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清鉴辑览》记载:“开制度局以定规模,设十二局以治新政,立民政局以地方自治……(光绪)帝皆嘉纳之。然以见制西后,无权不能剧行,欲借群臣之议以定之。”据此可知,戊戌维新运动
A.触犯了封建势力的利益B.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抵制
C.冲击了中央集权的政体D.对政治民主化作了探索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记》中记载着关于秦朝建立后,在制度建设方面出现了如下两种不同观点:博士淳于越认为:商周历经千年,大封宗室子弟和功臣作为王室的藩篱。现在陛下坐拥海内,然而宗室子弟却沦为匹夫,若有犯上之臣出现,陛下便没有了依托。此外,不遵守古制而能长久者,这是从来也没听说过的。

廷尉李斯认为:西周虽然大封宗室,然而他们的后代却关系疏远,以至于相互攻击如仇儺,诸侯之间更是相互征伐。现在陛下实现统一,大兴郡县,对宋室子弟和功臣们用赋税予以赏赐,这样也能够轻易地控制他们。让天下人不怀有二心才是治国之略,分封诸侯只会给国家带来纷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成果表
朝代科技发展成果
两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及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魏晋时期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6
《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完整农书
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
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火药应用于战争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医药学成果
宋元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造出人工磁化的指南针
《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当时许多科技成果
《农书》集南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表格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1-11-2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都城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的重要象征,中国古代把营建都邑视为“国之大事”。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记载: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洛阳甚而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都指挥使李怀忠献言道:“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后来,在晋王赵光义的进一步劝阻下,宋太祖搁置迁都之事。

材料二   中国三千年来的都城变迁,用两条线就能划出个大概。第一条   从周朝至北宋时期,……第二条   从北宋至今,……。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中国都城变迁的重要过渡。下图为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摘编《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等

材料三   核心区作为一种政治地理学概念,是指国家内最重要的政治区或经济区所在,是在国家政治事务中发挥着支配作用的中心区位。中国古代的核心区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大尺度的运移过程,从早期的长安型到后期的北京型。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首先是政治上的重心,并不一定与经济重心相吻合,正如首都尽力向经济区靠拢,并不一定与经济区相吻合一样。封建时代的核心区是借助于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维系政治区与经济区之间的联系的。

——摘编自刘沛林《中国历代核心区的迁移及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君臣“迁都之议”针对的是怎样的社会局势?并指出古代都城选择重点考虑的因素。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都城开封在图中的位置(填写代号),概述西周至清朝三千年间主要王朝都城的迁移轨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后期核心区的突出特点。(联系具体史实进行说明)
5 .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不仅是封建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而且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书》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而十五税一”。《隋书·食货志》记载“未受地者皆不课,有品爵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并免课税。”开皇十年五月又规定“丁年五十,免役收庸”。明代后期的“一条鞭法”也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为了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清王朝在开国初期采取与民休息和减轻赋役的政策。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些减免措施,既反映了统治者对发展农业的重视,也反映了历代王朝的赋税收入对农业的依赖性。

——摘编自石妍妍等《中国古代农业赋税减免政策初探》

材料二   “摊丁入亩”制度使土地与丁役银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农村范围而言,田多者多出役银,田少者少出役银,没田者不出役银,人们的役银负担在总体上相对均衡……同时“摊丁入亩”制度的实施,也使纳地丁银的土地所有者不再承担力差,即不需要亲自服役,避免贻误农业生产。把丁役银平均摊入土地以后,各地役银收入不仅没有从前的缺额之虞,而且还往往有溢额出现。

——摘编自李三谋《清代摊丁入亩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封建王朝建立初期农业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清朝的赋税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所示是摘编自范晔《后汉书》的部分记载。这些记载集中反映出(       

记载

篇目

光武中兴,锡光为交趾(今越南北部),任延守九真(今越南河内以南),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婚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

《南蛮西南夷列传·序》

东汉“栾巴……迁桂阳太守。以郡处南垂,不闲典训,为吏人订婚姻丧纪之礼,兴办学校,以奖进之”

《栾巴传》

东汉“北匈奴入辽东……辽东太守陈禅)于学行礼,为说道义以感化之”

《陈禅传》

A.“光武中兴”局面B.儒学的教化功能C.“以吏为师”政策D.东汉中央集权制
2022-08-14更新 | 207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7 . 《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由御街南至朱雀门,两边酒楼、饭店、香药铺等夜市直到三更。据此可知宋代城市
A.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B.受政府控制程度加强
C.娱乐设施已完全建成D.重文抑武的风气盛行
2021-11-23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造舍之法……凡屋有三分:去声。自梁以上为上分……凡梁几何,则配极几何”,上述记载出自以下哪本著作
A.《梦溪笔谈》B.《农书》C.《齐民要术》D.《九章算术》
2021-11-15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法律史料,《尚书》《竹书纪年》和金文中有所记载。春秋战国之世,各国相继变法改制。秦汉以降,法典篇目和内容既沿袭前代,又结合当时需要有所创新。到唐代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后人称中华法系。内容上,既有关于官员职责、私有财产保护、赋役征收、商业管理、民刑诉讼等综合性法典,还有多种形式的单行法规。除成文法外,我国古代在基层和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通行习惯法,法律形式多样。

我国古代法律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农业自然经济社会,受宗法制度影响形成的等级特权制度,适应古代社会的发展;它将人们在生产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加以条理化;它贯穿人本精神和伦理道德,维护家庭关系;它寓礼于法,将礼法密切结合,既增强德礼的规范作用,又赋予法律以亲和性。我国古代法律不仅对本国有巨大作用,而且对东亚诸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刘海年《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罗马法律被描述成罗马人“对世界历史最持久的贡献”。这项工作始于公元前451-前450年的十二铜表法,后被视为“平等法律”的源头,全体公民均平等地受这些观念的约束。它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市民法与万民法。它是通过吸收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实践发展而来的,并用法律方式确定下来。年复一年,每一条法令都受到检验、修正,或者延伸。法律实践的复杂性和古老性不可避免地导致法学的兴起。……查士丁尼的法律改革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民法所依据的立法原则都是罗马式的。

——诺曼·戴维斯《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罗马法相比,中华法系的突出特征,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