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到1913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段,当时创办的工矿企业总计549家,资本总额约1.2亿元,比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产生阶段的150家增加三倍多,资本总额约增长五倍。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深侵略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得到初步发展?如同历史的发展有合力的作用那样,答案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

——摘编自庄鸿铸《甲午战争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材料二   1984年开始,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联户办和户办企业更是大批量诞生。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4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乡镇企业爆发性增长出乎决策者预料。1987612日,邓小平对外宾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摘编自萧冬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上衣、食、住、行等人们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极其缺乏,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下,利用市场空白和时间差,乡镇企业因陋就简,甚至土法上马而迅速发展起来,尽管其产品档次不高,技术也不先进,但其市场销售却相当红火,自然其发展速度也是相当惊人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日益强化的买方市场导致乡镇企业发展开始陷入困境。

——摘编自侯爱琴《乡镇企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及若干对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创业热”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我国乡镇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2024-05-1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桂林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在雅典创办过阿加德米学院。在教育作用方面,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卫国者的保证。他认为教育在改造人性上也有着巨大的威力,因此他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经过教育培养的精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最终成为统治者。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精英”教育,应该从第一、二等级中选出最优秀的年轻人进行学习。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启发诱导,他认为,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觉地推导出数学、几何等公式。柏拉图以上的教育理念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陈桃兰《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

材料二   到公元前6世纪,在中国和希腊都开始出现了哲学家。在此以前,中国已有《尚书》《诗经》,希腊已有《伊里亚特》《奥德赛》等等,它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为古代哲人们提供了思考的资料。在古代希腊,原有祭神求福的传统,但哲学家出现以后,他们开始思考世界“始基”是什么的问题,并且试图以某种物质作为“始基”来解释世界。在古代中国,也长期有祭神求福的传统,可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有了对天将信将疑的思想倾向。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重人事而不重天,这都反映了一种人在自然关系上的某种精神觉醒。在古代希腊,许多哲学家都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书都是集中讨论这一问题的著作。在古代中国,也有孔子主张爱有等差的“仁”,墨子主张爱无区别的“兼爱”等等,不同的学派都为自己的主张作了论证,处于争鸣的状态中。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们当然不可能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上的认识问题,他们能对此有所反省,提出问题,并试图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是一种精神的觉醒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柏拉图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和希腊哲学思想存在共同点的原因,并说明中国和希腊先哲精神觉醒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印第安人为它的驯化、人工栽培、耕作模式、育种、储藏、加工、食用等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马铃薯传入欧洲慢慢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种植在庭院,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懂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18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书中详细深入地分析检测,介绍了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和可以辅助治疗的各种疾病。到18世纪末期,马铃薯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

材料二   马铃薯在爱尔兰反而很快扎根,成为了爱尔兰人的喜爱食物和依赖食物。进入19世纪,人口的快速膨胀对社会产生巨大压力,以至于土地不得不被分割为更小的地块,越来越多的人主要靠田地里的马铃薯生活,最穷的农民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得一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而一旦马铃薯歉收,饥荒很难避免。1845年夏,霜霉病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对外大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

——摘编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末期以来马铃薯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主要食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从有文字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阅读系统。这个阅读系统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在阅读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如《四书五经》),遵照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到能作为谋生的本领,大到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读书人应该阅读有用的东西,“读以致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阅读文化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人们安身立命、做人处世、理想抱负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许欢《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

材料二   耕读模式是由两个行为组成,也是由两个阶层实践,因而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自上而下的,士大夫不以耕种为耻,读书之余经营农业;二是自下而上的,农民不以读书为无用、不可能,耕作之余亲自或督导子弟读书。在文化普及、科举制发展的背景下,宋代社会中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遍及农家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表明耕读文化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

——摘编自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宋代的“耕读文化”。
2024-02-22更新 | 215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为代表的朝廷势力和地方实力派的汉族士绅都认识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逐渐改变了对西方的政策,采取了现实的“承认主义”,迈出了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清朝的传统政治结构存在着对社会变革的容纳能力不足和不能有效地发挥现代化领导力量,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在经济增长与工业化的启动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起步缓慢,军工企业、民用企业很难走上真正的现代化之路:清朝取消“策问”考试,严重阻碍了知识分子知识的增长、精神的独立。“中国吃大亏的重要原因是固有文化有很强的排他性,它也吸收外来文化……但是已经固化为社会制度的三纲六纪,外来文化只能融化在这个大框架下,成为添绿加彩的枝叶”。

     ——摘编自余海翔《浅谈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材料二   通过“拿来主义”美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美国是由英国的殖民地发展而来的,有了可供效仿的对象,更有殖民时期形成的一定的工业基础。独立战争后,政治上的独立只是在束缚其发展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英国不允许殖民地拥有自己的经济,于是经济独立的革命呼之欲出。美国是在不断探寻合群生活的道路上成长起来的,形成勇于探索乐于接受一般事实的平实态度。大多数美国人不愿意一生从事一种工作,当人不可能被专业化时,机器的专业化就成为时代所需,这就是惠特尼“通用制”通过“拿来主义”取得成功的原因。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抓住时机大量“拿来”移民和资本,经济的发展迫切地需要法律的调节,新的法律体制取材于英国的传统法律,并注入了新的内容,使之与新社会相适应。一个国家或民族想要发展,不妨学学美国的“拿来主义”。

