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革命生长的空间,通过加强地方党组织和新型革命军队建设有效嵌入基层社会动员群众,通过创建和领导苏维埃政权,重构了以基层政权为核心、群团组织和群众武装构成的新的组织体系,开创了以群众有组织的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基层社会运行机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领域建设党组织,建设民主政权,改造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各类群团组织,建设国营企业,合理设置机关事业单位,建设各种形式的群众组织、合作互助组织,把全体人民都组织到单位中来。

——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5000年世界海陆空争霸》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作为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通过贸易上的相互弥补,器物文明层面的彼此借鉴,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发掘和吸纳有益养分,满足各自所需,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铁铮《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起发展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论证说明。
2024-04-3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宋朝职官考核的能力业绩内容有“四最”:生齿之最、治事之最、劝课之最、养葬之最;还有“七事”:劝课农桑、增垦田畴、户口增损、兴利除害、较正刑狱、盗贼多寡。这些考核标准(     
A.推动了民本思想政治化B.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C.实践了积极入世的理念D.有助于探索地方治理模式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如表为有关莱克星顿枪声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述,据此推知(     
A.英国士兵首先向北美民兵开枪B.英国士兵遵照命令开火
C.北美民兵首先向英国士兵开枪D.北美民兵并未坚守抗敌
2024-04-06更新 | 21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宪帝制期间,为迎合袁世凯施行帝制的愿望,英国改变了原先延缓帝制的主张,转而迅速筹划承认,以期尽快稳固袁世凯政权,避免日本干涉,维持英国在华的殖民地位与既得利益。然而,为全力应对欧战,英国又不得不倚重日英同盟,借以保护它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因此,在洪宪帝制问题上,英国处处迁就日本,同意所谓的“观望”政策,而日本则以“观望”为名,行干涉之实,积极实施倒袁计划,最终迫使英国走上放弃袁世凯政权的道路。

——摘编自李馨《帝制并非自为——对于袁世凯称帝原因初探》

材料二   自复辟消息传开后,全国多地商业均受打击。如无锡,“当地金融机关亦立时收紧,现洋甚缺,无处搜罗,以致各项商业交易骤静”。一些西方的舆论也表示了对民国前途的担忧,如字林报社论略云,“中国将从此而分裂矣”。而伍廷芳则认为“帝制问题从此可永远解决也”。更有人指出“多一次流血,而人民之脑海中即深一层共和之观念”。

——摘编自周峰《张勋复辟后各界态度及思考研究——以〈申报〉报道为中心》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华民国建立十年后写的一篇文章中也有颇为深刻的认识。他说:“原来政治是民意造成,不独‘德谟克拉西’(民主)政治是建设在多数人意识之上,即独裁政治、寡头政治,也是建设在多数人意识之上。无论何种政治,总要有多数人积极的拥护——最少亦要有多数人消极的默认,才能存在。所以国民对于政治上的自觉,实为政治进化的总根源。”

——摘编自许增紘《民众觉悟与辛亥革命的成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袁世凯复辟态度的转变历程,说明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勋复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国民对于政治上的自觉,实为政治进化的总根源”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2024-04-04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安徽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红船精神”,成为中国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畏艰难,开拓进取,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那段峥嵘岁月中形成了众多不同内涵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革命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摘编自郭立等《从“红船精神”到“伟大建党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红色记忆永不褪色”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3-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引经据典可以精确表达思想,增强语言的磅礴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内容出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贞观政要》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致君》(包拯)

——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治国理念与实践”主题,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2024-03-03更新 | 300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水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包括水域历史的发展、水战海战的进程、水利工程的修建、人工运河的开凿、海洋贸易的开拓、海外文化的交流等。水运起伏与国运兴衰深度关联,是破译国家兴衰的重要密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水运”与“国运”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2-22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题材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寄予着作者的创意。

电影《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故事梗概:黄飞鸿携十三姨、梁宽赴广州参加医学会议,遭遇了白莲教运动。白莲教大肆捣乱洋人的使馆、教堂等地盘,甚至连小学生也不放过,原来是清朝大臣纳兰元述利用其来对付革命党。黄飞鸿在国际医学会议上宣讲了传统中医文化,与参会的孙文一见如故,发觉孙文对救国更具远见。纳兰元述利用白莲教冲击英国领事馆,试图抓捕孙文、陆皓东等革命党人。黄飞鸿力助孙文脱险,捣毁白莲教总坛,揭开迷信假象,又因愤慨国运衰竭、民智未开,不惜与纳兰元述决一死战。


《男儿当自强》海报


你认为该影片寄予了作者怎样的创意?请结合影片情境和所学史实加以解读。
2024-02-1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2022年,河北考古人员在张家洼遗址发现西周初年四套车马器随葬的大墓,表明周人有意把势力扩展至燕南地区,将商王朝形成的北部疆域向北扩展。这一发现可说明,周代(       
A.建立了完善的宗法分封体制B.拓展了中原文明的发展空间
C.改变了商朝的地方治理模式D.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