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们源于同一单词modemization,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婴标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材料二   民族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是空前的。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堪称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种政治和经济背景下,海外华侨抓住这个时机,踊跃向国内投资。仅在19121919年间,华侨投资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房地产业多达1042家,投资金额达7100万元。

——摘编自苏文菁主编《商发展史·总论卷(近代部分)

材料三   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则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故民国成立,己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划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以若斯之政府,而欲求得良善之政治,既不可能,亦不可望矣。

——宋教仁《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推动中国近代化所起到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1919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到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历史教科书一直重视国防教育,表4是统编历史教科书涉及到的中国近代史国防教育的部分史事。

时间国防相关史事说明
18401842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不再享有独立的主权,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1842虎门销烟、三元里乡民抗英显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中国的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建立新式海陆军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向近代化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1895台湾人民抗日武装斗争体现台湾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1895年以后瓜分中国狂潮,各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国防体系基本崩溃
1898戊戌变法期间,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统治者不能掌握国家权力,改革失败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倾向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1911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历史教科书中国国防教育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皆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隋文帝从巩固中央集权出发,推行以儒学为本、三教并用的政策,“超擢奇隽,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得以复苏。

——据《隋书.儒林传》

材料三   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问,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与隋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历史背景之异同。
(3)结合材料三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
2021-12-2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久,海军建设成为清廷的重要议题。其间清廷有过购船的尝试,但由于不尽如意,于是决定自造轮船,自建海军。从1868年到1874年,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相继制造了48艘轮船。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是转折性事件。事件发生后,清廷在朝廷督抚中立即开展了一场海防大讨论,最后决定立即筹办北洋、东洋和南洋三支海军。海防大讨论的决心虽然很大,但受制于海塞防之争、满州集团与淮系集团之争等因素,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时,只初步建成了5支各自为政、残缺不全的舰队,海军建设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清朝海军建设的失败。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伴随西进运动美国完成了在北美的扩张,海军成为限制美国扩张的重大问题。当时美国海军速度很慢、攻击能力极差,甚至没有一艘铁甲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建设现代海军,整个80年代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现代海军之父”的马汉。他认为制海权是国家繁荣和富强的首要因素。只有强大海军才能重创敌人,促进美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此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海军发展。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拨款建设4艘现代铁甲舰。1885年,海军决定举办海战学院。

1890年-1900年,美国共建造了15艘一流战列舰和5艘装甲巡洋舰。美国海军实力从世界第12位迅速提升到第3位。1898年的美西战争,美国就靠这支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海军打败了西班牙。

——摘编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中后期中国海防大讨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中国相比,19世纪末美国发展海军的优势所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近代中美海军的不同命运对海防建设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曾经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写的《西方问答》中有一段对话,涉及到当时世界白银的流动状况。中国人问:敝邦所用银钱,皆来自贵邦,不识何若是之多也?艾儒略答:西来诸商,与贵国(中国)交易,每岁金银不下百万,其所从来,有出于敝地之矿也,亦有海外亚墨利加(即美洲)所处而进者。盖其地之矿,广而且腴,计十分之土,金银且六七分也。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

——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大量外流的比照》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金融货币极为紊乱,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英镑、美元、日元相继贬值,金贱银贵,我国贸易条件急剧恶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的掠夺和日本货的倾销,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严重打击。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局势,国民政府于1935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摘编自《中国货币银元》《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世界白银的流向。
(2)依据材料一白银流入中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变化的影响(积极和消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16世纪,各国的天主教领袖开始整治教会中的弊病,重新提出一些精神价值观。他们建立了新的宗教秩序,如嘉布遣会,以此恢复对天主教徒的虔诚。但是这些早期的改革家趋于沉思和高贵,未能唤起民众或赢得罗马高层教会的支持。直到路德的挑战在德国变得非常严峻时,天主教的改革才成为一个有活力和有效力的运动。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了诸多措施应对宗教改革对罗马天主教带来的冲击:一是他召开了“特伦托会议”;二是1540年他批准建立了耶稣会。“特伦托会议”的主要成就是以坚定的反新教派的措辞重申了传统的天主教教义,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教会中的弊病和恢复教会纪律。这些措施包括: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天主教教徒禁止阅读的书籍的目录。同时,保罗三世将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逐出教会,怂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镇压信奉新教的路德宗自卫同盟。又要求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消灭胡格诺派教徒。耶稣会是保罗三世支持创建的。会士把自己看做是耶稣的战士,会士的风纪和战斗精神保障了“特伦托会议”改革措施的实施。许多成员担任了异端裁判所的法官;异端裁判所建于1542年,目的是铲除任何地方出现的异端学说。其他成员创建了学校,培养新一代牧师和世俗民众对神学的确信和信心,这使得新教徒感到十分畏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保罗三世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马天主教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材料明治政府大力倡导欧美式教育方针,要求华族、士族、平民及妇女等“一般人民”的子弟“必须从事于学也”,强制贯彻的“国民皆学”方针的政策。对于幕府时代的各种教育设施,明治政府加以重新编组和改造,以资利用。幕府创立的昌平黉、开成所、医学所等高级教育机构,几经改组、调整,在1877年4月合并为拥有法学、理学、文学、医学等4学部的东京大学;诸藩设置的280余所藩校被改设为中学;万余所寺子屋被改造成小学.在以上各类学校中,四民子女无差别地成为同校、同班的同学,接受教材划一的新式教育.武士长期垄断、身份等级差别鲜明的旧文化教育体制,成为历史的陈迹。

——摘编自宋有成《新编日本近代史》


(I)根据材料,概括明治维新在推行教育改革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是孔子总结出来,作为一个仁者,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缓和敌对阶级矛盾的原则,这里讲的宽、惠都是说对劳动者的态度要和缓一些。孟子认为,只顾“君之仓原实,府库充”,而不管人民的疾苦,将导致上下的阶级矛盾尖锐,劳动力逃亡。消除这种社会危机的办法,只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矣”。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董仲舒在理论上发展了《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他潜心研究,建构了一整套旨在维护中央集权君主政治的天人合一政治论。他将阴阳五行学说融贯于整个理论,将政治、历史和哲学融为一体,政治思想体系相对完备。董仲舒以儒为主,揉以阴阳五行、法、墨等学说的天人政治论,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可谓前承孔、孟,后启朱、王。

——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以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但秦汉以来,在君主专制制度下,“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完全颠倒了本来的君民关系。基于此,黄宗羲把那种谨守所谓君臣大义的人,称之为小儒之见,盛赞汤、武伐暴的正义性。

——摘编自苗润田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孟子政治主张的相同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并指出其对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位银1350万两”。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

10 .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到双方政治和世界局势的影响,同时也对双方及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黑船来航”事件深深地刺激了日本的民族情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他(高杉晋作)希望从邻国的身上找到答案。1862年他乘千岁丸号到达上海……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攘夷派急先锋。

—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日本刚刚开国,就希望从邻国身上得到“补偿”,迫不及待的加入西方大国扩张行列。吉田松荫曾露骨的讲到:“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中国)。”

—《大国崛起·日本》

(1)根据材料一,简述晚清局势对日本人士的双重影响。19世纪后半期,日本是如何从邻国身上得到“补偿”以“养国力”的?

材料二: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役1117次,11位上将,34位中将,99位少将阵亡,320万陆军战士战死沙场。5000空军魂归长空,海军全部打光。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再次向全体抗日将士致敬!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引自《历史上的今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材料三:在中古史上,日本长期向中国学习,如日本的大化改新,推动了日本的封建化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华文化圈中有机组成部分……从近代以来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以来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