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甲午战争中的一封劝降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日本帝国海军总司令官中将伊东佑亨致书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

时局之变,仆与阁下从事于疆场,抑何其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国事也,非私仇也,则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仆之此书,岂徒为劝降清国提督而作者哉?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今有人焉,于其进退之间,虽有国计身家两全之策,而为目前公私诸务所蔽,惑于所见,则友人安得不以忠言直告,以发其三思乎?仆之渎告阁下者,亦惟出于友谊,一片至诚,冀阁下三思。

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北之因,苟使虚心平气以查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梯阶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复能行于今日乎?

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不以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

……谨布上文。

明治二十八年一月二十日伯爵大山巌顿首伊东佑亨顿首

——摘自《中日战争》之《威海卫中日海军将领函牍》


(1)材料中“当今之时,……无复能行于今日乎?”的“当今之时”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日本又是如何应对的?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材料中所提及的清朝战败的原因?(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0-04-2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模拟(二模)历史试题
2 . (二)火车与近代中国

材料一:前日,吴淞至江湾之火车,正驶行时,中途陡遇男妇老稚八、九百人前来拦阻。诘其故,称因前日机车中之火星飞入该处附近之草屋上,致兆焚如也。①

——《申报》(光绪二年九月初七)

材料二:天津来信云创办铁路一届,朝廷业已允准,由大沽至天津,先行试办……。

其火车式样,前一乘为机器车,由是而下,或乘人或装货,极之一二乘,均可拖带,将来逐

渐推广,各省通行,一如电线之四通八达,上与下利赖无算,窃不禁拭目俟之矣。②

——《点石斋画报》(光绪十年七月)

材料三: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③

——郑观应《盛世危言》


问题:
1. 上述材料中的划线部分属于历史叙事的是________;属于历史评价的是________;两者兼而有之的是________。
2. 材料一中的民众对于火车的态度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的作者对于火车的态度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的作者对于火车等新事物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 综合上述材料,试说明当时的人对火车等新事物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2019-10-2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高三考试研究测试历史试题
3 . 国歌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它起着激励国民、凝聚人心的作用,是现代国家不可缺少的元素。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材料一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教育部曾对我国音乐发达很早、却一直没有国歌表示遗憾“盖吾国古时,不以国视国,而以天下视国。……于是吾国人之思想及学说,几若吾国外     无他国焉。……所以,自唐禹以来,中国几至于无国号、无国徽、无国旗、无国歌”

——《世界各国国歌译意及原文》(载《教育部编纂处月刊》1913 年第 1 卷第 1 册)

材料二 1912 年 2 月 5 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在《临时政府公报》第 8 号上刊出一份征集国歌的广告:“国歌所以代表国家之性质,发扬人民之精神,其关系至大。今者民国成立,尚未有完善之国歌以供国民讽咏……”。2 月 25 日,教育部在公报上刊登了一首歌词拟稿,歌名为《五旗共和歌》,歌词如下: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 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该国歌刊布后,在海外华侨中流传甚广,屡次“使用此歌为中华民国国歌”。后来因袁世凯取得权力,此歌没有流行下去。

——摘编自《民初国歌的多重符号价值》

材料三 1920 年,中华民国国务会议确定重新谱曲的《卿云歌》(歌词从《尚书·大传》中截取)为正式国歌,并于 1921 年 7 月 1 日正式施行。歌词如下:“卿云灿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但这首国歌引来众多的批评与质疑:

他(章太炎)认为民国国歌应该直面当时的国际形势,强调竞争存亡,以“发扬民气”、“亟思经武”为主旋律。而《卿云歌》却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历史与文化,其“品性”,似乎 过于“中正平和”了。

吴研因在 1919 年发表《国歌的研究》一文认为国歌应该是“有韵的白话歌!古曲文章是不行的”。

萧友梅作为一个“名士”,对选用《卿云歌》作国歌同样不以为然,“因为这首歌词头两句的意思,太不明了……把他念出来给小孩女仆听听,他们实在莫名其妙”

