部分收回关税自主权,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制定税率。
19491025日,海关总署成立,标志着中国“海关独立、关税自主”的开始。
198011日,海关恢复征税。
1985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关税税率调整愈加规范。
1992年底——2001年初1992年以来,中国先后4次自主降低关税,由43.2%降低到15.3%,总降税幅度近65%。
2001年—2010200112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履行入世承诺,先后4次降税,关税总水平从15.3%降至9.8%,降幅高达35%。

——根据财政部关税司《波澜壮阔七十年,关税见证伟大历程》等资料整理

(5)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海关变化的认识。
2023-04-12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城市记忆

城市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印记;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城市形制各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中世纪欧洲谚语

材料四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五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六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两者之间的异同。
(2)材料二中雅典城市的布局有何特点?古代东西方城市反映的设计理念分别是什么?
(3)结合所学推测这一谚语最早出现时期;概括中世纪城市基层治理主要特点。
(4)根据材料四、五,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5)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外城市的发展?
2022-05-21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2022届高三等级考复习综合测试4历史试题
3 . 中西法律文明

法律是国家制度,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


(1)某同学以提纲形式整理了中西方法律文明演进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成就,请帮助其完成提纲。(填写字母)
A.民法典   B.问刑条例   C.大宪章   D.十二铜表法   E.1787年宪法   F.钦定宪法大纲
一、西方法律文明的演进
(1)古罗马法律体系:《①________》《罗马民法大全》
(2)中古西欧法律体系:“日耳曼法”、教会法、②________
(3)近代西方法律体系:《权利法案》《③________》《法国民法典》
二、中国法律文明的演进
(2)古代中华法系:“铸刑书”、《唐律疏议》《④________》
(2)近代中国法律体系:《⑤________》《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新中国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⑥________》

为进一步认识中西法律体系,该同学找来了两段材料

材料一   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

——(意大利)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1764年)

材料二   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这部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第4条包括4节,主要内容是规定各州的权利。第5条主要是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联邦政府成立后,(17899月)国会又通过了10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的自由等。此后的一百多年中,美国国会又先后通过十几个修正案,重要的有1865年生效的关于废除奴隶制、1920年关于美国妇女享有选举权、1972年通过的关于男女权利平等的修正案等。

——整理自《美国1787年宪法简介》

材料三   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皆家而已……夫中国刑狱之平,至于虞廷之皋陶极矣。然皆以贵治贱。以贵治贱,故仁可以为民父母,而暴亦可以豺狼……虽有尧舜为之君,其治亦苟且而已。何则?一治之余,犹可以乱也。

——严复译《法意》(1909年)

注:《法意》即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2)材料一、二所涉国家分别采用了哪一法系?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西方法律的特点。
(4)结合时代特征,解释严复对中国法律体系的评价。
2022-05-21更新 | 26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控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儿童福利政策改革”某学生拟写一篇题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儿童福利政策改革”的小论文,首先需要收集、辨析史料。

材料一   “大萧条期间约有200-400万中学生中途辍学;许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在布鲁克林区的‘血汗工厂’里,15岁左右的童工每周只挣二元七角八分;公立学校的小学生有20%营养不良”。

——整理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二   一组大萧条时期的儿童照片

领救济食品的儿童美国孩子的圣诞晚餐

材料三   美国儿童局是世界上第一个办理儿童事务的政府机构.1929年儿童局被削减了用于研究的活动经费.1929年,国会取消旨在保护母亲和儿童权益的谢泼德·托纳法案。

——整理自《美国儿童福利政策变革与儿童保护制度》


(1)上述材料对于研究主题具有怎样的价值?

材料四

时间措施
1935美国实施了面向孤儿、单亲家庭和失能父母家庭儿童的“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联邦政府承担总支出的50%—79.6%
1935《社会保障法》获得通过.与儿童福利相关的,包括未独立儿童补助、妇女和儿童健康服务、残疾儿童服务、一般儿童服务等项目
1935全国青年署为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半工半读机会,中学生每月可挣57美元,年满17岁者可参加政府建立的自然资源保护队,每月可得30美元
1938国会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禁止使用16岁以下童工;18岁以下童工不能从事41项危险职业;法律将大多数农业部门的雇佣儿童排除在外

——整理自《新政时期的美国儿童局》


(2)根据材料四,概括新政时期美国儿童福利政策改革的特点

材料五

时间法案内容
1961《特别未成年儿童援助法案》将援助儿童的范围由孤儿、单亲扩大到父母双方一方失业的儿童
1963《社会保障法修正案》进一步加强对困难家庭儿童的援助计划
1974《儿童虐待预防及处理法案》将遭受家庭虐待与忽视的儿童纳入政府保护体系

