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1 . 诚信,是儒家的一个重要伦理道德范畴。理学家甚至将其上升到“天理”的高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

材料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篇》

材料三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

子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材料四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章句下》

注:①硁硁(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shā。)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分别提取四则材料中儒家关于诚信的观点(不得引用原文),并据此分析儒家诚信观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货币在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法钱不立,吏急而壹之虖,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纵而弗呵虖,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苟非其术,何乡而可哉!……于是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

——引自(东汉)班固《食货志(下)》

材料二   盖自国初以来有银禁,恐其或阂钱钞也,而钱之用不出于闽、广,宣德、正统以后,钱始用于西北,自天顺、成化以来,钞之用益微矣。……窃以为今日制用之法,莫若以银与钱钞相权而行,每银一分易钱十文,新制之钞每贯易钱十文,四角完全未中折者每贯易钱五文,中折者三文,昏烂而有一贯字者一文,通诏天下以为定制而严立擅自加减之罪,虽物生有丰歉、货直有贵贱,而银与钱钞交易之数一定而永不易,行之百世,通之万方。

——摘自丘浚(1421-1495)《大学衍义补·治国平天下之要·制国用·铜楮之币》

材料三   长时间以来美元霸权地位的维持离不开其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因此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将会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此提供了契机。中国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融资支持,据《中国“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发展报告2021》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已有11家中资银行在2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近80家一级分支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更是树立了国际多边合作的新典范。

——引自陈果、姚皓天《人民币国际化:背景、机遇与投资机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推行的货币政策及其背景,并结合所学,写出“三官钱”所指钱币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丘浚针对当时货币制度所提出的建议及其依据。结合唐朝至明朝赋税制度的相关史实,概述这一时期白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析“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因素,并用一句话指出亚投行设立的现实意义。
3 . 1903年,知识分子汉驹在《新政府之建设》中提出“荣矣哉建设新政府,耻矣哉不建新政府”“急矣哉建设新政府,危矣哉不建新政府”;同时,留日人士江天铎在其《政体进化论》中大胆预测“二十世纪中,必现出一完全无缺之民族的共和国耳”。可见,他们主张(     
A.大力引进日本代议制度B.变革政体以促进国家进步
C.以革命的方式结束旧制度D.将民族主义作为政治目标
4 . 对于商鞅变法,《史记·商君列传》和《资治通鉴·卷二》都做了很清晰的记叙,两位史学家对商鞅变法有各自的取舍标准,文末都发表了自己的评论。

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为相十年,秦人多怨。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者对商鞅及变法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分析可能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说,就与人交往来说,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否?”’《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河南程氏遗书》卷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诫,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摘编自黎红雷《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在西方诚信观念的发展演变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的,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思想成分。古希腊的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及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文化因子。

——摘编自李嘉莉等《西方诚信观念:历史嬗变中的综合》

材料三   儒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丰富的处世哲学,至今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儒家历来注重诚信,认为诚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利益追求最大化导致人们价值观发生变化,一些人集体主义思想淡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断滋生,诚信缺失成为不可忽视的负面道德现象。

——王艳波《儒家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诚信观念的“文化因子”,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诚信观的特点。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亮吉(1746-1809)乾嘉时期知名学者,著有《治平篇》和《生计篇》阐述其人口思想。他认为“治平至百余年,户口则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然而耕地“增三倍五倍而至矣”。因此必然出现“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的局面。“户口既十倍于前,则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遇有水旱疾疫,其不能束手待毙也明矣”。洪亮吉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以君、相调剂之法也”。

——摘编自姜雪娥《浅谈洪亮吉的人口思想》

材料二   18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人口增长呈突飞猛进之势。1801年英国人口915万,到1841年达到1885万,这种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被称为英国“人口革命”。工业革命进行和深入,新的生产企业和城市迅速勃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工厂制条件下,资本家为谋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使大批童工和女工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人阶层为了生计,一般把提早婚龄、育龄时间,提高生育率作为改善家庭生计的一种手段,从而不断地为资本家提供劳动后备军。农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饮食习惯,出口贸易发展,使大量进口粮食和肉类成为可能,进一步减少了饥荒之虞。此时期医学和卫生事业发展,也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生产和经济发展紧紧的相互纠缠在一起,形成二者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洪亮吉关于人口问题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上半叶英国出现“人口革命”的原因及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于人口问题的认识。
7 . 明代士人顾宪成认为:“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也说道:“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这反映出当时
A.心学成为社会思想主流B.八股取士阻碍社会进步
C.士大夫的济世安民情怀D.传统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简表

时期特色
先秦时期.“东郭民有祖朝者,上书于晋献公曰:'愿请闻国家之计。’献公使人告之日:"肉食者已虑之矣,藿(豆类作物的叶子)食者尚何预焉?”
汉初《淮南子》认为“口好味,接而说(悦)之,不知利害",是属于“嗜欲”,“重于滋味'是一种“邪气”
魏晋毕茂世(卓)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到了唐代,稻米又取代了粟在粮食作物中的首席地位,麦类在唐后期又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从而形成了稻、麦、粟这样的主食结构。

——摘编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2-02-25更新 | 373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百师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春节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对历史进行合理阐释是重要的历史学习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1898年,康有为编撰《法国革命记》呈递光绪。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描绘是:“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家,千万之中人,暴骨如莽,奔走流离,散逃异国,城市为墟,而变革频仍......普大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皆自法肇之也。”......1906年革命派在江苏创刊《复报》,田桐撰文说:“(法国革命)虽惨祸之来,骇人耳目,要皆彼迫胁我而为之者,我同胞又安敢辞哉?语曰:流血者,自由之母也;立宪者,革命之产儿也。”

——摘自宋严萍《19、20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1)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一所蕴含的法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康有为与田桐审视法国大革命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我们可以用什么史观来建构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进一步谈谈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2021·福建漳州·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846年,姚莹认为“英吉利、佛兰西、米利坚皆在西洋之极,去中国五万里。中国地利人事,彼日夕探习者,已数十年,无不知之,而吾中国曾无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不待兵革之交而胜负之数已较然矣。”这一观点
A.揭示闭关锁国产生的消极后果B.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C.论证新思潮出现的历史必然性D.宣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