——摘编自《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


问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民国初年北京政府教育部认为“自唐禹以来,中国几至于无国歌”     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民国初年国歌《五旗共和歌》的诞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对《卿云歌》的诸多批评和质疑反映当时文化领域怎样的变化?
(4)据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国歌的诞生与争论?
2020-06-0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俄彼得变政记》系康有为在戊戌年间进呈的第一册书,凡七千余言。以下为节选内容:

材料一   乃考俄之始,乃以八万兵败于瑞典万人,乃割边地于瑞国。无学校,无练兵,无通商,无制造良工,愚冥狉榛,既蠢既顽,昧塞小弱,岌岌殆亡,固有甚于我中国者。大彼得知时从变,应天而作,奋其武勇,破弃千年自尊自愚之习,排却群臣沮挠大计之说……用是数十年而文明大辟,开地万里,为霸地球。呜呼!凡数百年一姓之国,既危既弱者,宜鉴于斯。

材料二   考彼得之能辟地万里、创霸大地者,岂有他哉?不过纡尊降贵,游历师学而已。以欲变法自强之故,而师学他国;非徒纡尊降贵,且不惜易服为仆隶、辱身为工匠焉。凡强敌之长技,必通晓而摹仿之;凡万国之美法,必采择而变行之。此其神武独授,破尽格式,操纵自在,动作非常,以发扬神智,丕变国俗。其举动为千古英王之所无,故其创业遂为大地万国之雄霸。《易》曰:天行健。又曰:武人为于大君。《书》曰:锡王勇智。《诗》曰:武王桓拨。彼得大力自运,乾坤擂垠,刚武健拨,勇智天锡,宜其远抚长驾,创业垂统,声威赫然也。


问题
(1)结合材料一,“大彼得知时从变”是指哪一事件?该事件对俄国的发展有何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作者认为彼得能够“开地万里”“为霸地球”的原因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康有为进呈的《俄彼得变政记》?
2020-03-04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松江区历史一模、维新与革命

1902年,康有为发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引起章太炎不满,翌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针锋相对展开论战。

康有为:夫革命非一国之吉祥善事也。……以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何能如欧洲民变之公。势必大者王,小者侯。何能变法救民?何能整顿内治?

何谓中国革命?内乱相残,必至令外人得利也。……而革命自立者,犹望外人之助,岂不哀哉!故无论革命者能假外国之力与否,要终于自鬻国民,以速其割亡而已。

皇上既早欲开议院、与民权矣,先以专制之君权变法,徐以公议之民权守成,不待革命糜烂之争,而可安享民权自由、变法自强之乐。

章太炎: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此又何也?岂有立宪之世,一人独圣于上,而天下皆生番野蛮者哉?…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吾以为今日革命,不能不与外国委蛇,虽极委蛇,犹不能不使外人干涉,此固革命党所已知,而非革命党所未知也。然以人情自利言之,则从之为多数,而不从为少数。

所谓立宪者,固将有上下两院,而下院议定之案,上院犹得以可否之。今上院之法定议员,谁为之耶?其曰皇族,则亲王贝子是已;其曰贵族。


(1)根据材料信息,简述此论战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概述论战的焦点问题。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这一论战。
6 . 《海防纂要卷七》中记载“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畔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从中看出闭关的直接目的是
A.防止武将夺权B.镇压农民起义
C.阻止外国入侵D.维护清朝统治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华盛顿,异人也……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余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

——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

材料二   “(美国在40年前尚无铁路)今通计国中六通四达,为路至21万里。凡垦新城,辟荒地,无不设铁路以导其先;迨户口多而贸易盛,又必增铁路以善其后。开国仅百年,日长炎炎,几与英、俄相伯仲。”

——薛福成《创开中国铁路议》(1878年)

材料三   美国支配政界之实权者,政党也。……(共和党和民主党)在政治界,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而美国卒以此两者之相竞争、相节制、相调和,遂以成今日之治。

……美国政治家之贪黩,此地球万国所共闻也。……美国之官吏,成一拍卖场耳(一党上台,官吏全换)……此实共和政治之最大缺点也。

……黑人之自由权,不过名义上耳,……非得市会之许可,不能移住他市。……无他,人种上之成见则然耳。美国独立檄文云:凡人类皆生而自由,生而平等。彼黑人独非人类耶?呜呼!今之所谓文明者,吾知之矣。

