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出版后,一些著名数学家对该学说提出了责难:如果地球在绕太阳运动,那么应该可以观测到恒星的位置有一个周年的变化,上抛的物体不该掉到原地等。据此可知(     
A.经典力学体系影响深远B.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
C.学术争鸣深化科学革命D.理性主义受到时代推崇
2 . [“五四”纪念与时代发展]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五四运动的纪念和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将“五四”纪念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五四”纪念话语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内涵主旨。以下是不同阶段《人民日报》“五四”纪念文本的十大高频词汇:

历史阶段高频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青年   革命   阶级   斗争   社会主义   学习   劳动   运动   思想   人民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   中国      社会主义   建设   历史   思想   人民   精神 伟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   中国   时代   青春      奋斗   伟大   人民   中华民族   实现

——摘编自苏继文等《论中国共产党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媒介话语》

根据材料,围绕“‘五四’纪念”主题,选取《人民日报》“五四”纪念文本的一个或多个高频词,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3-15更新 | 13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以下资料摘录自《榆林党史与方志》记录的毛泽东在某年的一段行程,该行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3 月 18 日,离开了延安
3 月 25 日,在高家唸村签发了青化砭战役战报
7 月 1 日,在小河旮旯沟召开纪念七一大会
8 月 3 日,在曹家庄村开会统一意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都不过黄河
9 月 23 日,到达神泉堡村,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
A.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B.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C.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重点进攻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在一战后的停战纪念日里,英国政府主导着社会记忆的重构,哀悼战争死难者在较长时间内成为纪念活动的主题。后来在以退伍军人为代表的公众推动下,这一主题由庆祝军事胜利逐渐转向多重性,在他们眼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在是光荣和正义的战争。这表明当时英国
A.民众对一战的反思趋于理性B.公众的价值观念趋向务实
C.政府主导着民间舆论的走向D.政府与民众矛盾渐趋尖锐
2021-03-02更新 | 1045次组卷 | 2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钢城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武帝之前,人们对祖先神的关注较少,汉武帝后,人神崇拜与人祖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A.民间祭祖成为社会风尚B.选官制注重考察孝廉
C.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D.宗法制度的不断完善
2020-01-0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第一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下图为武汉市中山公园重点文物——张公亭,该亭纪念的历史人物是
A.张之洞
B.张作霖
C.张謇
D.张自忠
2019-09-1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纪念碑是为纪念已故人物或重大事件而建立的石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图1、图2蕴含的有关中西方航海的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18-12-01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
8 . 建造于1889年的埃菲尔铁塔,即是当年的最高建筑,也被用作无线电发射站、航空通讯台、电台发射站的。由此可知,埃菲尔铁塔成为法国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A.为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建,具有重大的纪念意义
B.曾是世界最高建筑,引领着现代建筑风潮
C.代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力水平
D.科技含量高,建造技术先进
2015-07-0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
材料二 在上书光绪帝的的奏折中,康有为摘引了《孟子》和《周礼》中的相关内容,证明了自己主张的“君民共主”符合“先王之制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其后的孙中山指出:“我们定要为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只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
材料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是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的一次伟大的创举,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不能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抽象化。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宏伟成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
——于沛《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希腊具有“一”与“多”两种个性特征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分析形成这两种不同政治制度差异的自然地理环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主张在近代中国建立的政治制度,分析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出现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的含义,说明中国近现代史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取得的主要思想理论成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