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因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了严密的检察制度。1931年通过了《工农检查处问题的决议案》,规定工农检查处有权对因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监督。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工农检察部组织条例》规定从中央到省、县、区政府机关都要设工农检察部。1934年初,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率先在中央各机关发动群众检举活动。……通过检察制度的建设,保证了苏维埃政权的廉政自律,为土地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据陈志杰《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廉政制度建设》

材料三: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监督制度的不断缺失,苏联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赫鲁晓夫集党政大权于一身,不经过集体讨论,就擅自决定重大事项。此时地方官员掌控的物质资源日渐增多,以权谋私的空间也被扩大,各级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暗中合作,把公有财物变成自己的家产。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同样注重专权,他上台后曾自我得意地对身边人说过:“我就是沙皇。”同时,一部分干部公然地以权谋私,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农庄当作资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

——摘编自李华《苏共党内监督机制缺失的严重后果及现实启迪》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检察制度采取的措施。分析指出这些措施实行的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出现的政治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最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人民监管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监察“独立”而又不“独裁”?
2022-11-2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以明代为例: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皇帝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地方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乡现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1965年,联邦德国政府推出新的“乡村发展计划”,1976年又将“乡村重振”和“促进乡村发展”明文列入法规,提出制定村镇整体规划,改善乡村生活和环境,使农村人口生活和福利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联邦农业税占国家总税收的2%,农业投入却占国家预算的7%,各州投入资金力度也非常大。为了推动全社会关注乡村重振,联邦德国从1961年开始举办三年一次的全国性“我们村庄更美丽”竞赛,1998年以后更名为“我们村庄明天会更好”,竞赛取向从表象性“美丽村庄”向内涵性“乡村生活品质”转变。新的乡村重振效果明显,乡村不只是粮食生产者,还是自然景观和传统人文景观的维护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乡村的如画风景和古补宁静的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定居,呈现出勃勃生机。

材料三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12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明代地方乡村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整理归纳联邦德国实施“乡村重振运动”的背景及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3 . 近代以来学者通过对明清时期徽商财富流向研究,将其财富流向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建牌坊、修祠堂,二是买房置地、修造园林,三是艺术情结、纵情声乐,四是结交官府、逢仰权贵。徽商财富的流向(     
A.瓦解了传统的四民观念B.有利于明清社会的转型
C.导致社会消费观念更新D.致使社会资本投向畸形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秉贵(1918-1987),出生于北京市东铁匠营的一个售货员家庭,因家境贫困,十岁便和三哥到天津一家地毯作坊当学徒,后又到崇文门外的金聚织布厂当学徒。1955年,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而被北京市售货大楼破格录取,成为“新中国第一店”的一员。张秉贵无论是在糕点柜台还是糖果组柜台,始终坚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为国家服务,怎能不先为人民服务呢”的原则。1979年,张秉贵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后,下决心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他把每次售货归纳为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并学会了“一抓准”的本领。1987年,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被正式确定为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企业精神,同年,69岁的张秉贵辞世。

——摘编自《北京日报》文章《张秉贵:“一团火”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秉贵在售货员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秉贵在售货员工作中所体现的优秀品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科学组织中,英国皇家学会的产生较为典型。1662年,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批准成立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学会把具体的探索任务或研究项目分配给会员个人或小组,同时,学会还要求会员进行任何他们将促进学会目标和科学研究的新实验,定期举行会议,让会员通过做报告和演说向学会汇报研究成果,演示实验等,所有会员都可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建立了一些专业学术委员会来指导学会各部门的活动。16653月,学会出版学术刊物《皇家学会哲学学报》。在科学研究方面,皇家学会致力于科学实验和科学创新。学会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和鼓励使得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医学等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中国之有科技社团早自明代始。明嘉靖年间,祁门人徐春甫在顺天府成立了一个名叫“一体堂宅仁医会”的医学团体。在此后的3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科技社团一直没有得到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的晚清最后十几年,是中国近代科技社团萌芽与创立时期。民国时期的科技社团,规模都比较大,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中国科学社于1914年夏创立于美国。发起人是一批留学美国的青年学生,中国科学社由于后来大多数会员回国工作,便于1918年把社所迁回祖国。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事业在社章中做了规定。这些科学事业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创办《科学》月刊。第二,创办上海明复图书馆。第三,创设研究所。第四,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中国科学社的所有这些工作都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重要的科技社团之一。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方科技社团的相同点并分析各自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西方科技社团相比中国科技社团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作为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在18世纪中后期从英、法等国传入德国以后,由于德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现了新的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的政治努力成分相对不足。它既不像英国一样是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不像法国那样以1789年大革命的思想准备而出现,而是针对当时德国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状况,在宣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理念的同时,将民族意识的提升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自己努力的主要目标,希图以此促进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由于相关努力纯粹是文化领域的,它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10年代的这些启蒙思想者号召国人负起民族、社会、历史的责任,摆脱民族和国别的局限性,用世界眼光观察一切,绝不能以“国情”为借口拒绝学习普世性的文明:“我国青年……不可不放眼以观世界。”“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潮流所及,莫之能违。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西方的启蒙运动确立了“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的政治理念,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一代知识分子把民主和科学视为立国之本。

