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代表名言
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的含义及表现。
(2)请证明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早期(16世纪~17世纪),西欧瘟疫肆虐。为防控疫病,各国制定不同应急对策,但政治结构、文化观念和经济水平等差异,使各国对策内容与模式有很大差别。英国作为西欧防控力度最大、鼠疫消退最早的国家,其防疫对策具有一定代表性。16~17世纪伦敦发生鼠疫后,在地方政府和议会推动下,王室政府开始积极投身防疫工作,女王授权枢密院编撰《政令大全》,以加强对地方防疫工作的管理,并加强隔离和对贫民救助力度。政府则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包括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英国的防疫措施,如死者的证明、检查员的指定、对葬礼时间的控制和对家庭的隔离等,都是部分或全部来自欧洲对付传染性疾病的经验。瘟疫的频繁暴发,使得英国大量人口死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给民众心理带来严重恐慌,进而冲击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在疫病的肆虐下,神职人员纷纷死亡,基督教会束手无策,宗教医学更显得毫无成效,“它促使人们对基督所讲的爱心、瘟疫的发生、自身既定的存在方式进行思索,从而引起人们对信仰与自身所处地位产生怀疑与不满”。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疫情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024-04-1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一)-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内瓦来了一连中国人,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一样的,连手提箱也都相似……一个红色外交家率领了一批更年轻的红色外交家,他们将在日内瓦大显身手。”这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西方记者对中国外交官的报道。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则评价说:“当今世界,解决任何重大国际问题都离不开中国和周恩来。”其实,新中国刚成立,一系列外交活动便随之展开: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鏖战板门店并签署《朝鲜停战协定》;与缅甸、印度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外交官展示了令世界瞩目和称赞的风采。

——摘编自董玉洁等《登场:走向世界的最初几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就西方对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反应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示意图

材料二   《考工记》中宫城及皇城规划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摘自《周礼·考工记》

(1)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希腊雅典城与中国古代都城的特点,并分析产生不同特点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及推动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期以后,在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西方国家逐步建立起新的官吏任用制度,在用人方面,废除了个人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使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局面不复存在。同时,建立了平等、竞争、高效的资本主义文官制度,实行了文官的考试任用制度。

——摘编自姚春海《论日本近代中央文官制度(1885-1924年)》

选择一个因素,结合所学近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因素对近代西方选官制度造成的影响。(要求:选择的因素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2024-03-2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统一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广大人民的愿望,是积极有为的治国理政者为之奋斗的目标。这种“统一性”具有牢固的制度保障,2000多年传统社会统一性制度建设的核心大体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重视维护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二是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三是重视以民本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措施制定。秦汉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大一统的政治形态稳固下来,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一,并在各个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把握中华文明的特质,对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卜宪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特点与当代价值》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中华文明的历史统一性出发,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3-22更新 | 17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事记
1840年片战争爆发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魏源编成《海国图志》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长途电报线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张謇开始创办大生纱厂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
1907年秋瑾就义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1917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
任选以上三个史实,从中提炼一个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春秋时期外交“是循着由重视道德的作用,而趋向重现实的利益;由崇尚礼、信,而趋向诈伪和计谋的轨迹发展的”。这一变化(     
A.是应对时局的必然选择B.表明外交思想日臻成熟
C.体现了儒法势力的消长D.使列国间利益冲突加剧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徐光启指出,对待西学“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但又认为“会通西学”“岂非礼失而求之野乎”。康熙是“西学东源”说的滥觞者,其逻辑起点是“中学优胜论”,这成为中国士人观察西学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上述对西学的认识(     
A.为中体西用埋下了伏笔B.开阔了士人群体的视野
C.增强了民族自尊与自信D.加快了传统文化的瓦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