……夫自由云,立宪云,共和云,是多数政体之总称也……吾今若采多数政体,是无以异于自杀其国也……。如冬之葛,如夏之裘,美非不美,其如于我不适何!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1903年)


(1)根据材料,分别概述材料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在看待美国问题上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特点。
(3)根据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知识分子眼中的美国。
2021-05-04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等级考)
8 . 【名家笔下之商鞅】

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司马光《资治通鉴》


问题:
(1)上述名家对商鞅的评价有哪两类?
(2)你认为,上述材料对商鞅的评价为何出现如此差异?
2019-11-0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6年高三4月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9 . 赞赏的背后

材料一:一组西方思想家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评价伏尔泰: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当我们还是野蛮人的时候,这个民族已有高度的文明了”;“在欧洲陷于迷信腐败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实行最有道德的纯粹宗教了”;“东方是一切学术的摇篮,西方的一切都是由此而来的”;“我们不能象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人类智慧不能想象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魁奈(1694-1774,法国经济学家)“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没有人能否认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是已知的人口最稠密而又最繁荣的王国。”“胜过欧洲最文明的国家。”

狄德罗:(中国人一旦发现道德居所有科学之首)“他们可以确定地说,他们有两只眼睛,我们只有一只眼睛,而全世界其余的人都是盲者了”。

霍尔巴赫(1723-1789,法国哲学家)“中国可算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道德成为一切合理人们唯一的宗教,因之道德科学之进一步的研究,遂成为获得职务或立身致仕的唯一法门”。所以“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

——分别摘自谈敏《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和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徐继畲:《瀛寰志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伏尔泰所言的“最有道德的纯粹宗教”和霍尔巴赫所言的“唯一的宗教”实质上是指同一事物,它最可能是指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你如何看待“人类智慧不能想象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这一观点?
(3)西方学者对中国及中国文化大加赞赏,而中国早期维新派却赞赏美国总统华盛顿及美国的社会制度。对他们的这种赞赏,你怎么看?
2019-09-0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上海静安一模历史试题
10 . 一个乡绅的日记

山西太原县赤桥村的乡绅刘大鹏,出生于1857年,1894中举,此后三次入京参加会试未中。为求生计,从1886年起,刘大鹏在山西太谷县一富商家塾中担任塾师,前后近二十年。1905年,废除科举的消息传来,刘大鹏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1905年10月15日)”

“……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1905年10月17日)”

“凡守孔孟之道不为新学蛊惑而迁移者,时人皆目之为顽固党也。顽谓梗顽不化,固谓固而不通,党谓若辈众多不能舍旧从新,世道变迁至于如此,良可浩叹。科考一停,士皆殴入学堂从事西学,而词章之学无人讲求,再十年后恐无操笔为文之人矣,安望文风之蒸蒸日上哉!天意茫茫,令人难测。(1905年11月2日)”

“近来读书一事人皆视之甚轻,凡有子弟者亦不慎择贤师而从之,所从之师不贤而亦不改从,即欲子弟之克底于成,夫岂能之乎?今之学堂,所教者西学为要,能外国语言文字者,即为上等人才,至五经四书并置不讲,则人心何以正,天下何以安,而大局将有不堪设想者矣。(1906年3月15日)”

“去日,在东阳镇遇诸旧友藉舌耕为生者,因新政之行,多致失馆无他业可为,竟有仰屋而叹无米为炊者。嗟乎!士为四民之首,坐失其业,谋生无术,生当此时,将如之何?出门遇友,无一不有世道之忧,而号为维新者,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旧制变更如此,其要天下之治,不日可望,诸君何必忧心殷殷乎?’”(1906年3月19日)”


问题:
(1)概括指出该篇日记诞生的时代背景。
(2)归纳刘大鹏反对“废除科举”的理由。
(3)你如何看待刘大鹏对“废除科举”的反应?
2019-08-2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