——摘编自王铁群《新文化运动一中国的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启蒙运动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启蒙思想与中国启蒙思想的异同,并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在统一全新疆地区后,建立以军府制为主体的多元化体制:在伊型设立将军府;在蒙古族聚居区、哈密、吐鲁番建旗设札萨克;在南疆实行伯克制;在汉、回集中的东部地区推行州县制。政治体制不一,给管理带来了混乱。随着清王朝的日渐腐败,其固有弊端也日益彰著。将军府既无专设治民长官,又无统一政令,各级王公、伯克往往打着朝廷旗号自行其是,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剧,和卓后裔叛乱接连不断,浩罕和沙俄侵略势力乘虚入侵,霸占伊犁和南疆。鉴于内忧外患的严重威胁,以魏源和龚自珍为首的部分知识分子,遂力主在新疆设行省,建州县。光绪四年(1878年),阿古柏反动势力被逐出南疆后,左宗棠和刘锦棠复极力创议建省。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发布建省上谕,命刘锦棠为新疆巡抚,魏光焘为新疆布政使,是为设省之始。实现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行政制度的一体化,这是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性转折。

――摘编自丁立军《新疆军府制的建立及其局限》


(1)根据材料,归纳清政府在新疆设置行省的主要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疆置省的主要意义。
8 . 国家治理是主权国家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是继承中国历代王朝传统而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对边疆地区统治的过程中,建立了适宜边疆各民族习俗特点的管理边疆事务机构,并适时地颁布了相应的法制。清廷中央管理边疆事务的机构理藩院,与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各个施政部门分工明确。

乾嘉之际,《理藩院则例》修订告成,在边疆地区正式立法,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来约束各个民族地区活动,达到国家法制的统一。清廷从边疆民族地区特点出发,实行“众建而分其势”的基本政策思路。一方面分化和削弱边疆民族各部上层权势,同时又刻意加以笼络和抚绥,如朝觐制度、满蒙联姻。乾隆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从俗从宜”,“各安其习”。但在强调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和制定特殊政策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各民族交流、影响边疆民族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如南疆实行的回汉隔离政策、在东三省和蒙古地区实行的封禁政策,迟滞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1718世纪,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牢牢掌控着地方,地方政府仅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行使有限的权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政府将服务项目承包给私人部门,并把一些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变为地方治理的主体。为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害,从前的地方治理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制约及同级各部门之间的分权,现在突出各治理主体间的竞争和协作关系。与传统的公众参与相比,新的参与方式使更多的低收入阶层市民进入地方公共项目的实际管理过程中。西方国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地方治理经验对当前中国地方治理结构的优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王堃《西方地方治理结构变迁的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地方治理的发展趋势。
2023-10-0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上半期是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时期,其中,农村农业人口增长了近60%,粮食供应压力增大。1560年以后,农业革命在英国悄然兴起。当时,英国西部已经实行了早期形式的轮作制。英格兰人逐步把可轮换式农业、三圃制、革命性作物、畜牧业和可耕地结合起来,发明了诺福克四茬轮作制。17世纪,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提高了英国人的抗饥荒能力°18世纪起,议会简化了圈地程序,涌现出许多拥有大地产的地主,人们常常把低质量的农场改造为精耕细作型的可耕地。到了18世纪,土地私有产权完全确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可以自主决定生产。最终,英国不但粮食生产增加,而且在18世纪的前几十年,还成为粮食的出口国°

——摘编自尹翔顺等《贸易战略的国际比较》

材料二   1953年,我国对粮食实行国家“统购统销工1954年,国家征收粮食309.8亿斤,收购569.73亿斤,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1.98%,粮食库存量增加了51%,有效缓解了糠食问题°同年,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粮食增产信贷法令”,发放信贷120亿美元。在消除贸易壁垒的历史趋势下,美国大幅降低棉食出口税,实行国家补贴以刺激农业生产。到1957年,美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72%,主要出口日本、韩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据周立《美国的粮食政治与粮食武器》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农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美粮食政策存在差异的原因。
2023-01-0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从先秦开始萌芽,至秦汉得以全面发展,隋唐趋于完善,明清最终定型并增加了新的内容。许多思想家开始注意粮食的市场贸易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重农思想是保障粮食稳定、充足供应的基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发挥粮食安全作用的重要手段,粮食流通在调剂地区粮食余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粮食为基础的国家政策是重农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试论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壇变》

材料二       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对其实行粮食禁运,1979——1980年苏联粮食供应量减少了大约600万吨,极大的冲击了苏联的畜牧业,导致了肉类产量的减少,但是其后果与预想的苏联能够找到可以替代大量被禁运粮食的供应来源不可同日而语。禁运也促使苏联意识到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重要性,刺激了国内政策的转向。同时,粮食禁运也导致美国粮食价格大幅下跌,国内市场元气大伤,许多粮食企业面临破产。最终美国政府接受了来自农业界和粮食企业对于撤销禁运政策的呼吁,于1981年4月取消了粮食禁运政策。

——摘编自李晨曦、吴克宁《粮食能不能作为武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粮食贸易禁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的粮食贸易禁运政策。
(3)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谈谈你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存在哪些隐患?
2022-12-26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