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46 道试题
1 . 社会生活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缩影,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极为繁盛的一个时代,商品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文化娱乐需求的提升也呈现前所未有的态势。宋代,农业生产的进步和手工业生产的发达,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大幅增长和城镇的繁荣昌盛,游风日盛,北宋开封和南宋杭州娱乐业之兴盛,便是实例。当时都市序列中其他城市享乐之习也甚为风行:西京洛阳是当时比较重要的政治城市及文化中心。

——摘编自刑颖《宋代市民演艺活动初探从城市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租界西方娱乐方式的传入(部分)

项目

传入年代

活动方式

影响

西方戏剧

19世纪40年代

1860年成立ADC剧团

对上海戏曲的改变和舞台的改造产生深远影响

跳舞

19世纪40年代

1850年举行上海开埠以后第一次舞会

成为夜上海最有影响力的娱乐活动形式之一

城市公园

1868年

黄埔公园是游憩的场所,也是上海地区侨民举办周末音乐会的地方

上海地区第一座城市公园,不同于传统的私园

马戏、魔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表演团体主要来自英国和美国

领略了不同于传统戏法的西方经典的魔术节目

电影

1896年

主要在茶馆、酒楼、溜冰场等场所放映

中国最早的放映记录,大众化娱乐活动形式之一

——摘编自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市民娱乐活动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市民娱乐活动多元化的原因,并归纳其特点。
2023-09-1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岑溪市岑溪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2—1823年,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革命。1823年12月,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国情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让我们坐视欧洲列强对它们(美洲地区)进行任何方式的干涉而不加过问是不可能的”。同时指出美国对欧洲的政策是“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不对任何国家所加于我的损害妥协”。这就是著名的“门罗宣言”。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等

材料二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谈及美国对亚洲“友邦”的政策时说:“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以外,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这被称为“尼克松主义”。1970年2月,尼克松进一步指出:“美国仍将参与盟国与友邦的防卫和发展。但是美国不能也不会为世界上所有自由国家设想和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策、承担全部防务责任。”为此他提出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新的“和平战略”的三大支柱。1971年7月,尼克松在讲话中认为世界存在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美国不再处干完全占支配的地位,必须对外交政策作出调整。这些都扩充了“尼克松主义”的内涵。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门罗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尼克松主义反映出的美国对外战略的变化。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前,民间的教会、学校和社会组织,是传统社区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以非国家行为来推动社区治理。一战期间,社区中的学生和教师被组织起来,参加战时生产等工作,许多平民百姓热心于分担战争的重担。1929 年之后,社区组织四分五裂缺乏协调,无力维持社会自助,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加强了对社区的救济。二战后英美经济发展经历了 20 年的“黄金时期”,为国家介入社区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英美国家的社区政策突出表现在对城市贫困区、边缘人群的救济方面,可被视为凯恩斯主义的一部分。国家和区域政府以及私营公司正在接管社区的许多职能。

——摘编自吴晓林《社区里的国家:国家行为的转变与社会传统的底色》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前,传统的社会治理主要依赖官方与民间系统,治理方式上依靠官权和绅权的结合,具有典型的“人治”特色。晚清以来,各种社团逐渐出现,在救济与调解纠纷等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同时,工人、资本家、外国人的出现,既增加了新的治理对象,也加剧了原有治理对象的复杂性。伴随着国民思想的进步与法律意识的觉醒,传统社会的“人治”受到冲击,基层社会治理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社区治理中国家行为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社会治理转型的共同作用。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茅。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

——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等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与利用茶的国家。饮茶在国内日益发展的同时,其影响还不断越出国界,17世纪中国茶叶被引进英国。随着时间推移,英国人开始向茶中添加在传统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牛奶,后来又大量添加蔗糖,逐渐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下午茶。在剑桥大学,饮用下午茶已然成为学校的重要传统,下午茶的氛围十分民主与平等,无论身份高低与专业差异,人们就相关问题自由探索。英式饮茶需要大量添加蔗糖,带动了蔗糖消费的增长,为了制造出更多的蔗糖满足社会需要,英国在适宜种植甘蔗的西印度群岛进行大力开拓,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甘蔗种植园迅速发展,其他作物抑或植物被砍伐或者抛弃。为了不依赖中国,英国开始努力探索茶树种植,先后在印度、东非等地区大量种植茶树。

——摘编自刘童才《茶向西方的传播简述》


(1)根据材料一,归纳茶文化在唐朝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中国茶传播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自由车,1790年由法国人发明。1839年和1853年,英国人和德国人分别发明了自行车踏板,后来又有了一些发明,至1889年,苏格兰人发明了充气空心轮胎,形成了当今自行车的样式。鸦片战争后,自行车传入中国。据18681117日《上海新报》报道,当时上海街头已出现了自行车,不过仅有几辆,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坐车上,用两脚点地而行;另一种靠蹬踏而行,“转动如飞”。随着自行车的流行,19世纪末,自行车修理业务已经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行当,销售自行车已成为一些外国洋行和中国商店的重要业务。20世纪初,自行车专卖店在许多大城市出现,自行车已经成了人们熟知的交通工具,但价格一直居高不下。20世纪20年代以后,自行车业发展迅速。1928年,南京市有自行车590辆,1936年增至8944辆。1948年,上海市有自行车23万辆。

