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初二,康熙帝在乾清宫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共1020人。筵席上,老人和康熙平起平坐,皇子皇孙侍立一旁,给老人倒酒。康熙还即兴赋诗,名曰《千叟宴诗》。以上事例说明(     
A.满族统治者笼络汉人B.统治者重视传统孝文化
C.君臣之义受到了挑战D.进步思潮影响统治秩序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饮茶文化的兴起始于南方,直到唐朝中晚期北方人民也开始大量地饮茶,茶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专有物,茶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国著名的茶马古道始于唐朝时期的“茶马互市”,贸易的需要使得茶叶被大规模种植,为促进当时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唐宋时期出现了我国著名的青瓷和白瓷,同时烧出了成熟的黑、黄、唐三彩以及彩釉等瓷器,这些瓷器的出现为泡茶工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使得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变得更加细腻和精致。唐宋时期出现的禁酒令也为饮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人们以茶代酒,进而促进了饮茶风尚的传播。唐诗宋词中的文化元素,及时行乐、豁达不羁、为国效力等思想也为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奠定了古朴清新、积极入世的核心内容,这可能与当时较为开放的社会以及宗教有关。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大都讲究“天人合一”……

——摘编自余飞《唐宋茶文化的兴盛原因及其与人之心性修养的研究》

材料二: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兴盛期。政治上,茶叶外交、贡茶、赐茶成为常态,既维系了与少数民族、外邦的联系,也使得茶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符号对外输出;经济上,鼓励茶叶种植和贸易,茶马古道、茶税、茶法等逐渐成熟;文化上,茶诗、茶词、茶艺、茶礼、茶俗、茶寮、茶馆等茶文化子系统要素得以全面蓬勃发展,并与儒释道文化互动互构,成为“无异米盐”、百姓须臾不离之物,最终完成了“天下一统”的茶文化共同体建构与认同。

——摘编自周瑞春《从夷夏到天下:茶文化共同体之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茶文化兴盛的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茶文化承载了怎样的社会功能?
2024-05-1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多地以设郡。要人民不能反抗,第一步办法,自然是解除其武装。于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了,《管子·法禁》中早有焚书的主张,秦始皇及李斯把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的“诗、书、百家语”都烧掉,只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人民也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着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穷极奢侈;还要到处去巡游。统一虽然是势所必至,然而人的见解,总是落后的,在当时的人,怕认为不合理之举,甚至认为是反常之态。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政治五千年》

材料二   元朝实现较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并明确边疆地区与邻邦较清楚地分开。元在京师周围地区设“腹里”直隶于中书省外,以元军分别占领和控制的若干军事镇戍区为基础,分别设立江浙、云南、湖广等十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并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在行省之下,边疆地区设立土官制度。明朝在边疆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前期在消除割据、加强国家统一与边疆开发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解决有效统治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元明清三朝统治650余年,是中国历史版图正式形成、边疆地区经济文化较快发展、边疆社会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所采取的巩固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清为巩固统一所采取措施的特点并简析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共同影响。
2023-10-23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论语》记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释疑》解读:“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札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由此可知,孔子思想(     
A.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B.以继承传统为目标
C.有助于恢复西周制度D.兼具文化和政治功能
2023-12-03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史合一”“诗史合一”的传统,“以文证史”“以诗证史”,既是于中国学术传统的自然演变,也是西方近代史学传入的结果。

——摘编自张伯伟《现代学术史中的“教外别传”——陈寅恪“以文证史”法新探》


结合材料,综合运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任选一篇(首)文(诗),阐释其“文(诗)史合一”的传统。(要求:明确写出文章篇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
篇目:《师说》《六国论》《过秦论》《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汴河怀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诗句(     
诗句历史现象
A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土地利用率提高
B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赋税征收货币化
C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雇佣劳动普遍化
D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人身控制的减弱
A.AB.BC.CD.D
2022-10-27更新 | 3579次组卷 | 20卷引用: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三立,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与其父晚清名臣陈宝箴、其子历史学家陈寅恪被后世赞为“陈氏三杰”。1895年,在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后,陈三立曾电张之洞:“吁请诛合肥以谢天下。”维新变法期间,他在罗致人才、革新教育方面效力尤多。1903年让出住宅作课堂,开设英语及数、理、化新课目;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废除“八股文”和跪拜礼节。1905年与李有芬创办江西铁路公司,拟修南浔铁路。1906年义宁州大荒,富商诬称“匪徒抢劫”,杀死饥民57人,陈三立为民请命。1907年袁世凯委陈三立任参政议员,未肯就。1930年,倡议以尊重科学为前提重修《庐山志》。1933年,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陈三立忿然与之断交。卢沟桥事变爆发,他表示:“我决不逃难!”闻有人议论中国必败,他怒斥:“中国人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日军欲招揽陈三立,他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

——摘编自曾宪辉《论爱国诗人陈三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三立在中国近代化领域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三立被后世赞为“陈氏三杰”之一的原因。
8 .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世家,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她们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明清女性文学发展突出反映了(     
A.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B.商品经济和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发展D.社会转型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墨子·非乐》曾引用商汤时期的诗歌《黄径》曰:“呜呼!舞佯佯(洋洋),黄言孔章(声音洪亮),上帝弗常(保佑),九有(九州)以亡,上帝不顺,降之百殃,其家必坏丧。”该诗
A.介绍了儒家思想B.用韵十分考究C.洋溢着浪漫情怀D.蕴含政治劝诫
2022-03-27更新 | 212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文综测试(十)历史试题
10 . 著名学者戴建业说,……唐朝,它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混合型的意识形态,比如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在中华文明史上画上了浓重的一笔。唐朝的混合型意识形态指的是
A.文艺形式多元化B.对外交流的繁荣
C.社会政治的宽松D.三教合一的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