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中期.景德镇制瓷业进入其制瓷历史的最高峰,景德镇瓷器代表了国内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清朝废除了官营手工业的匠籍制度,在景德镇建立起以雇役制为主体的御窑制。御窑厂的工人不再是强制征用,而是化钱从民间雇请。雇役制的实行促使御窑厂从脱离市场的生产方式转变为面向市场,并与民窑展开竞毛。另外,景德镇御窑厂还广泛采取“官窑搭烧民窑”,不仅节省了成本,容观上还带动了民窑的技术.提高。由于海外市场扩大和国内需求的增长,景德镇的民窑也兴旺起来。民窑与官窑的、竞争,推动新品种的不断出现。

——摘编自王馨《康雍乾三代—景德镇制瓷业的兴盛期》

材料二   1698年,法国传教士(股弘绪在法国政府的资助下到达中国。殷弘绪在景德镇居住了七年,搜集了大量关于景德镇制瓷技术的信息。1712年,在发往欧洲的名为《中国陶瓷见闻录》(信明,殷弘绪详述了景德镇瓷器的原料和制作过程,为欧洲制瓷研究指明了精确的方向。1721年,殷弘绪受命再次赴景德镇调查,并写成《中国陶瓷见闻录补遗》,对前封信你了补充,几乎涉及全部的制瓷工艺。殷弘绪的两封信在欧洲引起巨大石响推动欧洲掀起了制瓷热潮。到18世纪末,欧洲各国在皇室的支持下相继建立了皇家瓷器厂,并发展制瓷业。殷弘绪的两封信详细描述了康熙时期景德镇瓷器行业现状和陶瓷的生产情况,还包括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代中国有关记述几乎凤毛麟角,因此,这两封信显得十分珍贵。

——摘编自许昆红《通过法国传教士殷弘绪的两封信研究景德镇清早期民窑制瓷工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中期景德镇制瓷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殷弘绪的两封信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殷弘绪两封信的历史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京条约》中规定,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公议定则例”,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税率必须中英双方“议定”,即所谓协定关税。《虎门条约》又确定了进出口货物一律按值百抽五的从价税率。由于税则之中列举了进出口货品各数十种的固定税额仍固定不变,自此形成这些货品以后价格虽然上涨,但税额仍固定不变,税率则越来越低。这些货品税的固定额,无论是进口或出口,都比过去低的多。因此马克思指出,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进口税是全世界最轻的。

——摘编自张寄谦《中国通史讲稿》(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在中国获取的贸易特权,并指出关税主权的丧失给近代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2023-12-1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秦汉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二   汉景帝时,窦太后期望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候,汉景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于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高帝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预先约定予以坚定的拒绝,汉景帝默然而有沮丧之色。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九月,匈奴冒顿单于引兵攻太原,后来,冒顿单于指挥40万匈奴大军,将刘邦的兵马围困在白登山,使汉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不能相救。

——《史记》

材料四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

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1)材料一中的“寡人”指的是谁?他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西汉政府面临怎样的威胁。到汉武帝时,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4 . 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推动了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夺取。”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在古代朝鲜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材料三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四   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民族大征服,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至9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9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汇成,这是介绍中国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14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

——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古代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中华文化对朝鲜及对日本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并指出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024-04-0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院是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在近代中国,基于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和源自西方的议会监察制度互相竞争,经过民国初年的探索与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的实践,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度融于一炉。这种中西合璧的制度探索在当时受到很多批评,但这并不构成废除独立监察制度的理由,源自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

——摘编自聂鑫《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不断高涨,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由先期试点到全国推行,提高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了监察的无死角、全覆盖,整合了监察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反腐败合力,这是我国反腐败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一次重大变革。

——摘编自李凌云《新中国监察制度七十年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瓦特在中学学习了法语、希腊语,还自学了德语、意大利语,这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和看懂更多优秀外文文献。瓦特本人在伦敦学艺期间购买了《数学仪器的制造和使用》。他在格拉斯哥大学工作期间阅读了不少书籍,了解了关于蒸汽机发明的知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有助于瓦特在蒸汽机改良过程中有效地解决一些精准测量与数量化表达的问题。

——摘编自韩玉德、安维复《试论詹姆斯·瓦特的工匠精神》

材料2: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

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

——据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瓦特取得成就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广泛应用的影响。
(2)依据材料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结合所学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农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歌收时的救荒粮,玉米亦是如此。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2023-12-31更新 | 125次组卷 | 4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对隋唐时期的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词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律疏议》、藩镇割据、安史之乱、都护府、大运河、曲辕犁、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经济重心南移、丝绸之路、长安、广州、雕版印刷术、火药、《唐本草》、书法、诗歌、三教并行、唐三彩、胡旋舞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从材料中选取至少三个关键词,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写出所选关键词,题目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一百多年来,正是在科学理论指引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摘编自《红旗文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观念萌生于三代,丰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 大一统”思想核心是疆土一统和以治权及法令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一统,同时也涉及到思 想一统和文化认同。

—摘编自张子侠《“大一统”思想的萌生及其发展》

材料二   古人们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莫过于“华夷之辨”。先秦以后,在“华夷     之辨”上的衡量标准是血缘、地缘和礼仪三个标准并行,以血缘及地域进行衡量的观点一     般在华夏面临严峻威胁即遭遇严重入侵和灾难时占据主流。清军入关后,康熙帝强调“无     分内外,视同一体”,雍正帝说“天下一统,华夷一 家”。清帝所主“大一统”,改变了“中国” 的疆域定位:将历代传统限定在长城以内的“中国”的政治与疆域之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     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即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皆涵盖在“中国”之内。

—根据李治亭《清帝“大一统”论》等整理

材料三   从古代中国的“武力统一 到新中国的“和平统一 ,到今天的“一 国两制”和 九二共识”,时代在变,但中华民族对统一的渴望和追求始终不变;统一的方式在变,但是 中华民族完成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始终不变。

—摘编自董文文《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践行“大一统”思想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大一统”思想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大一统”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