       ——摘编自王莹《美国的“拿来主义”与早期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承认主义”的特点和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洋务派的“承认主义”相比,指出美国“拿来主义”所具备的优势,并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023-01-03更新 | 253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上层最富有阶级和下层最贫穷阶级相对缩小,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阶层却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日益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社会分层的轴心逐渐由过去以资产为特征。转化为以职业为特征。1970 年,美国白领人数与蓝领工人的比例为5:41980 年,美国白领已占劳动力市场的50%以上。同时,以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具有高学历的白领雇员、一部分蓝领雇员以及政府文官等为主体结构的中产阶级群体逐渐形成。

——摘编自石庆环《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结构变迁及其特征)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人数与规模有所萎缩。在英国,20世纪90年代滑落到社会底层的中产人士约有380万人。约占中产阶层总数的14%。同时,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加剧,1974年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的财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已经扩大到23. 5%。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使中产阶级的生活极不稳定。在美国,1981- 1984年,《财富》杂志前500强企业共裁掉了300 万份工作,1989年的48.5万失业者中,有65%是管理者、专业人士和办公室职员,20世纪90年代初,大企业的雇佣率从1970年的21%下降到10%

——摘编自沈瑞英《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中产阶级出现困境的背景。
2022-11-04更新 | 684次组卷 | 1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模拟考试(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明清以前的绘画对于“自我”的关注较少。随着文人画审美意识的发展,同时明末思想界逐渐孕育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文人的思想、个性得到了解放,此时画家们高度关注“自我”。慢慢地“我”呈现于画面之中,自画像作品逐渐增多。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画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苏州人沈周的自画像呈现了眼睛、额头、皱纹和老年斑等更为个性的面部特征。绍兴人徐渭在自画像上写道,“吾年十岁手植青藤”“流光荏苒,两鬓如霜”“合作此图,寿藤亦寿吾”。江南画家唐寅、陈洪绶等也有自画像传世。

——摘编自《中国习画·学术研究》之张怡:《明清自画像浅谈》等

材料二   15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效法古罗马人定制艺术品以获得不朽荣誉,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画家多在宗教、历史等场景中插入自己的形象。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阿尔伯蒂的《论绘画》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画中人物脱离场景,独立呈现。丢勒、提香等人绘制了多幅自画像。丢勒在自画像上写到:“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伦勃朗一人就创作了70余幅自画像,莱奥波尔多·德·美第奇则收藏了79幅自画像。

——摘编自巩芹宇《明代中晚期肖像画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比较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自画像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17世纪欧洲自画像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022-07-07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时所记笔记纲目。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的国际国内背景
2.战争经过
3.《南京条约》的签订
4.战争的影响
二、太平天国运动
1.爆发的原因
2.金田起义与胜利进军
3.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4.运动转折点:天京事变
5.运动的失败及评价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战争经过:两个阶段、两次签约
3.战争影响
四、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战争经过
3.战争的影响
五、义和团运动
1.运动爆发的原因
2.运动概况
3.运动的失败及影响
六、八国联军侵华
1.侵华原因
2.战争经过
3.战争影响
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1.发生的背景
2.过程
3.影响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笔记的标题或内容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022-03-21更新 | 323次组卷 | 6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运河在宋金年间,因黄河决口,下游"夺淮入海"等原因变得残破不堪,需要寻找南北直通的运河路线。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只有山东会通河是新开凿的,其他各段在元代以前多有旧迹可循。山东段工程共分为两段进行,一是开挖济州河,二是开通会通河。工程于1289年完工,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的全面贯通。至此,京杭大运河自江淮北上,进入山东后,循山东西部穿越鲁西平原,过德州入直隶,济宁、临清、聊城等新兴市镇迅速崛起。运河持续了五百多年的畅通。

——摘编自朱汉明《京杭大运河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材料二   胶济铁路通车前,山东内陆交通以运河为主,以独轮车、大车和牲畜为主,极大地限制了货物流转,影响山东经济的发展。1898年德国同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其中规定,中国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18999月德国开始修筑胶济铁路,到19046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青岛、济南、潍县等沿线城市迅速崛起。这是山东境内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通车,对山东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朱以清《胶济铁路影响下的近代山东经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京杭大运河开通的背景及对山东古代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交通变化对山东经济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根据光绪年间官员的档案数据统计,在4498个历史人物的信息中,具有捐纳经历的官员人数达到2674人,占总数的59.45%,形成了所谓的近代新兴官僚阶层。他们大多有商业背景,熟悉洋务,主要代表人物有伍廷芳、徐天麟等。据此可知,清末捐纳制度的实施
A.是科举制被废除的主要原因B.客观上利于中国的政治近代化
C.是清廷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 D.解决了清政府严重的财政危机
2020-10-01更新 | 1522次组卷 | 28卷引用:广西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