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23-24高三上·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唐太宗“纵囚”历史上的“纵囚”(旧时官府暂时释放在狱罪囚还家并限期自动归狱,以为德政)曾引发后人的思考。

材料一   六年,亲录.(讯察)囚徒,闵.(怜悯)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赦免)之。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六

材料二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我有天下已来,绝不放.赦.(随意赦免)。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多次,唐太宗只实行过一次纵囚)。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

材料三   太宗之世,天下大定,道有使.(监察御史),州有刺史,县有令尉,法令密而庐井(乡里)定,民什伍以相保,宗族亲戚比闾而处……囚之纵者虽欲逋.逸.(逃亡),抑谁为之渊薮(隐藏)者?


(1)“纵囚”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
(2)唐太宗如何看待“赦免”?其理由是什么?
(3)解释王夫之认为囚犯必返的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唐太宗“纵囚”之举?
2023-09-2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
综合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仅是福祉?ChatGPT 的问世再次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材料一   人类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的发展

材料二   两次工业革命后的世界


材料三   英(左柱)、中、美(右柱)工业生产占全世界比重的变化


——(瑞士)贝洛赫《1750—1980年国际工业化水平》

材料四   中国人感觉到遭逢旷古未有的变局,实自鸦片战争以来。其中又当分为两期:自五口通商以来,为我国饱受外国压迫的时代。从革命运动发生以来,则为我国受外力压迫而起反应的时代。……不论是中国人、外国人,大多数都说中国人进步迟缓,这是蔑视了历史上社会进化的规律,其实以中国之大,文化根柢的深厚,内地偏僻之处和现代的新文化接触的少,仅仅一百年,而能有如此的成绩,也不算坏了。

——吕思勉《中国民族精神发展之我见》(1940)


(1)将材料一的内容补充完整。
(2)观察上述历史地图,简述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的概况。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左柱)、中、美(右柱)工业生产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科技革命的影响?
2023-09-24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
3 . 探寻历史的遗存。历史遗存是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也是重要的历史载体。以下是某校史学社团举办的“探寻历史遗存”的体验活动。

(1)请将上述图片中的场景与其在世界地图中的位置相匹配。(填写字母)

(2)社团成员按时序先后排列上述图片反映的史事,排在第一位的是①,第三位是②,第五位是③,(填写字母)
(3)以下是社团成员对上述史事的解释,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
①图A建筑的修建者是苏美尔人。②图B是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重要文件。
③图C中的史事直接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④图 D 中体现了美苏冷战的激烈对抗。
⑤图E指向的宗教对种姓制度形成一定的冲击
(4)上述哪幅图片反映的史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最大?请说明理由。
2023-09-2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钱里乾坤。

材料1   1970105日,西安南郊何家村某建筑工地上出土的东罗马帝国金币(见图,金币上的人物是公元7世纪初的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和他的长子君士坦丁——引者注)。

材料2   公元1260年蒙古忽必烈发行的“中统元宝交钞”(见图),现存的最早纸币。

材料3   银锭(见图)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货币。

——(摘编自百度百科“银锭”条目)。

材料4   金圆券(见图),解放战争后期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撑其崩溃局面而发行的一种货币。1948819日开始发行,至19497月停止流通。

材料5   与大多数货币不同,欧元纸币(见图)基本不使用政治人物头像。

(1)(判断式选择)材料1中的金币出土,证明了公元7世纪时中国与东罗马帝国存在着直接的贸易往来。此观点
A.正确B.错误
(2)(单项选择)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存续超过千年的帝国,其灭亡时中国处于。
A.秦汉时代B.隋唐时期C.明清时期
(3)(单项选择)拜占庭帝国对世界法制史的最重大贡献是。
A.《汉谟拉比法典》B.《十二铜表法》C.《罗马民法大全》
(4)(单项选择)材料2中的“中统”当是。
A.年号B.庙号C.谥号
(5)试以材料2中的“中统元宝交钞”为例,简要说说中原文化对民族政权的影响。
(6)(双项选择)材料3中说白银在“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货币”,那明代的法定货币当是。
A.黄金B.铜钱C.铁钱D.纸币
(7)(单项选择)明朝中后期白银能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主要得益于。
A.自然经济的发展B.海外贸易的提速C.海禁措施的推行
(8)(判断式选择)材料4中金圆券的出现,说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晚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此观点。
A.正确B.错误
(9)(单项选择)材料5提及的欧元纸币不选用政治人物,主要原因极可能是。
A.缺乏普遍认同的人物B.建筑影响力大于政治C.淡化货币的主权属性
(10)世界各文明区域基本都经历了货币由金属货币向纸币发展的过程。请提炼两项纸币取代金属货币的成为法定货币基本条件。
2023-04-16更新 | 111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中国”的形成

