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2 道试题
1 . 国家统一是古今中外各国稳定与发展的基本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唐代杜佑

材料二:《邦联条例》规定:各州保留它们的主权、自由和独立;邦联无权向各州征税和管理各州的贸易;邦联只设国会作为中央权力机构,邦联未设行政首脑和司法长官,也没有对违抗邦联权力的行为实行制裁的任何规定。

材料三:“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材料四: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在地方政治制度上有何创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创新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邦联制会给美国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困难。(试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回答)结合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之后美国建立的联邦制有何特点?
(3)请列举使近代中国的统一和领土主权遭受破坏的两个不平等条约。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备成熟的法典,全面制定了有关性别与婚姻的法规。《唐律》对离婚有三种规定,一是“出妻”,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异。在《礼记》中为出妻规定有“无子、不顾父母、妒、淫、哆言、窃盗、恶疾”七条理由。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二是“义绝”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谋害罪、奸杀与殴杀罪。官府判断一方犯义绝,必须强制离婚。三是受鲜卑族法律的影响,唐朝还存在“和离”的情况。从敦煌文书的“放妻书”样文看来,“和离”不仅双方自愿,而且还有对妻子再婚的祝词,“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选聘高官之主。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摘编《从<唐律·户婚>看唐代婚姻的双重性》

材料二1950年《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党和政府利用报纸、广播、书籍等方式进行大规模宣传活动,还通过集体婚礼、评选模范夫妇等形式宣传《婚姻法》。各级法院对于因干涉婚姻自由而伤害妇女或逼致妇女自杀的罪行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婚姻法》的贯彻使受封建婚姻制度束缚、压迫的妇女纷纷向政府和法院申请解除不合理的婚姻关系,妇女提出的离婚案件迅速增加。妇女获得婚姻自由后积极参加了基层政府以及生产互助组织的工作。伴随着婚姻自主意识的增强,青年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改变。

——摘编《论1950年<婚姻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的婚姻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0年《婚姻法》的核心理念,概括其贯彻实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医药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中国已建立医事管理制度,医巫分业、医疗分科。春秋战国以后,医学战胜了巫术。汉代的《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闻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公元5世纪,医学教育体制创立,使医学教育逐渐由师徒、父子传授制,过渡到官办医学校的教育。在政府的鼓励下,在“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思想指引下,读书人逐渐改变了“医为小技”的观念,这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明朝李时珍所撰的《本草纳目》是一部中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摘编自李经纬《中医史》

材料二   自辛亥革命起,中医药学就被视为旧文化传统的一分子。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认为中医落后于时代。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西医专门学校而没有涉及中医。1929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规定了6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这就是历史上的“废止旧医案”。抗日战争后,政府对抗战中仅存的中医横加摧残....在审查制度下,绝大部分中医已无法继续开业。

——摘编自《历史上的中医废立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传统中医药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中医药学在近代陷入困境的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统治末年,普鲁士岁入700 万塔勒(货币单位),其中的600 万塔勒被他用在了军队上。……他终生坚信这样的信条:“朕乃国王,故可为所欲为。” ……普鲁士是他的私人财产,要按照他的意旨来管理……
——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三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依据材料二指出完成德意志统一大业的普鲁士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德两国建立代议制后君主地位的差异。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5 . 经世致用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清一代,经世致用思潮曾两度兴盛,一是清初顾炎武等人总结前朝覆灭的教训,为反对明末空疏的学风而倡导。……进入19世纪,清朝全盛时期已过,官场的腐败,社会的破败,又一次触动朝野有为之士的心弦,盛极一时的汉宋之学都无力解决这些难题,经世致用思潮再度弥漫。
——袁伟时《晚清大变局》
材料二 臣所见有《海国图志》一书,计五十卷,于海外诸国,疆域形势,风土人情,详悉备栽……于守之法,战之法,款之法,无不特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敕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亲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虽)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                                
——王茂荫《治法治人之本在明德养气折》
材料三 其风气所趋,不能不然者,道也;而道之所寓者,器也。……设令炎帝、轩辕复生于今世,其不能不从事于舟车枪炮机器者,自然之势也。今之议者动引古圣,啜糟粕而去精华,务空谈而忘实践,失之弥远。
——李鸿章《答彭孝廉书》
材料四 在危机面前,经世派敏感察觉到不变不行,只有变才能挽救封建制度崩溃的命运。因此,他们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既可以外御强敌的侵略,又能够内制人民的反抗。经世派的地主阶级立场是坚定的,在他们身上深深打上了阶级和时代的印记。
——龚书铎《清嘉道年间的士习和经世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明末空疏的学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世致用思潮“再度弥漫”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魏源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有何不同?王茂荫的上书折射出当时士大夫的什么意识?
(3)材料三中李鸿章的观点是什么?在近代中国有何实践表现?
(4)据材料四,概括作者对经世派的评价。
2016-11-2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4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3年,《中华医学杂志》在重庆复刊,其卷头语写道:“本志自民元四年创刊以来,出版已达二十八卷。总会(指中华医学总会)迁渝后,学术空气,甚为浓厚,检以为本志有复刊之必要……俾国内医学学术之研究,际兹抗战期间,不仅得以赓续,并能产生新的收获,庶合中央抗建之旨,本会之幸,亦国家之幸”。

