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诗是诗人记录当时心情的载体,从他们的诗中我们可以体会诗人们萦念的情怀。如表是部分唐诗的摘录,从表中诗句可推断出(     
李白《南奔书怀》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杜甫《哀王孙》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戴叔伦《抚州对事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觐侍呈上姊夫》骨肉无半在,乡园犹未旋。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B.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C.唐诗真实再现社会全景D.唐诗风格各异类型众多
2 . 儒家经典的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性,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某历史学家在进行“十三经”逻辑结构研究时做了如下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形成过程逻辑主题
孔子晚年整理古代典籍形成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周易》。圣王之道
秦始皇时“焚书”,《乐经》从此失传。
汉孝武帝时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东汉时又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帝王之道
唐时《春秋》扩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礼经》扩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再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纲纪道德
宋时加《孟子》,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南宋时朱熹编著《大学》《中庸》“章句”和《论语》《孟子》集注”,和原有的五经合起来形成“四书五经”。心性义理

(1)根据材料,指出儒家经典演变的特征。
(2)从材料中选择一个逻辑主题,进行历史解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春秋时,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战国时,商君言:“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     《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上述思想(     
A.体现了变革时期的治国探索B.反映了社会教化的重要影响
C.适应了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D.确立了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
2023-01-15更新 | 614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4 . 宋元时期的《夏雨叹》写道:“六月溧阳三日雨,山田喜足低田苫。学中亦有北铃圩,低处水深三尺许。秧苗浸倒根已浮,再种何由能入土。老夫寓居西郭外,厌听村村蹋车鼓。”该诗反映了(     
A.麦稻复种制普遍推行B.江南成为重要粮食产地
C.农业经济的封闭脆弱D.农民有效利用农具抗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图为明崇祯年间英雄谱本《三国演义》中的插图《曹操刺杀董卓》。该插图较此前版本有明显变化,它以诗画装饰作为构图的主要因素,用庐舍庭院取代了武器兵刃,用禽鸟鹤鹿取代了战马嘶鸣。这可以用来说明(     
A.思想专制束缚文学创作B.小说受众主体发生了变化
C.崇文抑武国策影响深远D.社会审美意趣出现新风尚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以儒家为国家意识形态,核心是大一统。从哲学上说,是天人感应;从政治上说,是中央集权;从制度上说,是文官治国;从伦理上说,是三纲五常。中国的“奉天承运”和西方的“君权神授”不同。罗马的“皇帝神格化”是为了论证其统治的神圣性,但“神意”与“民意”无关。中国的天意要通过民心来体现。“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因为强调“权力”的最终来源是“责任”。有多大权就要尽多大责,不尽责就会失去权力的合法性。这一套意识形态也不断塑造着共同的身份认同和集体意识。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拥有对“天下”的强烈责任感,对“大一统”秩序的强烈认同,士农工商莫不如此。汉朝有完整的基层政权并深入基层的文教事业。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用儒家文化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即便中央政权崩塌,基层的人民还能看懂同样的文字,遵循同样的法度,理解同样的文化。唯有这样的人民基础,大一统王朝才能多次浴火重生。

材料二   罗马帝国注重建立稳固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罗马民族认同”。例如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后,号召以罗马的传统美德,即对家庭、国家和本土神灵的忠诚与责任来凝聚人心。维吉尔创作史诗《埃涅阿斯纪》,构建“罗马民族”认同;李维写《罗马自建城以来史》,批判分裂的派系主义;贺拉斯作《讽喻诗》,号召社会回归对家国的责任感。然而,罗马治国思路是只管上层,不管基层。只有行省的贵族和官僚才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本不会说,更谈不上融合相通。高卢和西班牙并入罗马300年后,农民还在说自己的凯尔特语。罗马苦心建构的“民族认同”,由于拉丁语仅停留在贵族圈里而从未抵达基层人民心里,因此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潘岳《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与古代罗马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与古代罗马国家治理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孔子创办私学成就斐然,传说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还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这表明孔子(       
A.在文化传承作方面出重要贡献B.提倡“有教无类”
C.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教育的局面D.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2022-10-2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中学直升班年级部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世家,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她们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明清女性文学发展突出反映了(     
A.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B.商品经济和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发展D.社会转型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9 . 李白(赠汪伦》:“李自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舞、乐、诗三位一体)声。“王安石《后元丰行》:“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这表明唐宋时期(     
A.民间文艺的文化水平提高B.商品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C.旅游经济成为重要部门D.舞乐诗是文人的基本技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使苏美尔人深深地感到,仿佛自己正无依无靠地面对着许多无法控制的力量。有一首苏美尔诗写道:“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材料二   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受外界的干涉……因此埃及文明是稳定而保守的。此外,它还是一个自信而乐观的文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与每年会爆发毁灭性的、不可预测的洪水的底格里斯河不同,尼罗河是一条温顺的、可预测的大河。……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易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埃及与两河流域自然环境的不同,并说明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造成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