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备成熟的法典,全面制定了有关性别与婚姻的法规。《唐律》对离婚有三种规定,一是“出妻”,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异。在《礼记》中为出妻规定有“无子、不顾父母、妒、淫、哆言、窃盗、恶疾”七条理由。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二是“义绝”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谋害罪、奸杀与殴杀罪。官府判断一方犯义绝,必须强制离婚。三是受鲜卑族法律的影响,唐朝还存在“和离”的情况。从敦煌文书的“放妻书”样文看来,“和离”不仅双方自愿,而且还有对妻子再婚的祝词,“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选聘高官之主。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摘编《从<唐律·户婚>看唐代婚姻的双重性》

材料二1950年《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党和政府利用报纸、广播、书籍等方式进行大规模宣传活动,还通过集体婚礼、评选模范夫妇等形式宣传《婚姻法》。各级法院对于因干涉婚姻自由而伤害妇女或逼致妇女自杀的罪行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婚姻法》的贯彻使受封建婚姻制度束缚、压迫的妇女纷纷向政府和法院申请解除不合理的婚姻关系,妇女提出的离婚案件迅速增加。妇女获得婚姻自由后积极参加了基层政府以及生产互助组织的工作。伴随着婚姻自主意识的增强,青年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改变。

——摘编《论1950年<婚姻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的婚姻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0年《婚姻法》的核心理念,概括其贯彻实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生活运动(简称新运)指1934年到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推出的国民教育运动,下表为福建“新生活运动”十年(19341943年)中公开禁止与提倡的主要事件。

年份公开禁止与提倡的事件
1934革除婚丧寿宴浪费;实行分期清葬,禁止男女浴堂同座;禁止麻风患者在外行乞;禁止中小学生蓄发
1935厉行集会收拾运动;严禁本市迎神赛会
1936禁止学生乘车上学以纠惰风;禁止男女评话员对口说书;纠正妇女烫发及裸腿
1938举行短装运动示范游行;劝导永安居民人畜隔离;发动历年换算运动
1939禁止内地民间停尸陋俗;公布禁止抽烟范围,包括汽车、戏院、会场、行路、山林等五项
1940宣传禁烟禁毒;发动各级分、支会提取普度迷信费以救济出征军人家属,慰劳伤兵
1941推广各业使用消毒锅
1942禁止裸体水浴
1943厉行卫生宣传;举行游泳、龙舟比赛

根据表格所给信息,概括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两个特点并加以说明。
2021-01-2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湖南师大附属五雅中学2021届高三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世宗柴荣(921-959)后周第二代皇帝。954年,柴荣即位,广泛收罗人才,继续推行改革。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力戒奢华。经济上,鼓励选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招民垦殖逃户田。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动员民众兴修水利,疏浚漕……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佛像铜器铸钱.缓解了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军事上,整肃军纪,处决了与北汉作战时临阵溃逃并劫掠辎重、扬言周军已败的禁军大将樊爱能、何徽,以及中级将校70余人。班师后.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募壮勇,组成了精锐的中央禁军。周世宗还修订刑律,修订历法,考正雅乐,广搜遗书,雕印古籍。955年,世宗采用王朴提出的“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大业,先出兵后蜀,收回4州。次年伐南唐,经三年苦战,收回淮南、江北1460余县。六年征辽,收回燕云十六州中的3州,五月间,在乘胜进取幽州时,突患重病,被迫班师,六月卒,年39岁。……欧阳修评价说:“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因果,论议伟然。”

——摘编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周世宗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世宗改革的意义。
2021-05-1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1届高三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精神取得大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假马克思主义的破产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在中国……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既不同于“四人帮”的假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学者书斋里的或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它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向人。

——夏学鉴讲座《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3)材料三所说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什么?指出它的核心精神实质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生活运动(简称新运)指1934年到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推出的国民教育运动,表1为福建“新生活运动”十年(1934-1943年)中公开禁止与提供的主要事件。


表1

根据表格所给信息,概括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两个特点并加以说明。
2018-04-1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根据《中国滋味:盐与文明》整理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简况

