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9 道试题
2024·河北沧州·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如表所示为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争论。对该争论解读正确的是(     
人物主张
李鸿章、薛福成等“自古边塞之防,所备不过一隅,所患不过一国。今则西人于数万里重洋之外,飙至中华……为豆古所未有,恃其诈力,要挟多端”“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心腹之大患愈棘”
李宗義、丁宝桢等“夫外患莫大于俄夷,莫急于东北”“但修我陆战之备,不必争利海中也”
左宗棠、郭嵩焘等“窃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A.诸方列强对华控制力存在强弱B.传统观点与近代外交思想并存
C.湘系和淮系官僚集团开始崛起D.边疆危机强化了清廷忧患意识
2024-05-31更新 | 17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豫南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其发展趋势是,各民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交往越来越密切,交融越来越明显。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在统一时期,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为统治民族,都是中国的统一;在分裂时期,是同一个国家内的纷争。从历史上民族政策看民族关系,多种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制并存,保证了民族共聚于一个国家之内。

——摘编自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刍议》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 . 据《1921年浙江社会经济调查》记载,在浙江与上海的内河运输中,“小轮船除运载旅客外,还拖带货船,但运输的货物以上海过来的为多,从湖州到上海的极少,有时往往空船返航”。对该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A.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产繁荣B.内河航运加强东西部的联系
C.城乡交流促进民族工业产生D.新式交通便利工业品的销售
4 . 如图所示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营企业产值及其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城市经济改革曲折发展B.国内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C.国家政策激发经济活力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2024-05-14更新 | 16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160年比萨城市法典、1216年米兰城市法典、德意志的《德意志王国城市法》等出现,这些城市法成为市民实现自治、组建城市机关、开展经济活动、调整市民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城市法庭处理案件依据的是城市法和城市古老的习惯,而不是遵循领主或国王的法律。城市的首席行政官员及其他一些执行官,一般由市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负责处理城市的日常事务。城市法律对征税工作有规定,城市当局也会组织一些市场,“城市生活的高潮期是年市,总是在一个宗教节日或教堂落成礼的纪念日时举行,它不仅带来了贸易的活跃,也带来了精彩的节目和娱乐”。

——摘编自吴丹《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研究》

材料二:民国初期,张作霖父子在东北、阎锡山在山西、李宗仁在广西、陈炯明在广东,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号称“模范省”,产业务求完备,自成一体。1924年时任上海总商会会长的虞洽卿被段祺瑞政府任命为淞沪商埠会办。在以后的三年里,总商会成了上海的实际管理机构。1903年,张謇致力于家乡南通的建设,南通被梁启超称之为“中国最进步的城市”。荣家兄弟则尝试在无锡的工厂里搞一个“劳工自治区”。后世以他们为榜样的,有重庆北碚的卢作孚和福建集美的陈嘉庚等。这些自治试验无果而终,被白吉尔称为“一个不自由年代中的自由主义的失败”。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中的地方自治试验及所学知识,对“一个不自由年代中的自由主义的失败”这一论述进行解读。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地方自治得以实现的主要因素。
2024-05-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樊树志著《国史概要》第十三章的目录

第十三章明一中华文明的余晖

81.“胡蓝之狱与皇权强化”

83.海上走私贸易与倭寇

84.商品经济的高水平发展

85.“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

86.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87.正统思想与异端思想

材料反映了历史学者对明朝历史的研究认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运用明代的相关史实对作者的研究认识进行解读。(要求:可任选一目录,也可从整体角度进行明确性的角读,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05-24更新 | 142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前将其名为《天演论》……“自此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进化论思想从传入中国开始,就被带上浓重的政治色彩。加上19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的民族与社会危机,使中国人越来越推崇进化思想,将之视为社会的普遍“公理”。梁启超在他的《自由书-豪杰之公脑》中就说:“生存竞争,天下万物之公理也,既竞争争,则优者必胜,劣者必败,此又有生以来不可避之公例也。”这种思想僵化了人们的思维,进化历史观的单向进步发展思维,也使得中国人更加热烈地追求未来的理想社会。

——摘编自赵静《“五四”前后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内容及其影响》

材料二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之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可以和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社会达尔文主义曾在欧洲的一些社会圈子里——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知识分子之间——广泛流传。在国际政治上,各帝国之间的竞争鼓励了军事化和对世界依照殖民势力范围进行划分。当时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读更侧重于物种间的竞争而非合作。社会达尔文主义可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纳粹德国的领土扩张和种族灭绝政策有重要影响。

——据《全球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德两国进化论传播的异同。
2024-02-2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如表反映了19世纪美国、日本、中国城市的人口结构情况。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美国(1801年)日本(1868年)中国(1893年)
总人口(千人)889231500426000
城市人口(千人)2725520032662
城市人口比重30.6%16.5%7.7%
最大城市人口(千人)94810001000
最大城市占城市人口比重39.9%19.2%3.0%
万人以上城市数49和83289
万人以上城市总人口(千人)2079370016182
万人以下城市数-1 396507100
万人以下城市总人口(千人)646150016480
万人以下城市占城市人口比重23.7%28.8%50.4%
万人以下城市数与万人以上城市数之比2.87.824.6
A.列强侵略加速了中国城市化进程B.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显现
C.城乡经济的差距制约城市化水平D.近代中国城市化受传统市镇经济影响
2024-05-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英美两国是近代较早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国家,英国从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美国通过独立战争于1787年成立了联邦制共和国,并在南北战争后进一步完善政治制度。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两国制度差异是由资本主义经济水平决定的
②两国道路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治转型的渐进性
③两者都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④两者都全面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2023-05-17更新 | 17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