(3)综合上述材料,评价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儿童福利政策改革。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皇帝玉玺 图二 实施陶片放逐法时使用的陶片
材料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国家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斤,不看完不休息。
材料三: “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大会每月约举行4次,在公民大会中,容许有充分的发言自由。
——《世界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一和图二分别代表着中西政治文明的不同走向,“不同走向”分别指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按照史料类型划分分别属于哪类史料?
(3)材料二中秦始皇废寝忘食批阅奏章,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汉武帝为裁抑相权,在制度上有何调整?唐朝时相权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根据材料三及课本知识,归纳出雅典政治的特点
2016-11-27更新 | 3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中世纪英国

1265年,在被爱德华击败之前没多久,孟福尔(贵族)召开了一次大型会议。……与会人员除了大领主和王室官员以外,还包括每个郡的两名骑士和每个城市的两个市民。骑士和市民以前也参加过大会,但机会很少,而且叫他们来总是为了一些特殊的目的,而从未让他们参与议政。孟福尔把骑士和市民召进来,主要的动机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这项革新至少在一开始不是成规。在后面几代人的时间里,骑士和市民还是很少数情况下才被召去参加会议。

1272年,爱德华继承父位,当上国王。他经常召集议会,并费尽心思地实验议会到底该由哪些人员组成。和孟福尔一样,他有时候也让骑士和市民参加。在爱德华一世的整个长久的统治期间,议会的成员组成和力量是不固定的。但是,另一方面,这些议会实实在在地参与到爱德华统治时期的政治革新里。

——【美】朱迪斯•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当时英国的政治状况有何特点?
(2)导致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7 .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列子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今存《列子》为东晋注疏本。千百年来,对“愚公移山”形象内涵的阐释在时代的呼唤下不断演变,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一   《佛说力士移山经》是《列子》“愚公移山”故事的“前文本”……所谓“北山愚公”与“河曲智叟”之名,即从《论语》所载孔子“上智”“下愚”之说而来……在张扬儒学的同时,《列子》又援佛入道,融化西来之佛学思想,以沟通释、道二家之津梁,其孤明先发已经为南北朝时期儒释道的文化融合导夫先路了。

——2016年范子烨《“愚公移山”移自哪里?》

材料二   (我)人生的观念应当是:——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怎样叫做自由发展个人?就是充量发挥己身潜蓄的能力,却不遵照固定的线路。……怎样叫做公众的福利?就是大家皆有的一份,而且是公共求得的福利。……怎样能实行了这个人生观念?就是努力。……“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为乎”……我的人生观念就是“愚公移山论”。

——191811月傅斯年《人生问题发端》

材料三   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1945年毛泽东中共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


(1)根据材料一,《愚公移山》故事出现时学术思想上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傅斯年的文章中,愚公指“具有个性的个人”,移山指“努力为公”,请选择其赋予《愚公移山》怎样的精神内核?(单选)(     
A.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中华民族面对困难,知难而进、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
C.中华民族崇尚的勤劳、坚韧、顽强、勇敢的民族精神
D.人生的意义是兼具个人自由与公众福利,个人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融入历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赋予《愚公移山》怎样的新的精神内核?并概括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愚公移山”的形象内涵演变的看法?
2023-04-1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今年是新中国建国75周年,社区设想以《回到历史的现场----共和国历史回眸》为主题的多个板块内容进行宣传。邀请你协助筹备其中第一板块,以下是初步收集的资料:

材料1:“民众游行,广场三十万人,红旗,红额,红灯,一片红色。燕都自辽金元明清以来,殆未有之盛典。”

——民主党派代表黄炎培1949101日日记

材料2:昨日会推元首,我公荣膺之选,为吾国得人庆也。英伦三岛昔以鸦片强迫售我……桎梏百年,贫弱日甚,后虽设禁,终多粉饰。我公发愤为雄,力图自强,必能继前贤,铲此烟毒,一雪此奇耻。

——1949101日出版家张元济私人书信

材料3:北京和延安一样充满了歌声/五星红旗在这绿色的城市中上升/密集的群众的海洋:无数的旗帜在掌声里飘动,就像在微风里颤动的波浪。(1949101日创作)

——诗人何其芳诗作《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材料4

国家博物馆馆藏1949年10月1日照片

材料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的庆祝大会上,由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所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以无比的巨响震撼着全世界。他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社论《不可战胜的人民国家》
1.依据上列资料,请为宣传活动第一板块以“_____的回眸”形式拟定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2.材料2中“昨日会推元首,我公荣膺之选”中的“会”、“我公”分别指的是什么?请判定材料2是否符合第一板块主题的选材要求并简要说明。
3.从史料收集的角度看,上列资料来源有何特点?哪些资料能够形成互证?
4.如果要为第一板块资料进行优化和补充,你会对工作人员提供哪些操作性建议?
2024-04-11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9 . 从墨西哥看近代世界的连接
某学习小组对墨西哥从古代走向近代的历史十分感兴趣,他们发现从中可以看出近代世界连接的某些面相。

首先他们研究了墨西哥古代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阿兹特克文明,这是古代美洲灿烂的三大印第安文明之一。

(1)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代表,除了阿兹特克文明之外,还有_________文明和_________文明。(填空)
(2)阿兹特克人利用浮动园地种植的农作物有(     )(双选)
A.玉米B.水稻C.小麦D.辣椒