中国疆域的沿革不仅呈现出空间范围的变化,更是一个国家形成的历史见证。

(1)据所学知识,按照朝代先后顺序为上述疆域图进行排序。(填写数字)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2)将下列地图所代表的朝代与其民族融合的史实相匹配。(填字母)
地图1代表朝代(          )          A平定六国、南抚夷越、北击匈奴
地图2代表朝代(          )          B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回
地图3代表朝代(          )            C设西域都护府
地图4代表朝代(          )             D以法律形式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3)请将地图所代表的朝代与下列国家治理措施与相匹配。(填字母)
A创巡视监察制度                            B“书同文字”                    C设五经博士                  D奏折制度
E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F设宣政院            G建立驿站、急递铺             H“改土归流”
朝代国家治理措施朝代国家治理措施
地图1代表朝代地图3代表朝代
地图2代表朝代地图4代表朝代
(4)依据上述所有材料,你认为“中国”的形成具有哪些特点?
2023-01-16更新 | 0次组卷 | 5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1-22高一上·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
6 . 中国古代制度沿革

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断演变.势力此消彼长,最终在动态平街下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1)判断下列中央官制与地方行政制度分别由哪一王朝首刨(填写朝代名称)
制度               朝代
三省六部制       西周
分封制            秦朝
郡国井行制       北宋
二府三司剖       唐朝
三公九卿制       隋职
藩镇制            西汉
(2)上述制度各自特色, 分封制与___配套,确保周王既是血缘上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君主;三省六部制下由___负责对中书省草拟的诏书进行审核。由___ 主管官员选拔、升迁、奖惩;二府三司制下由__主管军政;行省制最初是由___委派官员到地方处理事务,后逐渐成型的常设机构。(按顺序补充适当内容)
(3)纵观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行政制度的演交,概括各自的发展趋势。
2022-12-13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1-22高一上·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
7 .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自诞生起,在挑战与应对中不断发展,最终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儒家思想最初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一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士阶层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根据已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儒家道家法家
倾向入世出世
政治理想恢复周礼小国寡民富国强兵
道德追求归真废私立公
治世方案克己复礼
对民众的态度自然的一部分刑罚加以控刷
(2)儒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少困境,请简述其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
秦:________
汉初:________
魏晋南北朝至初唐:________
(3)面对挑战,不同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应对主张。战国时期,思想上呈现出_______”的现象,孟子提出统治者要施行_______,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被统治者采纳,最终形成了“_______       的局面。隋唐时期面对冲击,众多而家学者提出复兴儒学,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_______来反对佛教的观点。(按顺序补充适当内容)
2022-12-1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1-22高一上·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
8 . 民族交融的进程

自古以来,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一直积极交流,互相学习,在民族交触的过程中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汉族建立的___政权曾先后实现过对北方的统一;五胡乱华后,___ (填写民族)建立的前秦政权也曾短暂完成北方统一;北朝后期北魏政权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最后又由___政权完成了北方统一;隋王朝建立后南下消灭南朝最后一个政权__ , 重建了大一统。(按顺序补充适当内容)
(2)观察下图,与图中反应现象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

(3)除上述图片所涉内容,请再列举这一改革的任意两条具体措施。
(4)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明实行灵活开明的民族政策。以下哪项有关多民族交流的历史事件不属于这一时期? (填写字母)
A.分封东北靺鞨族首领为渤海郡王。
B.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C.榷场贸易
D.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
(5)作为继魏晋南北朝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辽夏金元少数民旅政权既体现了对汉族制度和文化的效仿,又选择保留其自身的民族特性。体现了自身在民族交融中的主体性。以下措施,哪些体现了少数民族对汉族制度文化的学习,哪些则体现了少数民族对自身民族特性的保留?哪些又兼具以上两点? (填写字母)
a)南北面官制
b)蕃汉分治
c)猛安谋克制度
d)行省制度
学习:________保留:________兼具:________
2022-12-1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1-22高一下·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
名校
9 . 中国古代物质生产方式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以下是小辛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先民的物质生产方式,请按照其最早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填写字母)
A.种植水稻              B.渔猎采集              C.铸造铁器              D.火药配方
E.制造纸张              F.冶炼青铜              G.引种甘薯              H.活字印刷
(2)列举青铜器和铁器在古代中国社会各一项主要用途。
(3)不同的生产方式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
选择CF,可以研究古代中国_________________;选择____________,可以研究古代中国粮食作物的多样性;选择____________,可以研究古代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技术支撑。
2022-06-15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反馈历史试题
21-22高一下·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
10 . 盛世之下

清朝前中期随着的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古代的盛世局面,但是盛世之下潜藏的各种问题却威胁着王朝的统治。

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编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二:环顾四周,近郊诸邦,皆为属国,通译四方,举踵来王……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臣仆,稽之往牒,实为未有之盛事。

——《清高宗(乾隆皇帝)实录》

材料三:康熙帝在其统治的后期,已经明显地感到庞大的人口对社会形成的压力。人口增长过快,直接造成全国范围内的入口大规模流迁。……人口的长时间、大规模流动,严重冲击着社会旧有的制度和统治,人口压力与阶级矛盾相交织,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定。

——摘编自张言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鼎盛时期,历史上分别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很多“治世”的时期,请再写出两个教材中提到过的治世局面:________、________。
(2)清朝前中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请选择与此现象相关的事项________。(多选)
A.废除宰相B.军机处C.资本主义萌芽D.奏折制度
E.厂卫制度F.行省制G.理藩院H.文字狱
(3)材料三表明清朝当时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人口现象,除了人口压力之外,你认为清朝中期统治危机还有哪些体现?
2022-06-02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反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