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优劣定品第,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

材料二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实际上“选举”一词很早就被使用,古代选举兼指选士与选官,如三代(夏商周)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汉代的“乡举里选制”“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朝开创的“科举制”。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考察、培养、选拔和任用人才的,它透露着机会平等性、选拔人才的一切以考试为尺度的客观性、组织考试的独立性、社会的稳定性和考试内容的标准化等。这在当时情形下确实难能可贵,由于“家天下”观念和伦理道德,很多被委任的官吏即使不是由人民投票产生的,也能为官清廉公正。这种制度至少给很多平民“布衣”打开了一条通往上层社会的通道,因此,中国古代的很多官吏也是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

材料四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五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材料六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

材料七   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壅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学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渙达意,常得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怒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材料八   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材料九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材料十   唐德宗接受了杨炎的建议,便在建中元年公布了这一新税法,明令“丁租庸调,并入两税”,结束了以前赋税制度繁杂混乱的状态。自均田制崩溃以后,土地买卖更加公开而频繁,田庄经济日益发展起来了,新的税制使大土地所有者分担起一部分赋税,商人也要在所经商的郡县纳税。在实行的当年,唐王朝实际控制的纳税户由一百二十三万增加到三百多万户,全年征收的税钱由一千二百多万贯增至三千多万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整理自王仲荦《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

材料十一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路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演变趋势,并分析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变迁的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期三省制指哪三省?各自分工如何,并分析三省制作用。
(5)根据材料五,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根据材料六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利之间的冲突?结合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利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唐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根据材料七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
(6)根据材料八结合所学,指出“正式确立均田制”发端于中国古代史上哪一重大改革?并简析“庸”的含义及作用。
(7)根据材料九,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
(8)写出材料十“新税法”的名称,并依据材料十概括这一新税法颁布的积极作用。综合材料九、十,指出从北魏到唐德宗年间征税主要标准发生的变化以及人身依附关系呈现的态势。
(9)根据材料十一,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2023-08-11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07·纲要上第07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2 . 主题一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材料一番薯原产于北美洲的墨西哥。十六世纪末从菲律宾吕宋岛传入福建。番薯的传入和推广迅速取代了传统的芋、山药等的粮食功用;使它们退居蔬菜行列。番薯耐瘠耐旱的特点,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番薯“亩收十石,数口之家,止种一亩,纵灾甚,而汲并灌溉,一至成熟,终岁足食”。

——王双怀《史林漫笔》

材料二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出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推广到北美。

——据《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主题二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材料四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四百年。……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材料五 1565年,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殖民统治后,很快在马尼拉建立了亚洲贸易总部,并积极招揽中国商人。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虽不允许中国人从事涉外贸易,但“臣服于天朝上国德行的”西方国家逐渐排除在禁止之列。期间,满载白银的帆船会从阿卡普尔科出发,历时3个月横渡太平洋,抵达马尼拉,用白银交易丝绸、瓷器后再花费六个月时间的返回阿卡普尔科,最后将商品销往拉美各地。西属美洲的贵族以穿中国丝绸的衣服为荣耀,瓷器甚至成为观赏的艺术珍品。据统计,自隆庆五年(1571)至明末,经由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总计约为4000万两。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持续了两个半世纪,1815年,“麦哲伦”号离开阿卡普尔科返回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最终落下帷幕。

——摘编自廖大珂《漳州月港与大帆船贸易》

材料六 跨越太平洋的马尼拉大帆船航路,沟通了中国与美洲、欧洲的贸易圈,打通了“新海上丝绸之路”环球化的最后一里路,成为近500年来古老中国联系欧美经济文化体系的重要通道,沿着这一通道舶来的美欧物产,如:番薯、马铃薯、玉米、西红柿、烟草等,经过商人被带入中国并广泛传播,深刻改变了近古中国的社会景观与生活内涵。

——摘编自吴春明《月港—马尼拉航路对中华文化史的贡献》


主题三   早期殖民扩张

材料七 所谓大发现是指欧洲的扩张运动,它开辟了新的海上航道。15世纪末开始的欧洲扩张不仅仅归功于葡萄牙王子航海家亨利及哥伦布这样勇敢的水手们,也归功于整个基督教,更重要的是归功于在城市中特别是里斯本和塞维利亚聚合的特权集团。当时东方在地理上虽十分遥远,但东方的财富、宝石、贵金属等构成了对欧洲人的诱惑。引起欧洲经济扩张的地理发现在人类历史上掀起了一场革命。

——摘编自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等著《欧洲史》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根据番薯传入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随着“欧洲船只”一起进入美洲且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经济生活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咖啡为例,说明全球性物种交流的重大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17-18世纪黑奴贸易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能力提升✱
(5)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有利条件及其特点。
✱历史纵横✱
(6)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7)根据材料七,结合所学,指出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欧洲探险者”及其开辟出的“交通和交流网络”的主要史实。
(8)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世纪末欧洲得以扩张的原因和条件。
2023-04-26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07·纲要下册第7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3 .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

——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开始转型,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请分析形成1972年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2021-11-11更新 | 545次组卷 | 16卷引用:【必刷题】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练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4 . 20世纪以来,为了救亡图存,强国富民,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探索,产生了许多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鱿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摘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试验用书《历史》

材料二   (一)民族主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卒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表述的是什么思想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材料三   24年前诞生的中国共产党,鲜明地高举共产主义的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袖。在24年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领导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根本指导忍想,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指导思想,逐渐成为集中全党智慈的毛泽东忍想.……会议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刘少奇的报告.在随后召开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用两天的时间,向代表们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刘少奇在会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准确而科学的定义:“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代表全党肯定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个报告获得了一致通过.毛泽东思想的确立,也成为中共“七大”最重要的历史成就之

