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顺治元年

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2)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反映当时何种显著的社会特征?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18-04-0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2018年春季学期3月份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九

材料二 将次天明,老抠起身,蓬着头同一赤脚蠢婢,赶二猪出门外。婢携糠秕,老妪取水,用木杓搅于木盆之中,口中呼:“罗,罗,罗,拗相公(王安石执拗,民间称为拗相公)来!”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鸡:“朔,湖,湖,翊王安石来!”群鸡俱至……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畜养鸡豕,都呼为拗相公王安石,把王安石当作畜生。

——冯梦龙《警世通言》

材料三 “呜呼,皋夔伊周,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

——梁启超《王荆公》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以来官方和民间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2)梁启超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分析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3 .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其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人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为什么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清代乾隆年间,学者洪亮吉曾言:“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至矣……故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由此分析洪亮吉人口论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意识到盛世之下隐藏着人口危机
B.发现了清代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
C.肯定了人口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D.认识到人口激增会带来社会动乱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2019-01-30更新 | 2227次组卷 | 32卷引用: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如果要详细了解这些言论,应当查阅
A.《焚书》
B.《明夷待访录》
C.《船山遗书》
D.《日知录》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苏州府志》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状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凤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 我国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雍正皇帝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材料二主要反映明清时期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 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3)材料三中雍正皇帝的观点对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2018-04-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梧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改知县为五品官,正其名曰县令。任是职者,必用千里以内习其风土之人。其初日试令,三年,称职,为真;又三年,称职,封父母;又三年,称职,玺书劳问;又三年,称职,进阶益禄,任之终身。……夫使天下之为县令者,不得迁又不得归,其身与县终,而子孙世世处焉。”

——顾炎武

材料二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备受美国制宪者们的推崇,其精髓被融入美国成文宪法之中,在后来美国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称之为“现代国家的最完善的例子”。美国式民主模式适合中国吗?邓小平同志对此很早就果断地指出,“我们讲民主,不能照搬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这种办法我们不能采用”。

——摘编自黄金桥《美国宪政中的分权制衡机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顾炎武在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在美国政治实践中的充分体现。针对材料二中马克思、恩格斯和邓小平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

材料2: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3:“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请回答:(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哪些思想家?

(2)材料1材料2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3)材料3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近代学者根据材料3归纳出的用于自勉的警句是什么?

2017-10-2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桂梧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 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016-11-27更新 | 294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9月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