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将考试与选官相结合,对选官用人制度进行成功改革的范例是科举制。宋朝的科举取士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有地方选拔的“乡试”,全国性选拔的“省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糊名”、“誊录”,避免辨识字迹,防范录取中作弊。考试内容出现了章法、格式相对固定并适于考试的“时文”,选才方式“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实际上开了明清八股文之先河。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蒲松龄一生屡试科举,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他在《儒林外史》中将明朝八股取士制度下众考生的心态刻画为“七似”:包“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悦,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头絷之猱。忽然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ta:失意)然若敛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

——摘编自《儒林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八股取士制度对人性的消极影响。
2 . 唐律中的“化外人”。

材料一 统治者倡导的礼义、制定的法今未能贯彻实施的地方被视之为化外。有关化外人的规定始于唐朝,《唐律疏议》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承认化外民族的俗法对其内部纠纷具有有效性作为基本原则编入国家法典,化外人异类相犯的,以集中体现礼教的唐律处理,使对涉及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案件审理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表明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法律的完备。这将秦汉以来以汉法治汉人,胡法治胡人的传统政策规范化、法律化,还使化外人树立新的法律观念,信奉礼教,最终实现用夏变夷的目的,历代沿袭,

材料二 何以唐律出现这样规定?当时唐朝是亚洲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一个中心,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文化和进行贸易,唐朝与外国的交往是十分频繁的。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秋,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

从司法实践来看,化外人案件涉及民族群体及国家间的关系,处理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对这类案件的处理并没有拘泥于律例的规定。大历十年(775)秋,有回鹘人在长安杀唐人,京兆尹把他拘捕,依据唐律化外人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唐代宗诏令宽恕之。其时正值安史之乱平定后不久,而且唐朝与回鹘关系密切,回鹘两次参加平乱立有大功,代宗自然不会因这类案件得罪回鹘,

——摘编自苏钦《唐明律化外人条辨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律有关“化外人”的规定有何特点?
(2)阅读材料二,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化外人”规定出现的原因。请简要评价唐代宗处理大历十年案的做法。
2022-11-18更新 | 275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吉林江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饮食文化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编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编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与政治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1-05-05更新 | 307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也各有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绝对君主制的普遍建立和西欧各国民族自由的初步实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创制试验即将进入它的实质性阶段。虽然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生是一种国际性的现象,但具体的试验却还是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进行研究的,而且事实上主要是在西欧的两个最先进的民族国家一英国和法国一进行的(美国发生的试验作为当时英国试验的一种发展,也非常重要)。

——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摘编自(荚)《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54年)》《美国文官法(1883年)》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教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主要途径及英、法、美三国最终确立的政治制度,分析这些政治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弊端。
(3)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尝试建立公务员制度。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孙中山在官员选投方面提出的相关思想,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公元前,阿拉伯人已扬帆在印度洋上,开拓了亚洲和东非的贸易往来。由于受季风变化的影响,阿拉伯人在东非的贸易活动集中于4月至7月之间。基于此,一些阿拉伯人开始在东非沿海地区定居,并建立起零星的商业据点。他们通晓当地语言,同当地居民的关系融洽,甚至彼此通婚。

公元初,阿拉伯人输入东非的货物主要有长矛、战斧、短剑及各类玻璃制品。为了赢得当地人的好感,阿拉伯人还向东非某些港口出口了大量酒类和一些小麦。阿拉伯人购自东非的产品有象牙、犀角、龟板和椰子油。随着阿拉伯人与东非贸易的发展,中国瓷器、印度.布、东非的黄金、香料逐渐成为受世界各地欢迎的大宗商品。

从公元前至15世纪末,阿拉伯人与东非的贸易是建立在互通有无、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的,这对于亚非人民之间友好沟通及往来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舒运国《阿拉伯人与古代东非贸易》

(1)根据材料,概括阿拉伯人东非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阿拉伯人在古代亚非贸易中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人东非.贸易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8世纪中国茶叶运销欧洲情况表

输欧起始1517年,葡萄牙航海家将茶叶带到了欧洲。欧洲第一批商业茶出现在荷兰。首批输入荷兰的茶叶于16061607年从澳门运往爪哇,于1610年从爪哇运到欧洲
价格变化1700年左右,一磅茶叶价格为5070荷兰盾,一磅所谓的宫廷用茶的价格在100荷兰盾左右。1720年前后,荷兰东印度公司为打压竞争对手,领销茶叶,茶价跌至2.5荷兰盾
数量变化1734年输入荷兰的茶叶有885567磅。此后的50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荷兰的茶叶数量平均每年达350万磅,茶叶从荷兰又转运到欧洲其他国家
饮茶地点初期,人们习惯于在茶馆喝茶。不久后,荷兰人召集朋友在家里品尝各种茶,与广为流行的品酒会大体相似。荷兰妇女通过这些社交方式走出家庭,与同性交往。由于喝茶之风盛行,中国式茶亭在荷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摘编自贺圣达《17—18世纪的荷兰—印尼—中国贸易与多元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概括17—18世纪中国茶叶运销欧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7—18世纪茶叶运销欧洲的影响。
2024-05-13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距今约九千年前长江流域已有稻作农业,比国外发现的最早的稻作遗存要早三千年以上。《礼记·礼运》中讲“礼之初,始诸饮食”,礼器中鼎、爵、尊、盘、觚都是主要饮食器。《礼记·王制》曾谈及南方有不火食的“雕题(纹身)交趾”之民。纹身和生食冷食,都是中国人认为的异族野蛮原始人特征。中国人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甑,甑是利用火烧水产生蒸汽来蒸熟食物,蒸是火水相与式的较高层的用火之道。中国人在四千年前已用餐叉,用匙更早在七千年以前,最晚在商朝时已开始用箸,明朝以后称为筷子,长挑近夹,无不如意,故亦可发展合桌会食的型态。《隋书·经籍志》中所载食经已达71卷,《新唐书·艺文志》则达171卷,郑樵《通志》则记了360卷,可见其多,亦可见中国人对吃的重视。

