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屈服于西方列强,允许英、法等国在中国招募华工,广西有人开始被运往国外。1876年,北海(当时属广东管辖)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从北海口岸出国的华工,每年多则4000人,少则数百人。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904年,英国在梧州设立“契约华工”接收站。

——摘编自石维有、张坚《华侨华人与西南边疆社会稳定》

材料二   清末的广西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在此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出现了大批的海外移民。清政府的残酷压榨,再加上天灾频仍,大量破产的百姓纷纷外逃。此外,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许多广西学子出洋留学,也成为海外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梁茜茜《论清末广西海外移民的类型及特点》

材料三   1940年,日军将越南作为向中国华南进攻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军事基地,导致广西边境交通受阻,广西人迁居海外的人数剧减。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南进侵占东南亚,大约有11万侨胞又迁回广西。而广西一大批爱国志士,利用广西的特殊地理位置,移迁至越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战胜利以后,因为各种原因,少数广西籍士兵流落在缅甸和印度。

——摘编自向大有《民国时期广西向国外移民三个时段社会背景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广西人口大量外迁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相较于清朝末年,抗战时期广西人口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 .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来重视民族关系,和亲是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常见的手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肇始于西汉的和亲政策,可从先秦时期华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婚姻中寻觅到踪迹。先秦时期,部落首领为自身的利益,采用联姻的方式建立利益同盟。春秋时期,华夏与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间及各诸侯国之间的联姻活动更为活跃。中原王朝之所以产生以婚姻结戎狄的观念,与其根深蒂固的家族宗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而将联姻运用到处理民族关系之中,并将之制度化,形成专门的政治策略,则始于汉高祖之时。

——摘编自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

材料二   唐代前期,唐王朝以“天下之主”自居,在奉行“华夷一家”民族政策的背景下,为了显示对外藩首领的恩宠,当时公主和亲相当频繁。在唐代有史记载的和亲公主16人中前期(肃宗之前),有12人,作为和亲对象的少数民族多达6个,在地域上遍及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

——摘编自孙玉荣《论唐代民族关系变化对公主和亲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和亲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唐代公主和亲的事例,并分析其意义。
2023-11-1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36年,郑国名臣子产主持铸刑书,将本来由贵族掌握的法律公之于众,让平民在行事上拥有了主动权。子产因此接到了晋国贤臣叔向一封措辞严厉的来信,信中写道:“平民知道了有法可依,就不会畏惧身价比他们高的人,就会弃礼,从法而争。……郑国大概要败亡在你的手里了。”随着平民力量的上升,国家政权对平民的依仗,使法律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二十年后,叔向的祖国晋国也铸了刑鼎,公布了成文法。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材料二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法国民法典》在立法上首次明确地确认了自由与平等、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契约自由与过失责任等近代民法的重要原则,这些原则的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古典自然法思想。民法典的诞生,使罗马私法中孕育的民法精神和原则得到更加明确而系统的涤化和升华,法典自身成为了历史性的起点。对于这种超越,拿破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摘编自叶秋华等《论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演进纪念:法国民法典颁布二百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铸刑书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及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民法典》诞生的原因。并简要比较中国《唐律》与《拿破仑法典》的本质上的差异。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930日至102日,德国集中77个师,约200万兵力,向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闪击战”,企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打败苏联。1023日,德军围歼了维亚济马——布良斯克的苏联红军集团,俘虏苏军约67万人。面对德军的猛攻,19411010日,斯大林任命朱可夫大将为西部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全力应对德军。在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亚太局势扑朔迷离之际,苏联将远东部队作为预备队调到西线,这是当时苏军仅存的唯一支建制完整、装备精良的战略预备队,且惯于在严寒气候中作战。126日,110万苏军发动了全面大反攻。1216日,希特勒向德军将领发布了“不许撤退”的命令。到次年1月初,苏军共毙伤德军168000人,将德军驱离至莫斯科100~250公里以外,莫斯科战役以苏联胜利而落幕。

