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汉代,颍川太守黄霸因仁厚爱民、广施教化而屡获提拔;南阳太守杜诗广开田池、富裕民众,被尊称为“杜母”;桂阳太守许荆以上书自罚来平息兄弟争产,成为司法决狱的模范。上述事迹得到后世帝王反复引用和赞赏。这体现了(     
A.儒家礼教决定帝王治国方针B.德才兼备成为选官基本原则
C.吏治政风关乎国家盛衰兴亡D.汉朝地方治理模式延续久远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认为,要改革政治,就要统一思想,最好从教材着手,使未来的改革人才,从学校时起,就受到改革思想的熏陶。熙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主持编订《三经新义》, “三经”是指《诗》《书》《周礼》, “托古改制”就似乎名正言顺。王安石重新注释儒家经书,提出新的见解, “立政造事”,实际上是王安石自己政治思想的表述。熙宁八年(1075年),《三经新义》正式颁布,作为学生必读教材。 “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保守派认为,王安石“政事害人才,学术害人心”。后来,新法尽废,作为统一教材的《三经新义》就逐渐销声匿迹,版毁书亡。

——摘编自熊承涤《王安石的变法与教材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教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王安石的教材改革。
2024-03-24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所示是关于唐代果蔬种植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唐代(       
信息出处
江城雾敛轻霜早,园橘千株欲变金。李绅《新楼诗二十首·橘园》
其(龚播,峡中商人)初甚穷,以贩鬻蔬果自业。《太平广记》
刘氏植果种蔬······每月两三度入青城县货药、市米、曲、盐酪。《茅亭客话》
A.农本商末观念受到了冲击B.农民依靠果蔬产业致富
C.农产品以集约化种植为主D.农业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2024-03-24更新 | 285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王安石曾在《临津》一诗里写道,“临津艳艳花千树,夹径斜斜柳数行。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自绿衣(唐朝时,新科进士例赐绿袍)郎”,而这首诗的末句在流传中很快变成了“红裙争看绿衣郎”。这一现象折射出宋代(       
A.积贫积弱的消极心理B.科举竞争的空前激烈
C.崇文尚学的社会风尚D.格物穷理的理学思维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寻找借口,挑起兵端,分兵数路南下侵宋,进兵声势十分凶猛。当时,宋将王权屯兵庐州(今安徽合肥),但他却不战而退出庐州、和州(今安徽和县)一线,溃而渡江。金兵由此打开缺口,大举进击。对此,南宋满朝大臣,惊恐万状。是年冬十月,知均州(今湖北丹江口)武钜收复卢氏县;十二月,均州乡兵总辖杜隐等收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陆游闻捷喜极而作《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敌人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教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摘编自邱鸣皋《陆游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一诗的创作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陆游创作《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一诗的用意。
2024-03-1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杨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父亲是两朝首辅杨廷和,13岁随父入京途中写出《黄叶诗》,受首辅李东阳赏识收为门徒。杨慎24岁状元及第,为官耿介,武宗贪玩不理朝政,他上疏抗谏无果后辞官回家;世宗(武宗堂弟)继位后他官复翰林修撰,后因维护儒家伦理被贬谪云南。他在36年戍边中,率家奴和士兵平定滇南安铨、凤朝文叛乱;到滇各地讲学授徒,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千年,编写了诗文总集《全蜀艺文志》等;他的文献学思想自成体系,将《诗经》研究推上了考据的轨道:同时他在医药、民俗、动植物、地理等留有著述。

——摘编自《四川历史名人系列一杨慎:一生跌宕成就一代鸿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杨慎仕途沉浮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杨慎的历史贡献。
7 . 白居易曾作《眼病诗》:“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龙树论》是从印度传入的治疗眼科疾患的医籍。当时随着佛教东传和西行求法的进行,出现了大量由印度译入的佛教医方明经书,如《龙树菩萨药方》和《婆罗门药方》等。这反映了(     
A.中外交流促进科技发展B.民族交融促进文化繁荣
C.印度医学受到社会追捧D.唐代推行三教合一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诗·商颂·长发》记载,商人的第11代祖相土发明了马车;而《周书·酒诰》记载,商人祖先王亥牵牛驾车到远方进行交易;《六韬》也记载:“殷君善治宫室,大者百里,中有九市”“宫中九市,车行酒,马行炙”。这表明,商朝(     
A.商业活动已开始兴起B.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
C.注重商业与贩运贸易D.工商食官格局逐步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家,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她们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这反映了(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秩序B.妇女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C.理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D.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2023-01-11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南校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四)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重刑轻德,认为君主应"缘法而治",提出了"法、信、权"有机结合的法治理论和治理模式。商鞅极力推崇重刑,“轻罪重刑、刑重必得、不赦不宥”,禁奸于未萌。其重刑主义带有明显"以利去刑"维护君主集权统治的功利性。其司法实践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等级特权。商鞅宣扬民愚则易治,于是燔《诗》《书》而明法令,他认为《诗》《书》等都是一些“巧言虚道”,能使人怠于农战,这种做法创造了有效的法治文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法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法治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