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89 道试题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11016日神舟十三号圆满发射成功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发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同一天”并配上下面三幅图片(见图1、图2、图3),由此引发网友的热议。从中可以看到,跨越时空的同一天,记录着一代代中国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前进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材料在研究新中国科技发展方面的史料价值。
2024-03-29更新 | 121次组卷 | 3卷引用: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课后作业1
2 . 主题一   儒学的复兴

材料一   在北宋初年,儒学思想比较沉闷,在当时的政治思想中没有占支配的地位。到北宋中期,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因循守旧政治受到日益激烈的批评,士大夫中要求改革政治的变法思潮日益高涨。儒学这时期吸收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向着“通经致用”的方向发展,适应新的政治形势需要而日益活跃。当时士大夫中不少人出于对内忧外患交炽局面的忧虑,想通过对经籍作出符合现实需要的新解释,为解决现实的社会矛盾寻找答案,为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寻求药方,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儒学也在各个学派争鸣中得到发展,形成带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新儒学。

                                                                         —— 摘编自吴泰《中国史话》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材料四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材料五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主题二   文学艺术、科技与少数民族文字

材料六   宋代市民文化的繁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演艺由宫廷走向民间,由上层社会的消遣享乐转向大众性文化娱乐——更具意义的是,以勾栏演艺为中心的瓦舍之创设,为演艺提供了固定的场所,从此民间城乡各路艺人汇聚于此,使得官方与民间、城乡长期分流的表演艺术终于迎来了交流汇合的契机”。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促进了宋代各类文化式样更趋世俗化、大众化。这一时期,随着市民文化的发展不仅俗文学作品的创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俗词、话本艳曲等大量的通俗文学文艺作品层出不穷,而且出现了俗文学文体的相对独立,其突出标志就是宋代出现的话本小说以平易生动的口语代替了以往文学作品典雅的文言,语言风格凸显出口语化、通俗化的特色,开启了后世以口语化的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的先河,从此白话小说在文学舞台上占据了-席之地以白话文为主的俗文学文体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受市民文化发展的影响,自宋代以后士大夫阶层在文学创作领域里也呈现出雅俗贯通的倾向。

——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市民文化兴盛的时代特征及社会效应探论》

材料七 宋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科技成就走在世界的前端,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称它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时期,在数学、传统医学、传统天文学、法医学、传统农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政府推动出版了一系列的科技作品如《梦溪笔谈》、《圣济录》、《洗冤集录》、《统天历》、《农书》等。四大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用于军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罕见的篇幅来讨论朱熹的科学思想。

——摘编自刘芹《儒学与中国古代科技——以宋明为例》

材料八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

材料九 下图为出土的西夏王朝雕版、活字印刷品。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儒学”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4)根据材料四,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
(5)根据材料八,概括中国三大发明在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能力提升*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市民文化兴起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7)根据材料七概括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知识分析宋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8)分析说明材料九中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
*历史纵横*
(9)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并简析推动其演变的原因。
2023-08-24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12·纲要上第12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岳飞被害之后的20多年中,秦桧及其党羽将岳飞及岳家军的史料加以销毁,在他们控制编写的官史中,更是填进大量杜撰的岳飞等人罪恶的记录。这种秽史甚至影响到现在,如果没有后来的平反,岳飞会如蔡京、秦桧一样被后代史家编入《奸臣传》。岳飞被平反后,其后人将其事迹编为《鄂国金佗稡编》,岳飞冤案真相遂大白于天下。但是该书也因为编者存在讨好皇室而故意为宋高宗杀害岳飞罪行开脱的缺陷,由此可知(     
A.秦桧等杜撰岳飞罪恶的记录没有历史研究价值
B.官史因为编者的政治立场而全不可信
C.历史的真相因为书写者观点变化而变化
D.历史研究中对所用史料一定要严加甄别
2023-05-28更新 | 47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纲要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的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被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迦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航海的结果B.社会制度不同造成了政策差异
C.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D.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2022-08-22更新 | 487次组卷 | 16卷引用: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分层作业)-【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联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近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单独上书达31次,人数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上书7次,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八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三   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材料一、二、三对于“公车上书”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公车上书”的看法,分别具有什么史料价值?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北京大学得到香港冯嶷均国学基金会捐赠,收藏了一批从海外回归的简牍。这批简牍出土于同一地点,抄写于同-一-时期,字体主要是隶书,小部分是影书。

(1)根据上述材料提取简牍里蕴藏的历史信息,并指出简牍的史料价值。
(2)出土简牍作为一种研究历史的证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用该历史证据时应注意的问题。
2022-08-0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对同一历史事件,考辨史实的真伪,史料信息的处理,一定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真伪与史料的价值

材料一   1899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材料一、二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对此可得出什么初步结论?
(2)请从史料类型和史料实证的角度,评析上述材料对研究“上书”焦点问题的价值。
2022-07-12更新 | 663次组卷 | 11卷引用: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及单元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北京大学得到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捐赠,收藏了一批从海外回归的简牍。这批简牍出土于同一地点,抄写于同一时期,字体主要是隶书,小部分是篆书。

卷号

简牍内容摘录

初步研究成果

《三十一年质日》记载“卅一年十月乙卯朔庚寅”“质日”为秦汉时常见的表格形式的日历

《道里书》记述了江汉地区的水陆交通路线和里程所记地名多位于秦南郡范围内,江陵、安陆、销等是县一级地名
《制衣》记录的剪裁方法是为二尺五寸幅宽之布设定秦国确定标准布幅宽“二尺五寸”;西汉初年则规定为“二尺二寸”

《田书》是各种数学计算方法和例题的汇编,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六尺为步”;
《说文》载“亩,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秦田二百四十步为亩”
(1)根据上述材料提取简牍里蕴藏的历史信息,并指出简牍的史料价值。
(2)出土简牍作为一种研究历史的证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用该历史证据时应注意的问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史事的本来面目,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言事者的表述不一,而显得扑朔迷离,给后人带来困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联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近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单独上书达31次,人数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上书7次,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八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三       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关于“公车上书”,材料一、二的分歧在哪里?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
2.利用材料一、二,尝试解释材料三关于“公车上书”史事的叙述。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 明代财政收入
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
1430397920.594.17388.932.9
1552265913.332.02414.4243.3
1621278012.920.68.1755.2

——摘《明实录》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须繁。

——摘《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2022-06-12更新 | 5122次组卷 | 34卷引用: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