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乡土中国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材料一:家谱中的“五服图”

注:“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五服之内为亲戚,出了五服则没有了亲缘关系。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基层社会的哪些特点?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唐·白居易《朱陈村》

(2)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双选,填涂字母)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工商皆本的观念
C.商品经济的活动频繁D.安土重迁的思想

材料三: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还依据圣训亲自制定了《南赣乡约》:“自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这一措施成效显著,为很多地方的乡约组织沿用。

——摘编自黄熹《乡约的命运及其启示》

材料四:1930年前后,部分知识分子主张用改良主义方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其中梁漱溟的影响较大。他主张将“中国固有精神和西洋文化的长处二者为具体事实的沟通调和”。……把社会的政治法律问题放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之内,同时吸收西方团体组织的方式,形成社会新组织。到了1937年,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最终失败了。

——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3)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三与材料四为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材料五: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订)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如何看待中国的乡土社会?
2024-04-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众说汉武帝
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皇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有争议的皇帝之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漏积于外,阡陌之间成群。

——《史记平淮书》

(1)材料一描述的景象史称什么?是怎样出现的?

材料二: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改正朔,定历数,作诗乐,建封禅,绍周后,号令文章,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

(2)材料二和材料三,记述汉武帝哪些方面的事迹?

材料四: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信惑神怪,巡游无度,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资治通鉴》

(3)材料四从哪些方面批评了汉武帝?

材料五:(汉武帝诏)“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悲痛常在朕心。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

——《汉书西域传》

(4)作为史料,材料五能对上述哪则史料观点提供证据支持?说明理由。
(5)基于上述材料,你怎样理解对汉武帝评价的争议?
2023-09-16更新 | 122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专用)
3 . 《七步诗》真伪辨

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的“曹植七步成诗”已广为人知,讲述了曹丕因曹植与之争太子之位而耿耿于怀,称帝后欲暗害而不得的故事。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注:杀),(曹植)应声便为诗曰: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注:豆茎,可作柴烧)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曹植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建安”一词来源于当时的:(     
A.谥号 B.庙号   C.年号 D.尊号
(2)《世说新语》的记载距离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了(     
A.半个世纪 B.两个世纪
C.八百余年 D.两千余年

然而,后世学者对该故事的真伪一直存疑。先后提出了以下证据:

证据一:此五言六句诗非当时创作主流,风格与曹植相去甚远。曹魏时期曹植曾亲自编订自己的作品集,亦未收录。至南宋前,诸多《曹植集》皆不录此诗。直至明清时期,《七步诗》才逐渐真假难辨。

证据二:此事不见于《三国志》等正史。考《三国志》等文献,曹丕称帝后与曹植见面不过三次,无一次符合《世说新语》所载场景。

证据三:《世说新语》本身,编纂过程乃采汉晋以来轶闻小说加上刘义庆的创作综合而成。唐代刘知几曾评此书“皆载调谑小辩,嗤鄙异闻。虽为有识(者)所讥,颇为无知(者)所悦”。

证据四:郭沫若曾说: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而且如果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依然也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


(3)以上证据分别通过哪些角度对“七步诗”故事提出质疑?
(4)以上证据是否足以证伪“七步诗”真实性?

故事虽然存疑,但其产生与流布也与当时的时代息息相关。

曹丕命曹植七步成诗的方式,自然让我们想起相关的佛教故事。……(当时诸多汉译佛典)都不约而同地说佛祖诞生时,自行七步而颂 16字自赞偈。……《七步诗》关键词在“煮豆”,但以此为诗,最早亦似出于汉译佛典,它描述的本是鬼卒(用铁釜在地狱)拷治罪人的场景。

——李小荣《<七步诗>生成流播过程中的佛教因素》

《七步诗》的出现和传播与曹氏父子在历史上形象的变化互为因果。晋室东渡后,北方为少数民族统治。隅居江南的中原人心怀不满,开始出现曹操“篡逆”之说,只因东晋地处一隅,情势同于蜀汉而殊于曹魏。贬曹之风对文化发展和文学创作起了导向作用。南宋时期,朝廷开始否定曹魏正统。有利于污蔑曹氏父子的故事和诗作大行其道,亦不足为怪,《七步诗》开始为一些《曹植集》收录,亦在此时。加之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逐步成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整理自宋战利《<七步诗>托名曹植考》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七步诗故事的产生与流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6)通过时代与故事产生、流布之间的关系,可以最典型地体现出怎样的唯物史观?(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2022-12-22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动画作品中的历史问题

艺术——写实,兼有写意。阅读以下美国动画《猫和老鼠》中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扬基都德鼠》一集中,老鼠“痛击”了猫,并于剧末写下“Send more cats”(送更多猫来)。这一情节致敬了发生在太平洋威克岛的战役中,守岛美军在弹尽粮绝时向长官提出“Send morejaps”(送更多日军来)一事。

(1)根据材料一,推测威克岛战役发生于
A.甲午战争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日俄战争期间   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材料二   《小孤儿》一集中,老鼠争抢猫的食物。手持冷兵器的猫难敌使用火器的老鼠。剧末,伤痕累累的猫不得不与老鼠在感恩节晚餐桌前一同祷告。该集剧情集中展现了对美国建国历程的反思。

(2)结合下面剧照,推测其中“猫”喻指的当是北美历史上的哪一群体?结合史实,简述理由。

材料三   《猫的协奏曲》一集中,猫弹奏了音乐家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剧中动画形象所弹奏的音符与原曲琴键完全对应,且指法准确。此集与《小孤儿》和《扬基都德鼠》于19431948年间三次获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推测这一时期美国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评奖标准有哪些?并写出一则验证你推测的方法。

