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广东在中国,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抗战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方面看,广东不但是新文化策源地,而且是旧文化的保留所。宋室南渡之后,北方人士之有气节与能力者,多向南迁移,因而我国固有文化重心也向南推进。这些固有文化在北方,因受少数民族统治之下发生变化或逐渐湮没,而却存在于南方,而尤其是在广东者,实在不少……自中西海道沟通以后,西方文化不断输入,中国文化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宗教上、教育上……都受了重大影响,逐渐趋于新文化的途径……因为地理以及其他原因,粤人遂为这种新文化先锋队,广东成为新文化的策源地。过去广东人曾利用这种新文化去推翻满清,去抵抗外侮,而今后,广东人愈要格外努力发展这种新文化,去抵抗外侮复兴民族……只要广东精神不死,不但广东前途乐观,就是中国前途也大有把握。

——摘编自时任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广东与中国》(1939年1月)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广东精神与民族发展”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5-1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

材料二   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部分)。

时间事件外交谈话提要
2014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4中法建交50周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人下”
2015巴基斯坦议会演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016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信则立,不信则废”
2017金砖会议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2018博鳌论坛“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材料三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结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谈谈今天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拉美,最早而且可能是最关键的对现代化的抵制来自乡村。在19世纪前半叶,政治混乱和不便的交通运输使土地价格维持在低水平。19世纪中期以后,自由主义者力图打造一个小农阶级,他们相信,这个小农经济将能仿效英格兰和美国榜样形成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两者的基础。但他们打碎天主教教会地产和土著村社共有土地的努力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这些财产的很大一部分不可避免的最终被政客和大地主所获得。一些国家特别是阿根廷和墨西哥,将公有土地赠送给有密切政治关系的人,这进一步提高了土地集中程度。并非人人都接受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是好事的观念,除了对侵扰地方特有权利的中央政权极端不信任外,还存在一系列其他抵制现代化的原因。在许多场合,乡村居民用暴力反抗现代化。

——摘编自[美]谢里尔·E.马丁马可·瓦塞尔曼《拉丁美洲史》

材料二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农村社会转型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矛盾冲突。众所周知,历史地看待中国农村社会,虽然朝代不断更替、贫富状况和生活方式各异、习俗也有所变化,但农村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观长期以来却没有多少根本变化,广大农村的自给自足与自得其乐状态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然而,随着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冲击与文化浸透,也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结构的根本变化,乡村社会的超稳定性被打破,阶层利益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难度与治道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独立后的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拉丁美洲现代化道路的相似性。
4 . 【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天然就是先进、文明、自由的,是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的动力、主角。而东方天然是落后、野蛮、专制的,只是世界近现代史和国际关系史的配角、边缘,是西方的附庸和追随者。我们可以从以下视角对“西方中心论”展开批判

(一)以历史事实对“西方中心论”进行釜底抽薪。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以人为本,以全体人类为中心。

(三)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文明形态的多样互鉴,文明演进的多元平行。

(四)人道主义和道德评判视角,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人类的公平与正义。

(五)承认近现代西方的优势,但不认可西方是所谓“中心”,更不认可它是永恒不变的“中心”。

——摘编自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

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对“西方中心论”进行批判。(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表现出追逐商业利益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因此,为了自身利益,美国拒绝采取援华制日政策,在“中立”旗号下仍然与日本大做生意。1938年10月, 日本占领了广州和武汉后,公开抛弃了以前所承诺的 “门户开放”原则,美国如继续对日采取绥靖政策,不设法遏制日本,会使西方在亚洲的权益丧失殆尽。权衡利弊, 美国决定给蒋介石政权以支持,从而遏制日本。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远东战略的基点是“不遗余力地防止同日本的战争爆发”。1941 年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此,战胜日本法西斯成为中美两国共同努力的目标,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不仅需要中国成为它的军事盟友,而且需要中国成为它的一个战时和战后的“忠实的政治盟友”。

——摘编自张瑞静《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把新中国看作是巨大的威胁,1950年2月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国对华政策逐渐趋于强硬和公开敌对。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使美国离间中苏关系的希望破灭。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更加敌视的立场。在外交上,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动员西方盟国与美国采取一致行动。在经济上,1950年6月8日,美国决定在贸易限制方面把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等同起来。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与孤立政策形成。1969年入主白宫以后,尼克松一再表示要走向同中国和好,并为此做了不少实际的努力。对此,中国方面也作出相应的积极反应。双方同意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高级会谈。这样便有了1971年7月9-11日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和1972年2月21-28日的尼克松访华。 经过反复磋商, 两国最终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签订了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

——摘编自刘凤瑞《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因素。
2024-03-05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来自印度的契约劳工(1834—1917年)

1834—1917年,英国向殖民地运送了近150万契约劳工

材料二   美国1965年新移民法案出台前夕,印裔移民的总量仅有1万人左右。此后,美国印裔移民的人口持续高速增长。1993年就超过日裔而跃居美国所有亚裔族群人口的第三位,2003年时更是以222万的总量超越菲律宾裔而跃居第二大亚裔族群,2020年,印度裔以440万的总量超过华裔成为人数最多的亚裔群体。移民美国的印度人大多来自印度社会的中上层,接受过高等教育,英语流利,熟知西方社会生活,并属于知识型高技术移民。

——摘编自滕海区《论美国印裔族群在印度海外移民政策演变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海外移民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近现代史上的移民现象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于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是外来文化作用于思想启蒙的主要原因。概括上述材料关于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所采用的外来文化,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9 . 农耕文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可可原产于南美洲,与茶、咖啡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1502年哥伦布美洲探险时带回了可可豆。1525年,西班牙人开始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种植可可,此后逐渐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推广。1528年,西班牙殖民者将巧克力饮料及制作手艺带回欧洲。16世纪30年代,可可种植跨洋传入西非的比奥科岛,并逐渐拓展到非洲大陆。1560年起,可可栽培先后传入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20世纪上半叶,欧洲多国继续推进可可的栽培,在大洋洲的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几内亚和萨摩亚建立新的可可种植园。

——摘编自张箭《可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初探》

材料二   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在各州投资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私营农业技术研究团体或机构。各级部门经常举行各种学术会议,讨论方法、交流经验、推广成果,将新的科研技术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到1910年,美国已陆续研发出各种较为先进和复杂的农业机械,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

——摘编自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技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描述可可传播的洲际路线。结合所学,评述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农业机械使用的特点,概述19世纪后半期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024-02-0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中国出现了大量“官督商办”企业,这些企业名为“商办”,实由官府控制。现代股份制企业要求以严格、科学的经营管理作为保证,否则,企业就根本不可能有效地运作。所以,“官督商办”企业的腐败性是它们适应不了商品经济日益发展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直接原因。其结果引起了“官督商办”企业本身及其从业人员的分化与转化。

——摘编自(美)费维恺著,虞和平译《中国早期工业化》等

材料二   随着贸易半径的扩大,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兴起,英国商人在继承了旧的组织形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合伙制的组合形式,最终开创了具有近代意义的股份公司。到17世纪末,英国商人不再用获得特许状就可以成立一个法人企业,摆脱了国家对股份公司的控制,具备了私人企业的性质。

——摘编自李新宽《重商主义时代英国企业组织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早期企业的不同。
(2)某学者认为,社会环境的差异是中英两国早期企业不同命运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该观点。(要求:赞成、反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