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高二的小明在学习强国APP上浏览文章时,看到习总书记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的开幕式演讲,他摘录了一段金句:“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的交往。”

1.小明打开笔记本整理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相关的人物及事迹,帮他一起完成配对。(涂字母)
(1)哥伦布                         A.推行改革开放
(2)张骞                            B.启航工业革命
(3)瓦特                            C.领导古巴革命
(4)邓小平                         D.发现美洲大陆
(5)卡斯特罗                      E.沟通西域各国
2.小明整理完笔记后拿给同桌看,同桌认为张骞不应出现在这个专题里。小明却坚持张骞可以放在这个专题内。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小明在和同桌讨论后,又找到老师询问如何完善这份专题。老师建议他加入一些具体史料以增加专题的科学性与严谨度。小明借来高三学长的历史选必教材,摘录了这样一段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业、农业等部门的生产效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3.根据材料,帮助小明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
4.小明将整理好的史料拿给老师看。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小明所选史料是否妥当?谈谈你的看法。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敬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转动世界的橡胶

橡胶原产于美洲,近代以来经历了由“美洲物产”变为“转动世界”的全球性商品。

材料一:橡胶由“美洲物产”变为“转动世界”全球性商品的大事记

——以上材料整理自《橡胶树——改变历史的植物》

(1)与橡胶树一样是“美洲物产”世界物种的有(            )(双选)
A.水稻B.马铃薯C.小麦D.玉米
(2)与法国探险家康德曼将橡胶树从秘鲁带至欧洲相伴的是(       )(单选)
A.海上丝路开辟B.全球航路开辟C.三角贸易活动D.工业革命扩展
(3)橡胶开始被称为“黑色黄金”,主要得益于(       )(单选)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一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
(4)结合材料,概述近代以来橡胶产业的迁移路径及其影响因素。
(5)日本发动的战争是指(       )(单选)
A.甲午中日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全面侵华战争D.太平洋战争

材料二:据统计,在1941年,全球54%的橡胶来自马来西亚,36%来自于印度尼西亚……但是在如此巨大产量的背后,隐藏的却是种植园劳工无尽的血泪。作为欧洲殖民扩张的产物,种植园内部存在着鲜明的种族歧视与等级差异。……二战结束后,东南亚地区民族主义运动兴起时,种植园更是被视为帝国主义的象征,成为民族革命者们的主要攻击对象。

——张炜伦《橡胶的世界史:帝国、工业和日常生活评价》

(6)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橡胶由“美洲物产”到“转动世界”的全球性商品的历程?
2024-06-19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柏利率舰队抵达日本。


图二:1871年岩仓使团乘美国商船“亚美利加”号、从横滨启航。


(1)图一和图二有怎样的联系?它们分别给日本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2)谈谈这两幅图给你的启示。
2024-03-27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资本主义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但却成功地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并进行了明治维新,其决定因素是(     
A.外国入侵造成民族危机B.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的领导作用
C.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D.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
2024-03-2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贞观时期是否称得上太平治世,古往今来,史家们对此看法不一。

材料一   通过对……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考证,可以发现贞观时期的状况与太平治世的条件并不相符……

——戚文闯《“贞观之治”所谓“治世”质疑》

材料二   (贞观时期)君臣上下,共同望治,齐一努力之精神,实为中国史籍古今所鲜见。······而成治世。

——钱穆《国史大纲》

1.“贞观”是哪一皇帝的年号?(     
A.汉武帝刘彻B.唐太宗李世民C.北魏孝文帝D.唐玄宗李隆基
2.材料一、二对贞观时期社会状况的看法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A.(唐)阎立本《步辇图》,记录了贞观年间皇帝接见吐蕃求亲使者的情形。

B.贞观十三年(639年)也仅存300万户左右,较隋大业减少三分之二之多。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4卷

C.商旅野次(宿于野外),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丰熟),米斗三四钱……

——(唐)吴兢《贞观政要》

D.往(贞观四年)吾(高昌王麴文泰)入朝,见秦、陇(陕西、甘肃一带)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5

