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较之人文主义,主要在下列几点有了新的发展:一不仅是 在自由和个性解放上继续追求,而且要根本变革国家体制,实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其次是提高到哲学角度论述问题,用无神论完全否定了任 何宗教与神学。再一个是为未来的“理性”社会即思想家们的理想社会描绘了一幅蓝图。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摘编自陈独秀《新青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启蒙运动对人文精神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3)围绕“思想启蒙”写一段感悟。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夏季宁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学家刘知几(661-721年)撰写了《史通》,他第一次系统考察了中国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对于司马迁,他高度评价了其立言不朽、纪传体的开创以及广博的史料功夫,同时,也对其《史记》进行了广泛批评。指出纪传体“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并进一步批评“《史记》疆域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他反对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理由是:“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涉起自盗贼,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司马迁的评论有许多天命思想,刘知几提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摘编自徐兴海《刘知几对〈史记〉的批评》

材料二   (民国)史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它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还有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

——摘编自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的历史时间观,并归纳刘知几研究历史的基本态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史研究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历史学习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因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了严密的检察制度。1931年通过了《工农检查处问题的决议案》,规定工农检查处有权对因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监督。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工农检察部组织条例》规定从中央到省、县、区政府机关都要设工农检察部。1934年初,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率先在中央各机关发动群众检举活动。……通过检察制度的建设,保证了苏维埃政权的廉政自律,为土地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据陈志杰《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廉政制度建设》

材料三: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监督制度的不断缺失,苏联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赫鲁晓夫集党政大权于一身,不经过集体讨论,就擅自决定重大事项。此时地方官员掌控的物质资源日渐增多,以权谋私的空间也被扩大,各级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暗中合作,把公有财物变成自己的家产。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同样注重专权,他上台后曾自我得意地对身边人说过:“我就是沙皇。”同时,一部分干部公然地以权谋私,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农庄当作资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

——摘编自李华《苏共党内监督机制缺失的严重后果及现实启迪》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检察制度采取的措施。分析指出这些措施实行的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出现的政治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最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人民监管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监察“独立”而又不“独裁”?
2022-11-2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1408-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中医的内科理论原是建立在《伤寒杂病论》之上。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隋代巢元方等人撰写的《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学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著《瘟疫论》,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材料二

时间史事
1660用水冲刷的厕所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庭
18世纪末英国上层开始注意个人卫生,并逐渐传至欧洲和北美
1842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
1848英国颁布第一个《公共卫生法》
1855-1875伦敦的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建设完工
19世纪中期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已经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
1868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促进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1933年,毛泽东在《长岗乡调查》一文中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941年,陕甘宁边区成立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1952年,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各地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的高潮,并成立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87年,中央爱卫会等九个部门倡议“五讲四美”,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2015年,习近平就“厕所革命”和文明旅游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摘编自常铁中《新农村卫生服务》

(1)据材料一概括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3)阅读材料三,对爱国卫生运动进行解读。(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材料 “伯克”源于突厥语,后发展为新疆地区官职的泛称。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在原有伯克制度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乾隆密谕言及“阿奇木伯克不过办事大员,勿许自称诺颇,私收贡赋。即阿奇木等缺出……。“不准世袭”。同时一改以往伯克政教不分之弊端,谕命各级伯克务必以民事为任,宗教各守已任,不得互相牵涉。《回疆则例》明确规定:“回疆三品至五品伯克缺出,由参赞大臣拟定正陪,奏请补放。凡本城阿奇木伯克及各城庄阿奇木、伊什罕伯克,均令回避本处。”清政府根据各地伯克品级的高低给他们一定的土地(亦称俸禄地或养廉地)和种地的农奴,作为他们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要物质来源。伯克虽多由回疆贵族出任,亦应根据朝廷的朝觐规定,定期进京朝觐皇帝,以示忠心。断疆设省后,伯克制度被正式废除。

——摘编自苗普生《伯克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伯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伯克制度对清政府加强新疆地区治理的积极意义。
2022-03-30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景博中学、永宁县上游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当代美欧关系是全球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次大战后,美国……以“大救星”的面貌拯救了欧洲。这时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谁能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山姆大叔的肩上。应该说,这时的西欧急需美国为它“壮胆”。

