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8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由此可知(     
A.阿拉伯帝国信奉宗教B.阿拉伯人依靠基督教扩张
C.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D.苏丹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2024-04-21更新 | 203次组卷 | 56卷引用:上海市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日益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2024-04-08更新 | 91次组卷 | 64卷引用:上海市徐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谁是“千古一帝”?

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满怀激情地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在诗篇中他把秦皇和汉武并论。基于此,某班举办了一场辩题为《“秦皇”“汉武”谁的功劳更大》的课堂辩论赛。请你结合这次活动,探究完成相关问题。


(1)辩论赛开始之前,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几则材料,用以作证秦始皇与汉武帝在巩固政权方面的相似性,你觉得其中不可能包含的材料是(双选)(     
A.都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重视儒学
C.都铸造统一的货币D.都建立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2)正方所持观点是“汉武帝功劳更大”,反方所持观点是“秦始皇功劳更大”。为了论证本方观点,反方辩手出示了以下三幅图片,并提出,秦统一政权的建立和加强统一的措施,在青铜器上也有较充分的反映。请将下列图片和统一措施配对。

(3)正方辩手提出“秦始皇的暴政使秦二世而亡,其功劳无法与巩固加强大一统国家的汉武帝相比”的观点,反方辩手则选用“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以反驳。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秦朝的哪些制度?这些制度有怎样的意义?
2024-03-1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晚清的铁路修建。

材料一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600米的小铁路,向清朝官员和百姓展示铁路的便利,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对比杜兰德热情高涨的推广,观众相当不领情,京城百姓对小铁路的反应是“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不久,步兵衙门就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小铁路拆除了。

——田吉舷《中国铁路百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俄国出兵侵占我国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国侵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不仅俄国想侵占西北,英国同样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否则中国将面临更加紧迫的局面。

——摘编自雷颐《细说晚清七十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小铁路被拆除的原因。
(2)分析材料二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概括李鸿章力主修建铁路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晚清的铁路修建?
5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制度创新首先体现在中央行政制度上,通过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为古代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中央官制演变示意图。根据图示,完成下表内容的填写。

123
朝代____________
中央官制____________

(2)图2较图1所示中央官制有什么重大变化?其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材料二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

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

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   B.削减灾区赋税   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

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皇帝,皇帝赞许之,遂令大臣丙负责执行。


(3)根据图3,大臣甲、乙、丙分别代表了哪一机构参与国事讨论。执行A、B、C方案的部门分别有哪些?
①大臣甲所在机构____;乙所在机构____;丙所在结构____
②执行方案A的部门____;执行方案B的部门____;执行方案C的部门____
(4)史家钱穆在《国史新论》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联系材料一中示意图中央官制的变迁,对此你有何认识?
2024-02-2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动乱分裂下的民族大融合。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迎来大融合。

(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按正确顺序排列。(填序号)

材料一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都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汉族人民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2)在民族交融的大背景下,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材料二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3)图1和图2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4)根据以上结构图,指出B、C处应填的内容,并从A、B、C、D中任选一例,结合具体史实,对结构图进行说明。
2024-02-2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走向统一的国家形态。
考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之后历经夏、商、西周早期国家,至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宣告形成。
(1)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A.内外服制   B.社会大变革   C.百家争鸣   D.郡国并行   E.世袭制
(一)约公元前5000年到约公元前21世纪:从部落到国家
(1)阶级分化,万邦林立。
(2)部落联盟形成,炎黄被尊华夏始祖。
(3)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____取代禅让制。
(二)约公元前1600年到约公元前770年: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
(1)商朝国家管理实行②____
(2)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国家形成前的____
(1)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奠定统一基础。
(3)____为社会转型提供理论基础。
(四)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2)____带来吴楚“七国之乱”。
(3)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有为而治。
(4)豪强地主势力成为地方不稳定因素。

(2)若就上述提纲中的(四)展开陈述,应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填字母)。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某校兴趣小组成员在布展过程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展开热烈的讨论。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请帮助同学们将以下观点与人物配对。(填字母)
A. “为政以德”
B.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人性善,提倡“仁政”
D.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E. “非攻”“兼爱”
F.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①墨子;②荀子;③孟子;④老子;⑤孔子;⑥韩非。
(4)联系所学,简要说说夏商周早期国家和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间的关系。
2024-02-2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2024-01-31更新 | 177次组卷 | 192卷引用:上海市徐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思想的流变。

思想因时而变,治国思想的演变也是时代发展的写照。

1.请将表格中的言论与其作者相匹配(每空填写一个字母)
言论作者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夏殷不易礼而亡。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A.老子   B.孔子   C.商鞅   D.董仲舒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治国思想。

请就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道和霸道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重要的两个概念。《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见秦孝公时,先是讲述了上古理想的帝王统治之道和以仁义统治天下的王道,秦孝公不感兴趣。后又讲述了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霸道,秦孝公才“意欲用之矣”。

材料二   贾谊总结秦亡的教训)“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   (西汉第十位皇帝汉宣帝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元帝纪》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何秦孝公为何对“霸道”理论尤为感兴趣。
3.请结合材料二、三,分别概括贾谊和汉宣帝对“王道”与“霸道”的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汉宣帝提出的“霸王道杂之”的历史依据有哪些。
2023-12-1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经济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下列标志性生产工具与其应用时代对应准确的是( )。(双选,多选或少选)
A.木、石——西周时期B.牛耕与青铜农具——东周时期
C.铁制农具——两汉时期D.长直辕犁——晚唐时期

材料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2.结合所学,材料一中孟子描绘的景象反映出此时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发展,历朝历代对于经济的管理策略也有所不同。
3.秦汉时期,王朝中央政府对待民间工商业的主流态度是(   )。(单选)
A.支持鼓励B.放任自由C.抑制打击D.严令杜绝

记载南朝宋时期的史书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如下的描述

材料二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注:关门),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半,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注: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项,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注:即鄠县与杜陵,是汉唐时代靠近首都长安的近畿之地)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列传卷五十四》

4.请依据材料概括当时社会经济的情况,并分析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
5.如图是唐岭南道广州怀集县的庸调银饼,此文物反映了唐初实行的赋税制度是____,规定成年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纳____代役,在保证农民有充分生产时间的同时,也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到晚唐时,该制度被杨炎所提出的____所取代。
2023-12-1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