3.上述ABCD四则材料,①属于传世文献的是___________,②属于图像史料的是___________,③属于后世学者著述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4.上述ABCD四则材料,①支持上述材料一观点的是___________   ②支持材料二观点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5.根据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贞观年间的社会状况?
2024-02-2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黄河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它哺育了中华儿女,更以自己特有的影响力塑造着中华民族。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黄河祭祀

殷商时期甲骨卜辞中,关于黄河祭祀的记载达五百多条。殷人每年都要举行多次黄河祭祀活动,以求雨、求年。
春秋战国人们祈求战争胜利、结盟和立誓等,都会“沉璧于河”,请求河神保佑或见证。
宋元宋代河患屡发,对河神的敬畏和崇拜愈发深厚,河神庙在史籍中的记载也越来越多。元代祭祀黄河,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清朝有清一代是黄河泛滥较为频繁的一段时期,为保安澜,每有大工告成,大清皇帝多敕建河神庙或加封河神。

——整理自王德刚、王蔚《黄河祭祀的历史演变与新时代“母亲河”形象塑造》等

1.从材料一看,古代中国对黄河的印象是(     )(双选)
A.农业生产的保障   B.抵御外患的屏障   C.水害频发的源头   D.内河航运的枢纽
2.古代中国通过祭祀黄河所要表达的诉求是什么?

材料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黄河大合唱》歌词(部分)

3.歌词中“黄河在咆哮”的原因是(     )(单选)
A.黄河频发河水泛滥   B.黄河成为南北天然屏障
C.黄河地位高于长江   D.黄河已是中华民族象征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类似《黄河大合唱》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如诗歌《伟大的黄河》、歌曲《黄河谣》、小说《黄河》、报告文学《黄河边上的春天》等。

——据曲丽丽《黄河文明之近代转型研究》

4.以黄河为主题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盛行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黄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2023-12-24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奉贤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7 . 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

1.以下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交通工具。请按照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填写字母)
A.“黄鹄号”轮船
(模型)
B.C919大型客机C.福特T型汽车D.史蒂芬孙制造的
蒸汽机车

2.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发生了重大变革,引发其变革的重要原因是____。(填写历史事件)
3.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曾不断探索海洋。下列关于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从区域扩展到全球的条件表述正确的是(     )(双选)
A.造船技术的改进   B.对海洋资源的渴求   C.丝绸之路的拓展   D.星盘的出现与使用
4.下列运河中,改变了全球航运格局,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成本的是(     )(双选)
A.京杭大运河   B.米迪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巴拿马运河

材料   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在《上海电车公司章程及守则》中就有乘客不准在车上吸烟,不准在车上吐痰,不准妨碍他人,不准与司机谈话,醉酒、衣衫污秽及患有传染病者不准登车等规定。上海电车开通以后,最初的两条电车线路将上海的工业区和两个租界的西区、外滩等分处东西的外侨社区连接起来,从而使原来比较分散的各区域成为了一个具有紧密联系的整体。在电车交通的带动下,上海西区得以迅速开发起来。

——鲍成志《试论新式公共交通兴起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

5.上述文字材料涉及了公共交通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的影响?
6.综合材料,就“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谈谈你的认识。
2023-12-24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奉贤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8 . 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小唐在了解奥斯曼帝国兴起时,对以下观点产生了好奇:

材料一:奥斯曼帝国在建立和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也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这也成为激励西欧人出海远航的一个动因。

围绕该问题,小唐寻找了以下材料:

材料二:奥斯曼帝国扩张表(部分)

时间扩张情况
1354年土耳其人开始进入欧洲。
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原本统治此处的帝国宣告灭亡。
1516-1517年先后占领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

材料三:葡萄牙海外探险活动情况表(部分)

时间葡萄牙海外探险情况
1415年国王率远征军进攻摩洛哥北部港口城市休达
1443年首次驶过非洲西海岸博哈多尔角
1462年定居于非洲海岸附近的佛得角群岛(位于北大西洋)
1469年组织人员探险抵达西非加纳等地
1487年迪亚士绕过非洲南端好旺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材料四: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图

小唐发现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也引起了近代国人的关注。

材料五:俄土之战,土危亡矣……事事受列国钳制。……土耳其独立,利在与吾交通。吾即可开放门户,以谋西陲之发达,并借其势力,均欧有之势力。……况土耳其号称帝国,有自由立约之资格。事事进行若援万国公法,要求立约,吾政府无可拒之理。