时期简况
夏商周“盐虽入贡,未尝有禁法”
春秋战国有私商以盐致富,如猗顿以贩卖河东池盐发财。齐国管仲提出“官山海”的盐法,主张国家垄断专卖。商鞅变法主张“壹山泽”,国家控制盐的生产和流通,商人分销需交重税。
西汉汉武帝实行盐铁官卖,设置盐官,尽收盐利。
东汉光武帝废除食盐专卖之法,听民制盐,自由贩运。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取盐税。汉章帝时期恢复汉武帝时期的官营办法。
三国两晋
南北朝
多实行专卖,南方对食盐实行征税制。
唐代盐业政策继承前代的征税制,官营制度、无税制(对盐池、盐井),也有创新,例如盐的代租制、租佃制。各地盐法有不同且有变化。
五代盐法逐年严密,期间也一度松弛盐禁。
建立完备的食盐专卖制度。初期实行官卖法(官运官销),后主要实行通商法(官府把官盐卖给商人销售)。
盐法逐渐严密,官盐渐贵,强配民食引起民怨。
前期主要实行开中法,实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明神宗时期,政府将食盐收买运销之权都交给商人,从此开中法废止,民制、商收、商卖的纲法兴起。
由户部管理全国盐务,盐政之权分与各省。食盐销售主要实行官督商销,使专业盐商垄断了盐的收买、运输和销售。
材料二:(宋)蔡京创行盐引法,用官袋装盐,限定斤重,封印为记,一袋为一引,编立引目号簿。商人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领引,引核对号簿支盐运销。到期盐未售完,即行毁引,盐没于官。……当时盐引又称钞引,在盐钞取盐凭证的基础上增加了官许卖盐执照的性质,在行销制度方而更为严密。(明)开中制,就是政府控制盐的生产和盐的专卖权,根据边防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出榜招商,应招商人必须把政府需要的实物输送到达防卫所,才能取得贩盐的专利执照“盐引”。 然后,(商人)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并在指定地区内销售。……后来盐商为了减少运粮的费用,纷纷到北边军镇附近屯垦,将所产粮食就近供应边关。……开中盐法首创于山西,在纳粮贩盐的商人中,山西商人最多。
                                                                                   ——摘编自王仁湘《中国滋味:盐与文明》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的特点。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古代的盐业经营变化进行阶段划分,并简要说明划分依据。
(2)根据材料二,说明蔡京创行“盐引”的直接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开中制实施的背景及影响。
2023-11-2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法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引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清晰地指明了路线。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立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一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驿传(指邮驿)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所谓宰辅宣召、侍从论思、经筵留身、翰苑夜对、二史直前、群臣召归、百官转对轮对、监司帅守见辞、三馆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扣匦、太学生伏阙、外臣附驿、京局发马递铺,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

——南宋·魏了翁《应诏封事》(该文例举了皇帝获取信息的渠道即“言路”。)

材料三     从整体上着,宋代交通重心先是东移,继而南移,并形成以京城为中心、连接边防重地的物资运输网络,以及偏重海上的对外交通形势,是国际政治格局与宋朝内部诸因素联动的结果。其中,受募兵制及军事驻防形势制约的财政需求,又导致征商     (商税)规模的扩大,从而促进内外商业交通的发展,而这一需求,又正与欧亚国际局势,特别是十字军东征事件相因应,使宋朝出现空前的海上交通与贸易发达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又导致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信息沟通需求和信息增量。

——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势与制度》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皇帝所掌握信息渠道的特点,并说明其发挥的作用。
(2)据以上材料,分析宋代信息传递取得进步的原因。据材料三,简要评析作者的历史研究方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俾斯麦担任宰相期间,德意志帝国实行均势外交,缔结了以下主要条约(见表)。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将俾斯麦解职,并拒签再保险条约,德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时间名称参加国内容简介
1873年三皇同盟条约德、俄、奥如果遇到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三国应该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
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德、奥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
1887年地中海协定英、奥、意在俾斯麦的推动下,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及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影响在土耳其的增长。
1887年再保险条约(相对于德奥同盟条约)德、俄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法国和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

     ——摘编自姜爰晟《卑斯麦外交模式及其启示》

材料二   德国要成为世界政治大国!这句话本身就足以引起欧洲和世界的震动。亨利·基辛格博士有句名言:“至少300年来,德国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欧洲稳定的关键所在”。自从1871年俾斯麦通过铁血政策统一德国后,德国就没让欧洲和世界歇心过。这个能量特别巨大的民族,表面严肃但内心却蕴藏着炙热的欲望岩浆,他们不甘平庸的行为,希望“要么不干,要干就要杰出”,结果却是“要么像圣人,要么像魔鬼”。

     ——摘编自孙恪勤《德国,走向政治大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均势外交的特点,并指出1890年后德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并简要说明理由。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记述文献
史料一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后汉书·东夷传》
史料二自出发地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船行约五个月,至都元国(今越南岘港);又船行四个月,至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又船行两个多月,至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纳姆),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汉书·地理志》
史料三九年(公元97年),徼外蛮及掸国(今缅甸)王雍由调遣使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后汉书·西南夷传》
史料四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武帝)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支、身毒国《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中国丝织品的西传,在元代又出现了一个热潮。早在蒙古西征时期,就把一些中国织匠带到伊斯兰世界。元朝初年,我国就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专门掌管海外贸易。元朝政府于1284年在杭州和泉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由政府出船只和本钱,招人前往海外经商,然后分成。14世纪上半叶,大旅行家汪大渊从泉州出发,两次乘海舶周游世界。元代中西往来活动的高峰,当推马可·波罗的访华。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人头脑中的“西方”概念,已从两汉与唐宋时期的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实实在在地扩展到了欧洲。欧洲使者不断东来,蒙古也派使者西去。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各文献记述蕴含的有关汉代对外交往的历史信息,并具体阐释这些文献记述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其成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