接着,学习小组研究墨西哥及其他拉丁美洲地区后,发现:西方殖民者在物质和精神等各个层面,侵略了拉丁美洲:

1521年,西班牙人占领阿兹特克人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在城中大肆屠杀,并将该城彻底毁坏,后在其废墟上建立墨西哥城。

材料一:下图的版画创作于1505年,是欧洲人描绘美洲土著的最早作品之一。版画描绘美洲人以公社为单位生活,任何人都不享有私人财产。(版画出自本特利《新全球史》(第五版))

(3)欧洲人版画中的美洲土著人形象有何特点?这一形象特点在西方人的心目中长期存在,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拿破仑战争使得西班牙政府无法维持墨西哥的银矿业,加上拉美独立运动,所以在1790—1799年和1820—1829年间,世界金、银产量减少了大约50%,鸦片贸易于是被用来吸纳中国的白银。尽管这些政治剧变后,世界银产量又逐渐恢复,但直到1860年才真正达到1800年的生产水平。大约自1755年起,中国的白银几乎全部是通过欧洲国家从拉美地区进口而来的,也因此直接受到19世纪美洲白银产量下降的影响。

——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4)在世界近代史上,拉美白银生产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5)综合上述分析及所学,你如何认识近代世界的连接?
2024-03-28更新 | 57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10 . 局外中立

外交概念的“中立”,指一国对交战国不采取敌对行动的立场,包括战时中立与永久中立。

材料一:一战前中立外交发展简史

(1)16世纪:近代中立概念逐渐萌发。
(2)17世纪:中立一词正式提出,成为国际法中的一项独立制度。
18世纪:中立制度在理论上有了很大突破。俄国在北美独立战争、美国在拿
破仑战争的中立政策,为战时中立理论提供了具体实践。
(3)1815年,在本国意愿和大国意志下,瑞士成为最早的永久中立国。拿破仑战
争战胜国普遍认为“中立的瑞士有益于大家”。
(4)1856年,英法等七国签订的《巴黎会议关于战时海上国际法宣言》是第一部
有关中立的公约,表明中立外交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论也日渐成熟。
1864年,12国在日内瓦签订《红十字公约》,确立了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原则。
1899年和 1907年,两次海牙会议签订的“海牙公约”和 1909年发表的《伦
敦宣言》,系统确立了有关中立的原则、规则以及中立国的权利义务,将过去以惯例形式存在中立法则条约化,成为了公认的国际法准则。
(1)一战前中立外交的发展与不同时代背景关系密切。请将上表左列编号的相关史事与下列时代背景选项相配伍。
A.维也纳体系建立了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B.伴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世界贸易的开拓,国际间的纷争不断。
C.帝国主义阶段大国间矛盾凸显,科技进步使战争更残酷。各国需要适时缓和矛盾、限制对手。
D.伴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国际法和近代外交制度走向成熟。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两次“局外中立”

1904年,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爆发战争。清廷官员认为战争“俄胜势必吞并,日胜无非索酬”,两害相权取其轻,主张“联日战俄”。但日本出于独吞胜利果实的目的,拒绝清政府参战。清政府被迫宣布“中立”,并将俄军在东北的占领区划定为“战区”。战争中,两国置中国中立权于不顾,不断侵犯到战区以外。东北人民死于日俄战火者达 2万人。

1914 年,日本进攻德占胶州租借地。北洋政府曾极力避免战争,但为日本所拒绝。此后,日本警告中国不要直接从德国手中收回胶州湾,并拒绝中国参战抗德的计划。中国被迫极不情愿地维持“局外中立”,并应日本要求将胶州湾租借地划为“战区”。战争中,日本竟在战区外中立地带登陆,并要求中国不得抗议。胶东遂成为战争最大受害者。

——整理自王雁《中国近代两次“局外中立”异同之比较》


(2)中国近代的两次“局外中立”有哪些共同特点?

材料三:二战后部分国家成为永久中立国的尝试

奥地利二战中被德国吞并,被绑上侵略战车。战后被四国分区占领,成为冷战前沿。为结
束外国占领重获充分主权,奥地利以永久中立为条件希望获取各方谅解。美苏也认为中立的奥地利是对两大阵营都无害的选项。1955年奥地利的永久中立获得承认。
老挝战后成为东南亚反抗殖民的焦点。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苏为缓和局势支持老
挝成为永久中立国。美国希望将老挝变为反华桥头堡却顾忌单独出兵,最终接受中立提议。但随着越南战争战火蔓延和老挝国内局势恶化,其永久中立地位随之崩溃。
土库曼
斯坦
1995年,作为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为应对冷战结束后的新局面,宣布永久中立。
同年获联合国大会通过并获国际广泛支持。该国认为,中立地位不仅是权利,也是根据联合国原则完全接受和准备承担的责任。
(3)根据材料三,成为永久中立国的成败与哪些因素有关?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立外交的发展与演变?
2022-12-22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