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有关明清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据材料指出清代边疆治理遇到的新问题及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明朝建立时面对的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大规模的国际性联系还未建立。15世纪郑和的远洋探险,没有给世界留下中国有潜在性的、挑战性的印象。16世纪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繁荣使明王朝在周期性规律的支配下逐渐失去行政有效性。17世纪时,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并未使精英群体认识西方文明崛起的国际竞争含义,自然灾害、战争、改朝换代吸引了主要注意力。18世纪,清王朝的建立完成了中华文明地理空间与行政版图的重合,这一成就强化了统治者的安全感,却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外部世界的忽略。经济的繁荣增强了这种心理倾向,与西方的局部接触也就此中断。19世纪中期,当中国与西方直接接触时,被动挨打的局面已是历史的必然了。

——赵轶峰《“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

材料三   “东西大分流”是指,东方与西方在很长时间里没有什么差别,但后来西方逐渐崛起(被称为“欧洲奇迹”),然后称霸世界,而东方却一蹶不振。在具体分析西方是如何从危机中走出来之前,要先明确现代西方成长的三条基本线索,建立起西方近五百年走向的基本框架:第一条线索是国家崛起,其本政治框架的重塑;第二条线索是社会崛起,新的二元结构形成;第三条线索是市场崛起,资本主义飞速成长。这二条线索不是齐头并进的,它们有时合作、有时撕扯,相互缠绕、相互塑造,每条线索都存在几种不同的细分模式。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推测出,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其实有很多种。

——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等


(3)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影响。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奇迹”产生的原因。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西大分流”的观点。
2022-08-19更新 | 41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考试历史试题
2 .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反映出各地风俗和社会状况,这反映出中古时期阿拉伯(     
A.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B.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走向
C.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就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

——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一边倒”方针的形成》

材料二   中美之所以能够在1969—1972年实现缓和,改变朝鲜战争后一直存在的敌对状态,苏联因素是第一位的。正如毛泽东在1973年2月在会见基辛格时所言: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基辛格也在回忆录中说:“北京和华盛顿正是对苏联力量有一种共同的关切才走到一起的。”即便缓和过程充满了猜忌、犹疑、彷徨甚至是挫折,中美两国最终走到了一起,并在相互交往中扩大互信的基础和互利的领域,不断丰富着中美关系的内涵。毕竟,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间的差异和隔膜终究不能将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两个国家永久地分隔开来。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

材料三   以下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成就。

(一)中国全面参加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二)倡导召开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历史性首次会晤

(三)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

(四)倡导和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边倒”方针提出的“复杂的国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方针实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英国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集中描述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生活经历。其主旨是要在现代社会的混乱而无秩序的气氛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与这一创作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A.《自由引导人民》B.《玩偶之家》C.《命运交响曲》D.《百年孤独》
2021-12-01更新 | 30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北流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史学著作的目录能够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著作的主要内容,梳理著作的基本结构和线索。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第二章秦代事迹:始皇治法;始皇拓土;秦之失政;二世之立;

第三章秦汉兴亡:陈涉首事;刘项亡秦;诸侯相王;楚汉兴亡;

第四章汉初事迹:高祖初政;高祖翦除功臣;高祖和匈奴;汉初功臣外戚相诛;汉初休养生息之治;封建制度变迁

第五章汉中叶事迹:汉代社会情形;儒术之兴;武帝事四夷(一至七);论武帝用兵得失;武帝求神仙;武帝刻剥之政;巫蛊之祸;昭宣时政治情形;昭宣元成时兵事(一至四)

——吕思勉《秦汉史》目录节选

(注:“昭宣元成”分别指代汉武帝之后的四任君主,即: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


材料目录共五章,每章包含若干小节。请在阅读该目录后,选取其中一或多个章、节,结合所学知识,对秦汉历史的发展进行简要评述。(列出所选章节;评述历史要求史论结合、叙述完整、评价合理。)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1551年到1722年的江南市镇,苏州府有128个,松江府有113个,著名如吴江的盛泽、南汇的周浦、湖州府的菱湖、嘉兴府的濮院、乌程的乌镇和南浔……由宋元时代的村市、草市、墟、会等发展过来,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明江南地区“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凿日繁,贸迁易众,卒有世镇”,正德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嘉定“新泾镇为棉花管履所集”,嘉善千窑镇“民多业陶,甓埴繁兴,贸迁日夥”。在17 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600 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嘉兴府还出现了“质库”。(注:“质库”, 主要经营典当、贷款业务,兼及存款、钱票发行等其他事项。)

——据(美)罗兹·墨菲《亚洲史》、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樊树志《晚明大变局》等编写


(1)阅读材料一,试从耕作工具、方式、动力三方面描述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古代中国国内“市”的发展线索。概括明代中国经济的新特点 。
7 . 下面所列是1840年至1901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②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③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A.中华民族的奋起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晚清政府的改革
D.近代的民主革命
8 . 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靡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中国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
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印度
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阿拉伯
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伊朗
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
——据《辞海》等整理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9 . 建构历史时空知识体系,是应对高考历史考题的必需准备。历史时空的知识体系建构,不仅仅是同一时空下历史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关联知识、概括提炼时代特征、发现历史线索或发展规律。据此,以18、19世纪中外历史时空为例,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1)列举18、19世纪发生的重大历史史实(事件、现象等)。要求:外国15个,中国9个

(2)在前面所列历史史实中,选出有关联的3个历史史实,并说明其相互关系。

示例: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扩张,世界逐渐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注:照抄示例不得分)

(3)据所列史实分别概括指出18、19世纪时期中外历史的时代特征。。

(4)综合上述,概括指出18、19世纪历史发展线索或规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C.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2017-10-13更新 | 108次组卷 | 29卷引用:广西灵山县第二中学2017年秋季高二年级9月份考试历史试卷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