                                                                                  ——摘编自张爱林《近代医疗卫生杂志的传播》

材料二:《中华医学杂志》复刊初期的部分内容

卷号及期号部分文章主题
1943年第29卷第2期国产抗疟药材之研究
蜂蜜对于治疗冻疮溃疡及小外伤之用途
重庆市卫生新闻介绍
1944年第30卷第4期神经病科医师之训练
1945年第31卷第1期海外空运服务社之医疗问题
1945年第31卷第3期空运手术队之降落问题
1945年第31卷第5期国外麻醉问题

                                                                              ——据张爱林《近代医疗卫生杂志的传播》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医学杂志》复刊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复刊初期《中华医学杂志》内容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医学杂志》复刊的时代价值。
2024-05-24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7 .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建国之初与我国建交国家情况统计表

时间数量建交国家
1949年10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朝鲜波兰蒙古东德阿尔巴尼亚
1950年9越南印度印尼瑞典丹麦缅甸瑞士列支敦士顿芬兰
1951年1巴基斯坦
1952年0
1953年0

材料二1953年朝鲜战争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不利形势。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辟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体量规模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和遵守。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主要与什么性质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这反映了我国外交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一、二,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建国初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引下取得的外交成就。

(3)据材料三,归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及意义。

2017-07-02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16—2017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期末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历史教育的内容和重心逐渐发生变化。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为例,此书陈述专制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弊端;对于历朝开国君主的横暴和末代亡国的经过予以渲染,“以警国民之顽固未化者”。晚清时期历史教科书中一般以“人种”来叙述民族。辛亥革命后,李大钊指出只要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就都属于新中华民族。钟毓龙编的《新制本国史教本》以五族共和为纲,“其(指其他民族)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教科书开宗明义讲述历史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人必能对国家尽义务,为社会尽责任,而后谓之有人格”。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不少历史教材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之原因,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等,“均不厌求详,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使知我民族在世界文化上地位之重要”。 此外,教科书对近代帝国主义之侵略,外交政策之失败等,为“最为注意之点”,求振奋民族之精神,洗雪我国之耻辱。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殖民地独立运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教训》《世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之类的著作出版增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类著述显现出重要现实意义。抗战时期对“边疆”论述逐步课程化和专门化。有识之士主张强调边疆各民族与内地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民族外来说逐渐被摒弃。                                                  

——摘编自邓燕《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的历史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我国历史教育的重点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2023-01-17更新 | 446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9 . 社会动员是指社会某一群体的组织者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现代社会动员方式开始出现,四川保路运动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保路运动首先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同时在各州县设立分会,并立即设立讲演部,组织培训讲演员,并分派往各府州县进行讲演。各地同志会分会、协会成立后,也参照四川保路同志会的组织形式,专门设立讲演部,足以说明讲演在保路社会动员中的重要地位。四川保路运动在进行社会动员时,还大量使用了报刊、广告等属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宣传手段,以至于成都电报局委员报称:保路同志会“刊布传单,张贴广告,指斥政府,摇惑民心”。保路运动的组织者不仅采取了正确的社会动员形式,而且在社会动员的内容方面也紧紧抓住了时代的主题,有效地整合了社会不同群体,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诉求,故能在不同阶级、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共鸣,从而能够引导民众积极参与运动,由此推动运动不断深入开展。

——摘编自何一民《现代化视野下的社会动员与辛亥革命》


(1)据材料概括四川保路运动社会动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川保路运动中社会动员产生的成效,指出对当今的社会动员有何启示。
2023-06-10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10 . 民族史观的发展总是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迟于《史记》已明确提出“各民族同祖同源”的结论,少数民族史家同样力图证明本民族与尧舜禹汤等先圣有血缘联系。魏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等时期,民族史观往往体现为华夷有别、夷夏之辨的一时之盛。隋唐时期,杜佑《通典》则认为“中华与夷狄同”,并客观探讨夷夏差别产生的原因。《元史·许衡传》中则对“天下一家”做出新的解释:“二小儿同父母兄弟也,或因小事物相恶骂,即咒其爷娘今死,不知彼父母亦我父母也”。

——摘编自李珍《中国古代民族史观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禹躬亲其劳以集大功,遂成民族结合之枢核”,之后逐步混合“成为数千年来不可分割、不可磨灭之一大民族”。他在《新史学》中说:“历史者何?叙人种之发达与竞争而已”。因此,“民族为历史之主脑”,应该记述民族“排入”“排于人”的历史,“排入者,则能扩张本种以侵蚀他种;排于人者,则本种日以凌夷衰微。”美国史学家杜赞奇称赞他“是第一个用启蒙的叙述结构来写中国历史的历史学家”。

——摘编自王娟《梁启超民族史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白寿彝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在他主编的《中国通史》中,导论卷开篇就明确写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也包含着曾经在这块广大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的历史”,这是他率先提出并始终坚持的理论和原则。对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他认为:“尽管民族之间好一段、歹一段,但总而言之,是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

——摘编自王东平《白寿彝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史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民族史观的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寿彝对民族史观的发展,并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