——摘编自闵杰《中国自行车的早期历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949年,中国自行车年产量只有1.5万辆左右,1956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仅拥有6.7辆自行车。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行业以凤凰、永久、飞鸽、红旗、五羊等品牌企业为代表,形成了整车和零部件齐备、配套完整的生产体系,中国一跃成为全世界自行车产销第一大国;1998年,中国自行车出口1761万辆,首超过内销量;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的自行车保有量已达到4亿辆,高居全球榜首。与此同时,中国的自行车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已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自行车的年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已累计出口超过10亿辆,进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人们便捷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进入21世纪,自行车行业已逐渐步入成熟期,用户增长速度逐渐变缓,行业格局趋向稳定。

——摘编自钟雁明《中国自行车如何“富起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行车业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行车业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并归纳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浮田和民(1859-1946)在《史学通论》中讨论史学的定义,引用了汉密尔顿、黑格尔等学者的观点。他给史学所下定义时说:“史学者,考究人类进化次序之学也。”“历史之特质,在于其事实之变迁进化非孤单独立,而前后相连络也,在于其能生发事实也。”美国史学家汉密尔顿说:“历史者,记时间的连续次第之现象者也。”浮田氏认为“此说未当”,因为“历史不但记时间之现象,并记空间之现象也。”他还指出“亚细亚者,文明起源之地也”;“欧罗巴者,文明之发达地也。”“苟无亚,何有欧?今欧人忘却亚人之恩,而反讪谤亚人……此言也,无理甚矣”。

——摘编自尚小明:《论浮田和民<史学通论>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关系》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有些人推行一种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用他们的话来讲,是要把线装书统统扔到茅厕里去。陈垣奋起抵制,他发表《元西域人华化考》,用以批驳那些民族文化虚无的论调。陈垣提倡要奋起直追,发展中国的民族文化,把汉学中心从巴黎夺回北京,也得到曾大力主张西化的胡适、傅斯年的响应。抗日战争时期,陈垣更是著作《明季滇黔佛教考》《通鉴胡注表微》诸书,表彰中国历史上的忠臣义士,高扬抗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激情,极大地鼓舞了沦陷区军民的抗日斗志。

——摘编自周少川:《与时共奋:陈垣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贡献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史学通论》体现的史学研究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归纳近代亚洲史学研究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垣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为“再生”。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在其《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中,始用“再生”一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了这一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

——关绍纪、陈庆军《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要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

——《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由此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性质及其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并归纳宗教改革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并分析这场运动产生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财税体制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北宋前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原则上一切财赋都属于中央。但实际上国家财赋分为以两税收入为主的直属中央的“上供”部分,和以盐茶专卖、酒利、商税等经费为主的拨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自北宋中期起,由于中央征调频度的持续增长与地方开支的扩大,加之中央收缴原属州县的大部分盐茶之利,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至南宋更趋困窘。为解决财政困难,地方州县巧立名目,新增税费,赋敛于民。对于这种制度之外的税费征收,朝廷只得默许。

——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材料二 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运”“存留”的方式,将征收的钱粮按比例划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解决军费紧缺的问题,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至此,财权下移。其后,“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1906年清廷改户部为度支部,旨在“综理全国财政”。1909年初,清廷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在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以统一财权,并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

——摘编自陈锋《清代中央财致与地方财政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宋代至晚清不同时期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特征。
2021-10-07更新 | 2619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西贵港市江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文科)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评价理学

材料一   明成祖曾说:”朕惟普者圣王终天立极,以道治天下……所谓道者,人伦日用之理,初非有待于外也。……六经之道明,则天地圣人之心可见,而至治之功可成。六经之道不明,则人之心术不正,而邪说暴行寻蠹害。“

材料二   清朝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乾,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敕矣。“

材料三   胡适对理学家朱熹的”朴格物传“作为阐释,认为”即物而穷其理“是通过研究其体事物而寻出物的道理来,”这便是归纳的精神“;”即见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这是很伟大的希望。科学的目的,也不过如此。“同时,胡适指出,程朱的格致说作为科学方法,其本身也有一大缺点:”科学方法的两个重要部分,一是假设,一是实验。没有假设,便用不着实验。宋儒讲格物全不注重假设“。胡适又指出,”宋儒虽说‘即物而穷其理’,但他们终不曾说出怎样下手的方法“。


(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理学的看法有何不同?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胡适对理学的评价及原因。
2021-05-18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百色民族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材料   195212月,年仅21岁的史来贺当选为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靠车推、肩扛、人抬,平地改土,用20年时间,把刘庄村700多块凹凸不平的土地改造成现代化农业园区。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20世纪6070年代,他顶住“左”的思潮影响,以畜牧业为突破口,兴办起畜牧场、机械厂等村办企业,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从刘庄实际出发,成立了农工商联合社。1985年史来贺带领群众向高科技进军,建起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华星药厂。自此后,刘庄经济迅速成长,很快成为“中原首富村”。从19764月开始,他规划建设了刘庄新村,使全村人生活幸福美满、安居乐业。从当干部的那天起,他一直接群众平均水平拿报酬。村里新楼盖好后,他同最后一批群众一起搬进新居。史来贺曾多次被授予全国民兵英雄、全国植棉能手、全国特级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摘编自《史来贺:治穷致富领头人》(《人民日报》(19990901日第4版))


(1)根据材料,概括全国特级劳动模范史来贺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史来贺精神”的时代内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