——摘编自毛剑杰《莫斯科战役大逆转之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发动莫斯科战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取得莫斯科战役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意义。
2022-08-1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桂平市麻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人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因此历代都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至隋代已具宏大规模,史称“资储遍于天下”。与此相关的是荒政思想,《周礼》中的“荒政十二书”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对荒政的认识,其中的一些月令书中强调人的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一致,以避免灾害发生时可以保证人的生活用度。中国古代重本轻末的思想往往忽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客观上无法正常开展国际的贸易活动。因此,要解决国内粮食安全只能依靠“自力更生”,甚至实行“以粮为纲”的政策。中国古代贫富之间面临的饥荒风险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社会动乱则不可避免地发生,粮食安全的水平也由此而大大降低。研究表明,至宋元时期南方稻谷的亩产量已达343市斤之多,粮食需求和供应从量上看已能满足人民的正常需要。因此,这一时期粮食不安全的因素可能更多来自于人口增长、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中国传统追求高粮食自给率的粮食安全战略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2016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6.16亿吨。与此同时,中国粮食也出现了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作为崛起的大国,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收入水平提高,人们自然会升级食物消费结构,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转变,因此中国无疑需要依赖国际市场来实现国内食物基本均衡;另一方面,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在实现国际粮食稳定的基础上需要给全球贸易伙伴一个稳定的农产品需求预期,同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为重点,借助于中国对外基础设施与农业技术援助提升全球粮食生产能力,并推动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这样既给中国粮食安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有利于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最后,中国应主动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加强全球农产品贸易与区域农业合作,在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期待方面有所作为,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维护全球粮食贸易市场秩序。

——摘编自毛学峰等《重塑中国粮食安全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粮食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中国需要重塑粮食安全观的背景,并据此为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大别山开始动工兴建汉阳铁厂。同年,张之洞致电李鸿章,决定开办大冶铁矿。1893年年初,大冶铁矿基建工程完竣,9月,汉阳铁厂亦竣工投产。1908年,时任经理盛宣怀奏请清廷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正式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同时使其由官督商办转为完全商办。在盛宣怀主持下,该公司面向社会大规模招股集资,以解决自创办以来的资金困境并谋求扩大生产规模。

——摘编自郭莹、陈错《汉冶萍公司1907-1913年招股述论—兼及近代中国重工业企业遭遇的资本社会化难题》等

材料二 国家无力经营汉冶萍公司,特别是对它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企业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中无法通过产品畅销赢得社会信心。辛亥革命期间,汉冶萍公司损失惨重,为维持生产经营,公司债务出现爆炸式增长,特别是日债在全部资金来源中占有绝对优势,使得汉冶萍公司事实上沦为日本控制的原料供应基地。受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云谲波诡的国内外局势影响,清末民初的汉冶萍公司,正是踏上了这样一条败亡之路。

——摘编自李海涛《清末民初汉冶萍公司资金结构变迁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冶萍公司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汉冶萍公司踏上“败亡之路”的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遭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说过:“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材料四   为了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1945年2月召开的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联合国有6个主要机构,最重要的是安全理事会。安理会由中、法、苏、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组成。任何实质性问题,均须经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即五大国拥有否决权。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中国不仅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而且还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发表国民政府的《自卫抗战声明书》的背景,之后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自卫行动?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2020-03-1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在这种背景下,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未进入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二   1750—1900年四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相对份额(单位:%)

1750年

1860年

1900年

英国

1.9

19.9

18.5

德国

2.9

4.9

13.2

美国

0.1

7.2

23.6

中国

32.8

19.7

6.2

——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1953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仅有2.3%,……中国的人口每年以数以千万计的高速度增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的农民,其人均产值低得可怕,……20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受到过许多干扰。……中国的的工业要想腾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长期的安定和巨额的投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未进入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工业迅速崛起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取哪些重大措施来改变制造业的落后状态?结果怎样?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材料二   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以来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形成的原因。
2019-12-0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