材料四   曾经人们认为只存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形式。1911年,有人提出电影是“第七艺术”;20世纪中叶起,电视被视为“第八艺术”。进入21世纪后,电子游戏开始逐渐被认为“第九艺术”。甚至有专家指出“人人都是艺术家”。

(4)结合所学,说说你认为20世纪以来艺术形式渐增的原因有哪些?
2022-04-30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灿烂的古代文明
(1)在世界古代史上,亚欧大陆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其发展异彩纷呈,各具魅力,相互交流。请将下列文化成就与图中空间加以对应。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伊戈尔远征记》
D.《罗马民法大全》   E.莫高窟   F.《三国史记》   G.《罗摩衍那》
H.《万叶集》   I.“悬诗”   J.米隆《掷铁饼者》

(2)人类古代文化对后来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18世纪英国诗人雪莱曾写道:“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都起源于希腊.如果没有希腊,我们现在还可能蒙昧、无知、与野人无异.”雪莱认为希腊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是
A.希腊人创造出的法学体系沿用至今
B.近代西方文明复原了古希腊文化
C.希腊文明完全涵盖了近代西方文明
D.希腊文明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②请以古代罗马文明为例,说明其对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
6 . “贫穷田舍汉”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农民问题历来是国家关注、治理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时农民需要承担何种赋役?

材料二

A.“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

B.“百姓及客等,约丁产,定等第,均率作,年支两税。其应税斛斗,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地额均税……其旧租庸及诸色名目,一切并停。”

C.“臣请敕部行文直隶各省地方官,确查各县地亩若干,统计地丁、人丁之银数若干,按亩均派,在有地者所加无多不为苦,无地者得免赔累,实幸。”


(2)秦汉之后,历代政府也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请写出材料二中相应赋役制度的名称并按时间先后排序

材料三 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禈绔,足下复无鞋。……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王梵志《贫穷田舍汉》


(3)①依据材料三推测作者生活的朝代并说明理由。②此材料可作为研究作者所处时代“农民的生活状况”的(A直接史料/ B间接史料)。
(4)诗中的“里正”的主要职责是 (双选)
A.赈济族人 B.维持治安 C.催纳赋税 D.掌管狱讼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农民生活状况的认识。
2021-12-26更新 | 23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2高三下·上海·专题练习
名校
7 . 时代教育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引人深思。

材料一 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惟科举设进士、明经诸科,”进士以声的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力功,罕穷旨趣。”“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天下士子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遂成教育重心。

——改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1860年代,奕䜣等奏称:与外国交涉,必先谙其言语文字,设工同文馆,招考斗又、天文、算学,采西学、制于器力自强之道。

1898年,康有为奏称:西人之于民,皆思教之而得其用,教之以算数国史、天又地理、化光电重、内政外交之学,惟恐其民之不智。吾之教民,束缚于八股帖括之中,惟恐其民之不愚。

清末新政时期,学者倡议:“教育一事,当全国划一,故以颁教育制度力第一要务。”督学大臣张百熙等奏称:节取欧美日本诸邦之成法,拟学堂章程,颁行各省,裁减科举,归重学堂。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汇编》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教育的宗旨是:军国民教育(偏于强身健体)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和根本。

——摘编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一,概述隋唐科举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近代以来教育理念的变化。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2021-08-13更新 | 119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张堰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等级考历史试题
8 .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至清末废除,历1300多年。阅读下列材料内容,请将材料前字母填入时间轴对应的空格内。

A.姑苏自祥符间定制,秋举以四人为额,庆历中,就举者止二百人

——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一

B.自丙午科为始,年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

C.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D.以上一切考试,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策论均应切实敷陈。

——《清德宗实录》卷485

E.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七史选举志》

9 . 士人·精英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无论是传统士人还是现代知识精英,都要在时代洪流中作出抉择。

材料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摘自(北宋)汪洙《神童诗》

材料二   ……科举停废,则意味着希望的破灭。四民之首的士人不再以科举为指挥棒,而是各择出路:通过留学成为上层知识分子精英,旧学即废,全国上下转而崇尚新学,留学成为读书人进阶的最好途径。然而有条件留学的知识分子毕竟还是少数,而这些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归国后往往成为上层精英,如胡适。投身实业,清朝末年,在“西潮”冲击下,“商”念来愈被提升到重要位置,与西方商战,追逐高利风行一时,很多具有传统功名的人转而投身实业,如清末状元张謇、孙家鼐。融入地方政权,成为清末自治运动的重要力量,山西士子刘大鹏。还有一部分人加入会堂,或投身于军事活动,因此传统士人的社会流向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出路更趋多样化。

——摘自何吉美《科举制的存废与清末传统士人的社会流动》

材料三   ……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面对接踵而来的社会危机和历史巨变,积极思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走上历史的中心舞台……发动了一场又一场政治社会的革命……。

——摘自康冀楠《清末开封:河南省革命摇篮》


(1)材料一中的“长策”指什么?如何理解“……赚得尽白头”?
(2)“科举停度,则意味着希望的破灭”,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不同时代“他们”的抉择
10 . “灵均之为声也,以骚;子云之为声也,以赋;少陵之为声也,以诗”。材料中的“少陵”是
A.屈原B.杜甫C.关汉卿D.吴道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