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代表名言
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的含义及表现。
(2)请证明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
3 . 美国民权保障事业发展曲折且并非完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摘自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

材料二   19545月,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的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但南方许多州拒绝有色人种进入白人学校,最严重的一起冲突事件发生在阿肯色州的首府小石城。195792日,该州州长福布斯派出国民警卫队阻止黑人学生入学,但未成功。23日,在州长的纵容下,上千名种族主义分子包围学校,殴打黑人记者,并把8名入学的黑人学生赶走。25日,艾森豪威尔总统不得不动用美国陆军101空降师,“占领”了小石城,保护黑人儿童入学。

——据刘绪贻《美国通史》第6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独立宣言》所体现的启蒙运动的基本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指出该文件颁布的伟大意义。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一个什么严重现象,并结合18世纪至20世纪美国的历史对这一现象加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1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寮步镇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宋朝职官考核的能力业绩内容有“四最”:生齿之最、治事之最、劝课之最、养葬之最;还有“七事”:劝课农桑、增垦田畴、户口增损、兴利除害、较正刑狱、盗贼多寡。这些考核标准(     
A.推动了民本思想政治化B.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C.实践了积极入世的理念D.有助于探索地方治理模式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上启下、趋向完备的时期。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极大地加强国家的控制能力,从而也使皇权进一步加强,这是隋唐国力鼎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为如此,隋唐的制度对赵宋以后的制度有深远影响。

——摘编自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下)

材料二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跟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制度的特点,列出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4-04-1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龙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工人阶级来说,成立“工人议会”和“工联”,为争取9小时工作日而斗争,使他们的生活确实有所改善。1832年改革中,工人阶级的“一无所获”加强了他们的集体受剥夺感,促进了他们的阶级意识觉醒,最终导致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宪章运动”的爆发。1867年和18841885年的两次议会改革,虽然最终没有实现普选权,但资产阶级通过在政治上对工人阶级的逐渐赋权,逐步钝化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并将之整合进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中去,最终使本可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锋的英国工人阶级,成了工人运动改良主义的榜样。

——摘编自王可园、郝宇青《政治权利与阶级意识——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对工人运动改良主义的影响》

材料二   他们的早期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争取缩短工时,二是参加选举,争取把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人选进地方政府和议会。欧洲革命失败以后,虽然有一批“四八年战士”为了躲避反动政府的搜捕流亡到美国,并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但主要是在德国移民中传播,其影响极其有限,真正能够影响美国工人运动的却是空想社会主义、冒牌社会主义等。据估计,直到1850年,在美国的制造业中,手工工场的产品仍占总生产量的70%,手工工人仍占压倒性多数。相对地说,手工工人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和分散性。除此以外,接连不断的移民浪潮和西进也影响着美国工人阶级的固定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分析美国的早期工人运动时也认为缺乏一个固定的雇佣工人阶级是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特点之一。美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固定还反映在运动的水平上。在整个19世纪上半期,美国的工人运动一直是分散的、规模不大的,不但没有全国性行动,甚至在一个城市中也不能步调一致。尽管也发生过罢工,出现过早期的工会组织,建立过工人党,但都是短暂的,缺乏明确的斗争目标和政治要求。

——摘编自张友伦《试论美国早期工人运动的特点——关于美国和西欧工人运动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工人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相较于欧洲工人运动,美国早期工人运动的不同点。
2024-04-04更新 | 249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广东专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区别于一般的帝国、封建王国或所谓的“早熟国家”,而具有天下性、道统性与科层性的国家性特征。以天下为治理对象,以天命为合法性来源,以天子为最高权威的天下国家是大一统国家超越性的宏观架构。以儒家思想谱系为主要内容的道统观念是古代的“国家学说”。文字的统一是形塑大一统国家韧性的重要初始条件。“书同文”的形成突破了语言文化多样性可能造成的文化藩篱,为实现跨时空交流与理解提供了初始条件。

——摘编自赵德昊《形塑国家韧性: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长期延续与不断重建》

阅读材料,任选其中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3-06更新 | 175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鹤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徐光启指出,对待西学“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但又认为“会通西学”“岂非礼失而求之野乎”。康熙是“西学东源”说的滥觞者,其逻辑起点是“中学优胜论”,这成为中国士人观察西学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上述对西学的认识(     
A.为中体西用埋下了伏笔B.开阔了士人群体的视野
C.增强了民族自尊与自信D.加快了传统文化的瓦解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自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启用“新罗马”之后的千余年,拜占庭帝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和城市文化都建立在海上供给线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上。当阿莱克修斯一世(1081-1118年在位)出让其海上贸易特权后,拜占庭帝国便陷入衰落。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A.具有海洋性的特征B.继承了罗马法
C.展现了文明多样性D.影响世界发展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西欧,医院是慈善事业的典范。以英格兰为例,11世纪中叶以前的医院一般依附于修道院,其职责主要是为宗教团体中患病的成员提供服务。1113世纪,它们开始成为病人集中的重要机构,但病人管理时所遵循的规章制度大多来自修道院。医院院长一般由内部成员推荐,但要经过所在地区主教的认可。医院中的修女(或修士)主要承担照看病人、抚养孤儿、护理伤者等服务工作。15世纪,英格兰王国有约20%的医院破产关闭,剩下的一些也为其他宗教收客所或者大学学院所教并。

——摘编自陈凯鹏《中世纪西欧医院的形成及其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以来,除了少数能够承担私人医生高昂费用的上层人士,大部分民众需要求助于营利性的公共医疗服务。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医疗服务供给主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济贫法医院,属于政府监管下的济贫法体系;另一类是志愿医院,属于民间慈善资本捐助成立的医疗机构。两者都需要相关人员推荐方能入院,普通患者缺乏自主权。1919年,英国成立卫生部,首任卫生大臣克里斯托弗·艾迪森提出:“与照顾和治疗病人相关的服务不应作为济贫法的一部分,而应作为国家卫生服务的一部分。”从20世纪20年代起,英国地方政府改组济贫法医院为市立医院,市立医院由此兴起。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国有化潮流的兴起。市立医院逐渐转型为国有医院。

——摘编自李文慧《20世纪英国市立医院的兴起与转型》


某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促成近代以来西方医院功能定位转型的主要原因。以英国为例,概括中世纪和近现代医院的不同功能定位,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2024-02-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高三2月百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