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目录是教材内容的缩影、知识体系的纲要,能宏观呈现知识背后内在的关联。如图所示分别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目录(节选)和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节选)。对比两者,找出统编教材目录的一处变化,并尝试解释教材目录发生变化的原因。(要求:论从史出,逻辑清晰,时空正确)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目录(节选)
(2007年版)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7课 解放战争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吕录(节选)
(2019年版)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2022-05-29更新 | 345次组卷 | 5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表为新旧高中历史教材对于抗日战争的部分表述,这一变化意在凸显(     
旧人教版新统编版
内容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
到缅甸……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海外华侨……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德国大举入侵苏联,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中国积极倡导建立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初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撤退的英军……
1943年11月,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开罗宣言》……
A.中华民族抗战的决心B.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果
C.中国抗战的国际贡献D.正面战场取得巨大胜利
2023-01-04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核心素养03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增分题型】致胜2023年高考历史提分专项训练(新教材地区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某同学在学习有关“二十一条”的内容时发现了新旧教材的不同表述。由此可知,教材作为一种历史叙述
1915年,袁世凯为了取得日本帝国主义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人教版
日本看到袁世凯大权在握,1915年1月,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经过谈判,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人教统编版

A.版本越旧越接近历史真相B.记述史实全部准确无误
C.比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D.具有不断更新延展特点
2021-09-07更新 | 76次组卷 | 3卷引用:热点06教材插图惹争议——教育问题-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4 . 下表为岳麓版教材与统编版教材有关新航路开辟编写内容的比较。据此可推知,统编版教材旨在(       
岳麓版教材(2004年)必修二第7课统编版教材(2019年)《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
标题:《新航路的开辟》标题:《全球航路的开辟》
第一目:东方的诱惑第一目: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第二目:开辟新航路第二目:新航路的开辟
……第三目:其他航路的开辟
A.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复杂性B.展现大航海时代的全貌
C.突出新航路开辟世界意义D.凸显欧洲人的突出贡献
2024-05-09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训练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课程内容为中国古代、近现代史。教科书以长城图片为封面。中国的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举世无双的物质奇观和精神财富,是长城精神“自强不息、众志成城、坚韧不屈、守望和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


请为统编其他册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一幅能反映其主题内容的图片或照片作为封面,结合史实予以说明。(要求:教科书、封面选取图片或照片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03-31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摘编自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2)据材料二,比较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对于官员选拔与管理,谈谈你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以为国家取士之制,比之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

材料二   比之唐代取士以不严防弊为常态,而致举子“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上启陈诗”,以求“咳唾之泽”,和“贵戚纵恣,请托公行”,以及由此而来的“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则宋人用严立隔绝以成其“无情”和“至公”,立意正在于抑制权势对于科举取士的支配与影响,从而提防权势转化为科举取士中的优势。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国强《科举制度的历史思考》

材料三   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王朝南北方籍进士、状元统计表

1   北宋南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

时间

960977

9981020

10211063

10641085

10861100

11011127

北方占比

38.42

18.63

12.49

6.61

5.17

2.86

南方占比

61.58

81.51

87.51

93.39

94.83

97.14

2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南北方籍状元人数

地区

五代

北宋

南宋

合计

北方

40

6

28

0

6

11

8

11

10

120

南方

18

10

24

37

0

0

2

77

69

237

———摘编自乔亦婷《宋代进士的时空分布及成因》等资料

材料四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宋代比之唐代,科举取士有了哪些进步?这些进步背后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是什么?
(2)阅读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概括北宋以后我国人才分布呈现出的新格局,并以唯物史观分析成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马人很早就接触到希腊文化,拉丁字母就是他们改造希腊字母的结果。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征服了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大约100年后,又征服了马其顿和巴尔干半岛南部,把马其顿和希腊都变成了罗马的行省。但在文化上,罗马人更愿意拜希腊人为师,学习希腊文化。如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被征服的希腊人征服了野蛮的征服者,把艺术带给了粗鄙的拉丁姆。”

——摘编自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战争与文化传播”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以来,农民们也被卷进了流通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他们生产超过自己消费、为了销售的物产,或者相反的,从别人那里购买自己没有生产的生活必需品。而这个行为不是在自己的村庄内部、左邻右舍之间进行,而是在更为广域的,通过专门做些此生意的商人进行。由此,在农村地域出现了进行交易的恒常性设施。其小规模的叫做“店”、“步”、“市”等。“店”在陆路的街道两边,“步”是船停泊地出现的商业集落。

——[日]宫本一夫等《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地产商与零售商在城市郊区建造购物中心。购物中心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服务、文化等功能于一体。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二)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三)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止发展时期;(四)1978年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宋朝集镇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在政治上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购物中心这一商业组织形式产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某一阶段,分析其发展状况的原因。
10 . “求新”“求变”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材料   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内容梗概表

课题名称及子目标题主要内容学习聚焦
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1子目: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李悝改革;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2子目: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南京临时政府改革;南京国民政府改革等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的改革,也大多没有成功。
3子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中共十九大报告决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乡村振兴战略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摘编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内涵,并结合史实说明其主要分类方法。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2021-12-15更新 | 239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