——《召见军机梁如浩论说论土耳其立宪与中国之关系》(1908年)

(1)奥斯曼帝国的特点是(     
A.分裂割据B.小国寡民C.民主政治D.政教合一

(2)将材料二中缺失部分补充完整。
(3)根据上述几则材料,你认为小唐是否会认同材料一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4)材料五对中土外交提出了什么建议?
(5)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国人有此建议的原因。
2023-12-13更新 | 30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一粒蔗糖里的世界史
某食品集团为了给旗下糖类产品设计宣传文案,特地邀请相关历史团队梳理了蔗糖的历史发展,意图展现糖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文化关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糖的旅程:从印度到加勒比

材料一:公元前4世纪①征服时期,当军队攻入印度北部时,在那里发现了一种“不是由蜜蜂制造的固体蜜”,自此极少量的印度蔗糖被商队带到欧洲。10世纪,除印度和中国,两个最大产糖区分别位于两河流域和尼罗河峡谷。有人说,这是蔗糖紧跟着《古兰经》的脚步开始扩散的结果。

15世纪末,甘蔗种植之旅继续西进,②先后开辟了到印度和巴西的海上航路,控制了蔗糖的传播。从16世纪起,大西洋诸岛上,殖民者强迫非洲奴隶加速蔗糖生产。17世纪,荷兰人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以其为中介,甘蔗被移植到英属、法属加勒比海诸岛。

——摘自中国国家历史《一粒蔗糖里的世界史》

(1)材料中①应指的帝国是(     
A.罗马帝国B.波斯帝国
C.贵霜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
(2)材料中②所指的重要传播者当是(     
A.葡萄牙B.英国C.西班牙D.意大利

◆糖的嬗变:从稀有品到必需品
(3)16世纪以后,各种各样新食品引进欧洲,引发了欧洲的生活革命。将下列世界性商品与其解说词对应。
①茶叶A.原产于非洲的一种“提神醒脑”的植物饮料,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
②蔗糖B.由殖民者从印度引入,依靠黑奴在中南美洲大量种植,是三角贸易中重要的商品。
③玉米C.西班牙从美洲将其带回欧洲,16世纪起在南欧广泛种植.
④咖啡D.《马可波罗行纪》对这种生活必需品有过重点记载,去东方寻找“它”被认为新航路开辟的起因之一
⑤香料E.荷兰人将其从中国运往欧洲,是欧洲与中国贸易的重要商品

材料二:新大陆生产了大量的白糖流入欧洲。白糖配着咖啡、红茶,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与此相应,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大都住在英国,因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他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工人阶级中也开始出现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补充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以省出更多时间从事生产。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

——摘编自刘作奎《改变世界的四种植物》

(4)对英国工人阶级“喝上加糖红茶的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理解正确的是(双选)(     
A.英国工人阶级生产效率得到保障B.英国工人阶级膳食结构更趋均衡
C.英国工人阶级推动社会生活风尚D.英国工人阶级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糖的推力:从分散到整体

材料三:梵文专家季羡林曾注意到敦煌文书里有一个词叫“煞割令”,就是蔗糖。而这个词应该来自梵文Sarkara和巴利文Saekkhara。世界上蔗糖这个词,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Zucker,显然都来源自这一名称。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甜菜机器制糖业快速发展,甘蔗糖业日渐萎缩,由中国主导的东亚糖业旧格局逐渐瓦解。仅1929年,进口洋糖(以甜菜为原料)高达89万吨,价值银元1.5787亿,超过了中国所有民族工业的产值。

——葛兆光《一种食品、一场战争、一部文献和一幅地图》

(5)综合所有材料,你能从“蔗糖”的发展轨迹中看到哪些人类历史的重大主题。
2023-12-13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由中央任命,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制之下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其具的就是要将选举权收回中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僚制的正常关系,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倾向。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儿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在曹操当时,采行九品中正制而有效于一时,但此后此制度墨守不变,毛病丛出,后来人便只怪九品中正制不好,其实这也有些冤枉。……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钱穆观点的理解。
2023-07-04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育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等级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