——苏惠民《解剖美欧关系》

材料二   尼克松政府在1973年提出“欧洲年”倡议,希望通过与欧共体国家对话,一揽子解决存在于两者间的经济、军事与外交问题。其本意是利用美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势,迫使欧洲在经济领域让步,给予美国驻军开支补偿。但是事与愿违,欧共体各国不仅对“欧洲年”倡议反应冷淡……“欧洲年”倡议最终无果而终。

——王雯菲《“欧洲年”倡议的无果而终》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欧洲需要美国“拯救”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是如何“拯救”西欧的?
(2)据材料二分析导致“欧洲年”倡议流产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
2021-11-15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相知”,更是“相亲”的。古老文明的智慧更可以照鉴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人员众多,但塔顶是至高无上、独揽大权的皇帝。罗马帝国的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皇帝控制了行省主要官员的任命,对行省监督也趋于严格。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1)据材料一概括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
(2)据材料二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当今国家治理的启示。
2021-05-15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工业革命影响,英国伦敦人口在1831年达到159.5万人。当时,伦敦虽然形成铁路干线的基本格局,但并没有解决城市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不过,铁路建设为后来伦敦地铁的修建积累了经验,准备了人才和技术的条件。市政律师查尔斯·皮尔森提出修建地下铁路的建议,并做了大量游说工作,使修建地铁的法案在1854年获得伦敦市议会的通过。伦敦市政府组织强烈支持地铁工程,并购买了价值200000英镑的都市地铁公司股份。经过四年施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于1863年在伦敦正式开通。地铁不仅使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往返于居住地和工作场所之间,而且把大量市中心人口疏散到郊区。1877年,伦敦区域地铁线路延伸至威斯敏斯特,从而推动了贝德福德公园的开发。还有在肯辛顿附近举办过许多展览会,每年大量游客都蜂拥而至,这主要归功于地铁公司发行了只需1便士的往返票。

——摘编自贺鹭《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地铁》

材料二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地铁于1965年开工。作为中国的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修建包含着无数创业的艰辛。由铁道兵等组成的施工队伍,仅用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地铁一期工程就建成通车。受“适应军事上的需要,兼顾城市交通”的建设方针影响,北京地铁建成了一条不符合运营要求的“战备线”。1978年,北京地铁全体职工经过许多不眠之夜的连续奋战,改造和整治设备,为首钢等西郊大厂上万名职工提供了上下班交通工具,为他们每天减少一个多小时的出行时间,而且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地铁从战备型向运营生产型过渡起到关键作用。1996年,北京地铁开始实行3分钟间隔运行方法,地铁早、晚高峰的拥挤现象得以缓解。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中心区人口、产业向新城转移,由地铁等方式组成交通网连接通州、大兴等新城。到2050年,中心区至较远的卫星城可在70分钟左右到达,为把北京建成宜居城市提供便捷、舒适、环保的交通服务。

——摘编自王德兴《北京地铁4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伦敦地铁修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京地铁修建的特点。
(3)根据材料,简析伦敦地铁与北京地铁建设产生的共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以明代为例: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皇帝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地方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乡现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1965年,联邦德国政府推出新的“乡村发展计划”,1976年又将“乡村重振”和“促进乡村发展”明文列入法规,提出制定村镇整体规划,改善乡村生活和环境,使农村人口生活和福利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联邦农业税占国家总税收的2%,农业投入却占国家预算的7%,各州投入资金力度也非常大。为了推动全社会关注乡村重振,联邦德国从1961年开始举办三年一次的全国性“我们村庄更美丽”竞赛,1998年以后更名为“我们村庄明天会更好”,竞赛取向从表象性“美丽村庄”向内涵性“乡村生活品质”转变。新的乡村重振效果明显,乡村不只是粮食生产者,还是自然景观和传统人文景观的维护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乡村的如画风景和古补宁静的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定居,呈现出勃勃生机。

材料三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12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明代地方乡村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整理归纳联邦德国实施“乡村重振运动”的背景及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10 . “制度的存废与革新”是每一个民族在寻求发展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材料二   无论是在中世纪、近代或现代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具有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人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在所必须的;另一方面,人们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

——王宇博《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

材料三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之。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国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第六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节录)》


(1)据材料一,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人的共同政治心理诉求。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光荣革命”到18世纪中期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过程。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