——《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特点,指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新贡献。

材料四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时期又形成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
(4)综上,谈一谈你对这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认识。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三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北宋《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唐)元稹《贾客乐》对唐前期商人贩运商品的描述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北宋)《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和(明)谢肇潮《五杂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所出现的主要变化。

(2)材料三中商品的属性有何变化?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商业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 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 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民初之十年实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 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表(%)


——据苏星《新中国经济史》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所遇到的困难。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2—1956年间我国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021-10-20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优化方案(统编版)-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练习)

7 .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二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才莫,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私自出海与外国互市。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三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四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3)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指出其历史作用。

(4)材料四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56年,查理四世为了谋求德意志地区诸侯对其子继承王位的承认,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他们分别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一维膝堡公爵、勃兰登堡伯爵、莱茵一普法尔茨伯爵以及波希米亚国王。最初,美因茨大主教是选侯召集人兼帝国摄政和首相,而来自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则长期担任德意志皇帝。1525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选帝侯腓特烈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他宣布改信路德宗教。随后,腓特烈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普士公国。此后,用腓特烈家族的国王,一直对内实行开明君主专制治国,不断进行农业、军事、法律和教育改革;对外则通过战争和联姻继承的方式不断增强普鲁士的实力。

——整理自《帝国的北斗——德意志七大选帝侯的故事》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普普士的工业在德意志地区占据绝时优势。1849年,代表德意志资产阶利益的法兰克福邦联议会通过宪法试图将德意志皇位授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但遭到了威廉四世的回绝。拒绝的原因有多种,表面上,他回复议会说没有德意志各邦国王的同意,他无法接受皇位。私底下也担忧会遭到其他邦的反对,担心此举会招致奥地利和俄国的军事干预。到了1862年,在普鲁士下议院会议上,针对许多议员反对增加军费预算支出的舆论,俾斯麦说道:“不要指望用演说和决议解决当前所面时的难题,我们在1848车和1849年就犯了大错。”

—整理自《俾斯麦》和《德意志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16世纪德意志选帝侯的特点,并概括腓特烈家族促使普鲁士实力不断增强的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俾斯麦关于德意志统一的构想与1849年法兰克富邦联议会的构想有何异同。

9 . 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各国经济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材料一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罗斯福把赞同和反对的两派代表请到白宫开会,就条文(引者按:指《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措辞取得了协议。企业家们和他们在国会里的代言人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一切自由竞争都应该停止。正如琼斯﹣拉姆森机械公司当时的经理拉尔夫•弗兰德斯所说,他们“完全相信,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

(2)材料二中“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在罗斯福新政在工业中有何体现?

材料三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18-05-0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民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七 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测试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材料一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政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的国会由民初参议院于1912年4月北迁演变而来。当时政党初立,各党政纲“雷同抄袭”,令人无从区分。同盟会领导人宋教仁试图将国民党建成一个政治的中心势力,依靠国会限制袁世凯。1913年3月宋教仁案后,国会的态度由强硬转向软化。5月初,袁咨文参众两院,请先选举正式大总统后定宪法。起初,以国民党议员为主的国会表示反对,但后来他们认为,将来可用宪法来约束袁世凯,所以,通过了先选总统案,袁如愿当选正式大总统。10月底,宪法三读通过,公布在即,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国会不能开议,宪法不能公布。1914年1月,袁正式下令解散国会。

——整理自蒋旭等《北洋政局的特点探析》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议会斗争、政党政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中华民国的政党政治是从西欧和美国学来的,西欧与美国实行的是两党制和多党制,中国的资产阶级也想在中国实行多党制。短短几个月内,全国就出现各种政治党团200多个。在民国初年国会竞选中,各政党除了利用行政干涉、把持选举外,还竞相采用各种非法手段。以金钱收买选票是各党普遍采取的办法。1913年,过分相信合法的议会斗争功用的宋教仁遇刺身亡,预示着政党政治、责任内阁制在民国初年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在中国,政党政治被严重地异化了——资产阶级欲以政党政治来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保证其自身利益的实现,但结果却走向了反面——资产阶级没有得到政权,其政治利益也受到了严重侵害;又将资产阶级自身的弊病暴露无遗。

——摘编自程舒伟《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异化》

主题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社会生活

材料四    观察下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图中A、B、C、D反映了近代以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基本发展脉络。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

材料五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材料六   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

材料七 1919年末《大公报》报道了一则故事: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主题三、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文化

材料八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九 康有为曾经说道,越是了解“西学西理”,越觉“中学中理”之深邃广大。在他心中,中国古代淳美的社会风尚皆因孔子学说教化所致,相形之下,“近日风俗人心之坏”,令人痛心。欲挽救此种乱象,还须用“孔子旧方”。康有为遍考秦汉典籍,指出孔子最大的贡献在于改制立法。他进一步指出,孔子改制最核心的主张即三世进化,即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从君主制到立宪制再到民主制的进化,这是孔子借《春秋》而阐发的微言大义。如此,则维新变法具有了理论上的合理性、必要性。

陈独秀认为“孔子的思想产生于两千年前,原本就是服务于封建君王的专制统治的,而今已是共和制孔子的言论就没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了”。孔教只是与帝制有“不可离散的因缘”,三纲五常违背了人的自由权利,缘此而生的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已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这种泯灭个性的儒家思想伦理禁锢,必须破除,“儒家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

——摘编自王鹏燕《康有为的孔教观与五四时期的反孔思潮》


(1)材料一中“专制政治”具体指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2)根据材料二,指出袁世凯执政时期国会的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北洋政府时期实行的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4)综合材料五、六和七,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的社会的看法。
(5)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6)材料四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B点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7)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与陈独秀思想观点的异同。
(8)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儒学持不同态度的原因。
2023-09-07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19·纲要上第19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