——摘编自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材料二   汉代以来,凭借陆路和海上交通的不断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西传逐渐增多。生姜作为食物原料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传至地中海地区。以餐饮器具而言,中国汉代漆器和唐宋瓷器已经直接传入中亚西亚及非洲个别地区。元帝国建立后,西方国家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等纷纷来往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直接推动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国制造的白糖已在16世纪传入西方,受到人们喜爱。茶叶传入西方国家,逐渐成为欧洲的时尚饮品。元明时期,中国的瓷制餐饮器具通过贸易更加大量地传入欧洲各国,欧洲的王公贵族争相购买,甚至高价以求。马可·波罗首次向西方人叙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的食物和饮食习惯。《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也记载了中国的食物原料、饮食品种及制法和饮食风俗等,对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也起到了极大作用。

——摘编自杜莉《汉代至元明时期的“东食西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至元明时期中国饮食文化西传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影响。
8 . 《论语》 —— 人类文明的瑰宝

材料一   汉唐时期,有记载的研究《论语》专著约百部。而两宋时期有250余部。《论语》是北宋文人必读经典之一。深受重视。他们虔心研治儒学,成就了北宋《论语》注疏的辉煌局面。两宋对于《论语》的注解。不再局限于此前的章句、训诂、名物等。而   开始注重对其义理的阐发与分析。都体现出诠释义理的深度。代表作有程颐《论语解》、朱熹《论语集注》及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等。《论语》学的发展蔚为壮观。

——摘编自刘亚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流传研究》

材料二   4世纪后期。《论语》传入日本。7世纪。日本最早的宪法中多条目直接出自 于《论语》。大化改新时的教育机构中《论语》被定为必修书目。《万叶集》《源氏物语》 等作品均引用了《论语》的话语。9世纪。祭拜孔子与孔庙合法化,宫廷首开“论语讲   筵”。18世纪,朱子学在日本取得官学独尊地位。政府和民间初等教育都以《论语》为教   材。近代日本企业家利用儒家伦理。为其追求利润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从17世纪开始   《论语》等中国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儒家不依靠宗教力量、以伦理道德支撑社会发展   的思想体系,成为欧洲思想家们学习的对象。其中伏尔泰尤其引人瞩目,他认为中国“在   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对《论语》译介 与研究兴盛,译本越来越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论语》也在当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摘编自馆冈邦雄《<论语>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朝《论语》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简述《论语》对外传播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后半叶,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出现了新的女权运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女权运动带有强烈的女权意识,不但不满足于以前所要求的政治上的平等,而且要求妇女在一切方面,特别是在社会生活方面与男子完全平等。女权主义者向男性控制的一切领域发起冲击。大量启发妇女意识、呼吁妇女发现和创造自己价值的女权主义的理论书籍出版,各种争取男女平等的妇女组织涌现。1977年,在美国休斯敦还召开了全美妇女代表大会,有1800名代表参加。

20世纪60年代的妇女运动成果显著,许多国家通过了男女平等的新立法。妇女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大批杰出女性涌入以前一直由男子控制的工作领域。大批女科学家、女法官、女经理、女政治家出现。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半叶女权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后半叶女权运动的特点及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646年元月,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并全力向全国推广。该诏书规定,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贵族世袭制,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在经济方面,废除贵族私有土地制度和部民制,实行公田公民制度。国家还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颜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日本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且使日本完成了社会转型。

——摘编自王海燕《日本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682年,新罗在中央设立国学,学制九年,主要招收1530岁的贵族子弟,教授儒学经典,以培养统治阶级的骨干力量。为了推动儒学的发展,统治者还设立了读书三品科。国学的传授内容主要以《周易》《尚书》《礼记》《左氏春秋》为主。到了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新罗向唐朝派遣了大量留学生,使其直接到中国学习儒学,许多贵族的子弟甚至留在唐朝研究儒学,期限十年,学满回国。去唐朝学习的新罗人中,包含了新罗的各社会阶层,有官员、学生、僧侣、军人、商人、农民等,他们承担着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务。

——摘编自[]金珊湖《大朝鲜帝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大化改新时期确立“先进的管理体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化改新“完成了社会转型”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罗在7~9世纪学习唐朝文化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对当时日本和朝鲜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