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农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农业税为国家建设及经济运行提供了基本的保障。1958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国农业税趋于统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税的税收收入在逐年上升,但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到2002年农业税只占国家税收总额的2.6%。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废除《条例》,至此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确保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不会反弹,我国又实施了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减轻农民在教育费用上的过重负担,以及推行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及增加对农村的补贴等措施。

——摘编自叶青、袁昭颖《中国农业税的演变、终结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段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下降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取消农业税的意义及其对税制改革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中世纪的欧洲,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且能有效地防止蛮族入侵,也有效地遏制了大贵族的野心,粉碎一切集权和独裁的可能性。材料评述的是(     
A.自治城市B.封建制度C.专制王权D.基督教会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人类在采集狩猎时期,就对昼夜交替、星象变化以及寒来暑往、植物荣枯、动物出没等自然节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夏小正》把一年分为12个月,并把各月的天象、物候和农事对应起来,它体现了从观测物候定季节的物候历阶段向观测天象定农时的观象授时阶段的过渡。这表明(     
A.早期天文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农业生产发展对天文学形成强大推力
C.由原始粗放农业转变为精耕细作农业D.我国天文观测及历法制订领先于世界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4 . 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2023-06-09更新 | 7426次组卷 | 45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推出《共产党宣言》后,曾经说宣言的内容已经很完美无法修改,但是后来随着《共产党宣言》不断再版,他们也可能认识到理论的不完善和不完美,于是在1872—1893年这2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为不同的版本写了7篇序言。比如他们在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中特地指出要用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这一实际经验,来修正《共产党宣言》中这一已经过时的观点。在1888年英文版的正文中,恩格斯特地在共产党宣言第一句话中加上了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经这样一补充,原文中的这句话就变得更加准确、严密。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补充中不断发展成熟。

——摘编自陈学明《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十大疑问》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5-16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新丰中学、龙岗中学等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6 . 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图),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     

光荣属于贝阿铁路建设者!
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
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
2023-04-07更新 | 3171次组卷 | 25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7 . 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2023-04-07更新 | 4204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小颜同学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对该结论进行历史解释。

首先,小颜选择了一则材料,作为研究起点

材料一   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若不稍变成法,于洋务开用人之途,使人人皆能通晓,将来即有防海万全之策,数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实亡,渐归颓废。

——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

接下来,小颜搜集了关于李鸿章评价的三则材料

材料二   189471日,美国《呼声晨报》记者弗兰克·卡彭特直接用“与清朝伟大政治家的对话”为题,称赞李鸿章为“当今清朝最进步的人物”,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是一个纯粹的清朝人,但也采纳了许多现代的方法”。

——摘编自汤伏祥《海外史料中的李鸿章》

材料三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四   李鸿章创办军事工业的开创阶段完全是为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后来又把发展洋务运动作为扩张其军阀势力的手段。他所主持兴办的民用企业“具有明显的封建性和垄断性,是中国出现官僚主义雏型的开端。

——摘自董蔡时《左宗棠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评析其价值。
(2)指出材料二、三、四中学者对李鸿章评价的倾向,结合史实简述各自的依据。
(3)通过上述研究,小颜初步学会了通过史料研读进行历史解释。试指出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
9 . 下图是1915年3月漫画家马星驰在《神州日报》上先后四次刊登的系列作品。其意在(     
A.记录近代女子服饰变迁的历史B.表达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态度
C.赞扬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的作用D.揭示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90年代,张学良“开口说话”,述及其生平重大经历,其中对“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问题多有阐述。张学良关于不抵抗问题的回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命令是他下达的。二是,他之所以下达不抵抗的命令,是没有想到日本会大规模地进攻,是对日本侵略形势的判断错误,“我情报不够,我判断错误!”三是,不抵抗命令与国民党中央具体讲与蒋介石无关,国民党中央和蒋介石没有下达过这样的命令。

——李东朗《张学良、蒋介石与“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主义——一基于张学良回忆的讨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自选角度,拟定论题,评论张学良关于不抵抗问题的回忆。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2-11-03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