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33 道试题
1 . 职业移民在美国移民总数中,1965年以前不到20%,之后达到了1/4到1/3。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A.美国摆脱了“滞胀”局面B.美国科技处于优势
C.美苏“冷战”的重心转移D.欧洲复兴计划受挫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初期博物馆的改造:“人民观”的树立

1950年,负青新中国文物工作的负责人访苏归国后,认为中国博物馆界应该学习苏联博物馆,要“主动的、千方百计的担负起这个教育人民的任务”。同年。郑振铎在《一年来“文物工作”纲要》中首次明确政府设定的博物馆工作目标。“要具体地表现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最高成就”,并介绍了改造具体的情况:“全国解放后,博物馆事业也立即成为人民大众的事业,把内容大加改造。……对于北京历史博物馆则将其古董摊式的布置,改造成有历史观点的陈列,且布置了一个新型的按照着社会发展规律而陈列着的‘中国社会发展史’展览……南京博物院进行了‘西南少数民族文物展览’。“社会发展史展览’等。沈阳、上海的博物馆。也积极的走上了新的道路,渐能把握住阶级观点与历史观点,劳动观点与群众观点。他们一般地都能开始做到面向群众,面向工、农、兵……”

……新中国初期,许多博物馆还在展览中设置独立单元展示“人民”的历史创造,如1951年由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举办“伟大的祖国”展览。就专门设置了“五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文化创造”单元,陈列展示了古代科技发明、工业品、艺术品等八类物品。

——摘编自徐玲《论新中国初期博物馆的“人民观”》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博物馆的‘人民观’”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汤普森所述的“古代社会”中,如果向英国人询问时间,得到的答案通常非常模糊。而据抽样调查,到18世纪晚期,英国人报时的准确度在半小时以内的比例已经接近70%,有60%多的人会精确到15分钟,还有1%的人精确到了分钟。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A.工业化进程的影响B.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
C.钟表制造业的进步D.人文主义观念的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原始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不用雕塑或绘画的方式表现佛的形象。公元1世纪,丝绸之路上的古印度犍陀罗地区首先出现了石刻佛像,其形象和服饰带有古希腊雕塑的典型特征。这一现象能够说明(     
A.文明交流促进文化革新B.佛教已经实现了希腊化改造
C.丝路改变艺术创作方式D.古印度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
5 . 美国思想家芒福德指出,对工业革命影响最大的发明或许并非蒸汽机,而是钟表。钟表令劳动不再以天(或季度),而是以小时(甚至分钟)为单位被组织起来。其意在强调(     
A.钟表使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B.钟表决定了生产组织形式
C.生产力发展压缩工人休闲空间D.工业化推动钟表技术发展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物质遗产”这一概念是由日语翻译成英语的,它来自1950年日本的一次立法活动。日语中的“文化财”概念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遗产”。1949年1月22日,奈良法隆寺金堂壁的大火成为1950年日本颁布《文化财保护法》的直接导因。后来日本也将每年的1月22日定为“文化财保护日”。这部法律不仅针对有形文化财,同时提出要保护无形文化财,并为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持有者”建立了“人间(人类)国宝认证制度”。韩国在1964年借鉴并采纳了这一举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实践经验,于1993年创建了“人类活财富”(Living Human Treasures)体系,要求各会员国建立本国的“人类活财富”体系,开展扶助民间传承人的活动,并多次组织各成员国举办“人类活财富”培训班。我国提出了本土化的概念——“代表性传承人”,并于2007年6月认定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计226名。

材料二   20世纪末 21世纪初,UNESCO 部分官员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点。

观点提出者
通过世代相传和复兴非物质遗产来保持其活力,就势必要求优先考虑在这类遗产的文化生态中承认和激励所属的社区、群体和传承人参与到保护的实践过程中来……确保相关社区的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时任 UNESCO 非物质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
真正需要保护的是社会过程,而不是已经被制造出来的物品……但是西方的模式将所有的东西都转化为物品,如“知识”“生活形式”或“商业”。时任 UNESCO 文化部国际标准司司长林德尔·普罗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

材料涉及个人、社区、国家、国际组织等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事方,围绕其中任意一个或多个当事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提出一个具体的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阐述合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在18世纪以前海上交通比内陆交通发达,海外市场也比国内市场活跃。19世纪初期,英国的一些矿区铺设了铁道,让马拉着有轮的车厢在轨道上行走,从而增加货运量。不久后,许多人尝试用蒸汽机带动车厢,“铁路时代”迅速到来。至1837年,议会批准了98条铁路修筑计划。1845—1847年间,又有576家铁路公司被批准成立,筑路8731英里。至此,铁路成为英国国内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过去一两百英里是一个遥远的地方,现在则近在咫尺。人们突然感到空间和时间都缩小了,于是生活的节奏也就加快,悠闲的时代已经过去,时间就是金钱。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尤其重视经济落后地区的铁路建设,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成渝铁路于1952年全线通车。1962年通车的兰新铁路则成了陇海铁路向西的延长线,这既是中国贯穿东、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干线,也成了中国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中西部地区,中国的北部、东部地区还新建了秦沈、京九、鹰厦等铁路干线。到2015年底,全国建成了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的铁路网,其中高铁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铁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批铁路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中国的铁路建设技术不断被非洲、欧洲、亚洲与美洲地区引进,中国铁路标准也日益成为国际标准。

——摘编自潘健《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建国方略〉的践行——以新中国铁路建设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铁路建设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铁路交通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英两国铁路交通发展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个体是为了解读时代,以下为吕文利教授所撰写的《丝路记忆》一书的目录节选。

第一章开路岁月
汉武帝:纵横捭阖开拓丝路
张骞:拉开丝绸之路的序幕
王昭君:丝路上的最美使者
……
第二章丝路盛世
玄奘:西天取经的“偷渡客”
阿倍仲麻吕:在大唐做官半世纪
鉴真:日本人眼中的佛学巅峰
……
第三章艰难前行
赵匡胤:开启海上繁荣
马可波罗:让北京遇上威尼斯
黄道婆:改变世界穿衣风尚
……
第四章东西交汇
朱棣:让世界看见中国
利玛窦:做中国知识分子的启蒙老师
康熙帝:开创了古代中国的荼蘼盛世
……
根据材料所列目录,选取其中的至少一章目录,提炼信息,形成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准确合理,理由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9 . 某学者认为,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合称五次科技革命,其对国际战争影响巨大,如下表所示。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序号核心内容影响
近代物理学诞生火枪和火炮等的发展,使战争从冷兵器战争转变为热兵器战争
蒸汽机和机械革命铁甲战舰和机枪等的发展,使战争从火枪火炮战争转变为半机械化战争
(续表)
序号核心内容影响
电力和运输革命飞机、坦克和航空母舰等的发展,使战争从半机械化战争转变为机械化战争
相对论和量子论革命导弹和核武器的发展,使核战争威胁和冷战对抗出现
电子和信息革命电子武器和精确制导武器等的发展,使战争从机械化战争转变为半信息化和信息化战争
A.科技与国际战争互动作用显著B.科技发展扩大国际战争规模
C.武器装备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D.科技革命助推战争形态演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原始农业时期,人们的世界观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人们普遍觉得周围环境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神灵,如谷神、牛神等,并且所有神灵都是永生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A.食物生产者减少B.生产力水平落后C.人口的快速增长D.天文历法的缺乏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