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21-22高一上·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
1 . 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而一提到汉武帝,后人对其功业的评价又颇具争议。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至于孝武, 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 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 礼百神,...后同得进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班固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武帝虽好儒,好其名而不好其实。慕其华而废其质,是以好儒愈于文、景,而德业后之。

——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材料四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感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司马光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二所引的《汉书》是什么体例的史书? (填写字母)
A.编年体B.纪传体C国别体D.纪事本末体
(2)依据材料一和二,能反映出汉武帝在位时施行了哪些政策:________(填写序号)
①独尊儒术②内外朝制③设西域都护府④设河西四郡⑤推恩令
(3)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国土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充。请将以下几张疆域图按朝代顺序进行排列(填写字母)

(4)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两者对武帝尊儒的评价有何不同?从史实角度你认为谁的观点更可信。
(5)材料四所引《资治通鉴》成书时期是___。材料四中司马光对汉武帝的总体评价与材料一、二中班固的评价有何不同,试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
2022-12-1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少年中国说
材料: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
任公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节选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写出梁启超创作《少年中国说》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背景?
(2)请概括梁启超是如何驳斥列强称中国为“老大帝国”的。
(3)你如何看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3 . 新旧之嬗变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嬗变,引发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社会转型。

材料一   追溯极原始的电影(幻灯片)在上海最早公映的记录,乃系一八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及二十三日(清光绪十一年十月十五日及十七日)颜永京氏在格致书院的映演世界集锦;但这是业余性质的,而且仅偶一为之,所以发生的影响并不大。到了一九零三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开始在上海以放映电影为营业,才奠定电影放映事业的基础。

——《上海研究资料(续集)》

材料二   新式戏剧最早出现在上海舞台是19世纪的事,以外国侨民为演员而以外国名剧为蓝本。……20世纪初,一部分热衷于借戏剧以警悟世人的知识者和革命者曾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以粉墨为生涯,以当事人演当时事。1907年到1911年之间,《秋瑾》《徐锡麟》《革命家庭》《爱国血》《东亚风云》《共和万岁》《黄鹤楼》等曲目,皆以反映当时政治情绪为宗旨。

——摘编自《上海掌故》

材料三   光绪庚子(1900年)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盖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亦屡挫于外敌……有识者则已幡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市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中国小说史略》


(1)材料三中的“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是指什么?其目的为何?
(2)材料反映了哪些“新旧嬗变”?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上述材料表现的“新旧嬗变”?
2020-10-13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壮飞(谭嗣同号)不复飞矣,(康)有为安有为哉?”“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上述说法反映出的历史事实表明
A.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改良和革命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C.革命比改良更能有效改造中国政治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完成历史任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