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13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从世界观的形成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其活动的主阵地不是在经济落后、政治分裂的德国,而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资产阶级统治早已建立的英法等国。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     
A.仍需不断地发展和完善B.团结了各国的无产阶级
C.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D.武装了工人阶级的思想
2024-06-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材料二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博物馆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个巨大资料库,为世界各国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接收了1851年、1876年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一些机械展品,收藏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机车等。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材料三   英国工业革命是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由工业化推动而发展的交通运输业、商业等经济部门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很快战胜了传统的农业、手工业。使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到了19世纪50年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被誉为“世界工厂”。1851年,英国全国1800万人口中,城市人口占52%,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10个,其中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人。

——摘编自王同彤《工业革命对英国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博物馆所发挥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变化。
2024-06-0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公元1世纪,罗马法律规定,尤尼亚拉丁人在罗马卫队中至少服役6年后,可获得罗马市民籍;如果拉丁人为罗马建造一艘不低于10000莫迪(1莫迪≈8.91公升)的运粮船,并为罗马运送粮食6年,可获得罗马市民籍。这些规定(     
A.打破了贵族的政治垄断B.适应了国家扩张的需要
C.限制了公民法适用范围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起,西方文化大建入侵亚洲和拉丁美洲。西方文化在这些土地上开始占据重要、甚至主流地位。但是,亚洲和拉美的民族文化并未因遭遇殖民而消散,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不断发展。亚洲的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根本的差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却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譬如新加坡社会融合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的新文化。在拉丁美洲,几百年间,原生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冲突、融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巨翅老》就展示了这种欧洲殖民文化与拉美文化尴尬的“混杂状态”,但这种融合最终形成了追求相互沟通与理解、多元共存、博采众长的新拉美文化。

——摘编自范景兰、 侯宣辰《后殖民批评视域下<巨翅老>的文化意蕴解读》等

近代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侵略,外来文化和不同区域的本土文化长期并存、结合、发展。请根据材料,结合近现代亚洲及拉丁美洲某一国家或地区 文化发展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哪一种模型(以及方案、数据、结论等等)是永恒的,今天被认为‘正确’的模型,随时都可能被新的、更‘正确’的模型所取代。科学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古希腊算起),它有着成长、发展的过程,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它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判断一种学说是不是科学,不是依据它的结论,而是依据它所用的方法、它所遵循的程序。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科学不等于永恒的正确”这一观点的合理性。(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5-11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读下图《世界人口统计图》(1968年绘制,单位:百万),对其中人口数量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165017501800185019001950
非洲100959095120198
亚洲(苏联除外)3274755977419151320
拉丁美洲1211193363162
北美洲1162681168
欧洲与苏联103144192274423593
大洋洲2222613
总计545728906117116082454
①英美等国陆续颁布奴隶贸易禁令后非洲人口开始缓慢增长
②18世纪亚洲人口快速增长与外来高产作物传入和推广有关
③美国独立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消失推动人口飞跃
④澳大利亚金矿发现是大洋洲人口摆脱停滞状态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4-05-11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如图所示,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战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A.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D.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初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改革。他根据“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的原则制定户籍政策,“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明确规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他推动秦孝公颁布《垦草令》,鼓励民众垦荒种田。他还鼓励百姓“修力本业”,增产粮食,“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同时推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农战政策之下,秦国民众“喜农而乐战”,“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但是,农战政策“重农”服务于“重战”,当时秦国即被视为“虎狼之国”。

——据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农战政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农战政策对秦国崛起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皇帝为了彰显“同文之治”,集翰林学士等数十人,以明代《字汇》等为蓝本,于1716年编纂完成《康熙字典》。字典收字宏富,将历史文献中存在的匈奴语、吐蕃语等“非汉语”词汇和材料亦广泛搜录。同时,根据楷书的结构,按照笔画为序呈现,确定正字规范,明确标准读音,使该字典成为字书之“典常”。编者对每一个字条的释义究其详尽,例证多引自历代名家的著作和《论语》《史记》等文献,蔚为大观。字典浓缩了千百年中华文明成果,影响了此后三百年汉语词典的编纂与创新发展。成书后,成为朝鲜、日本、越南汉字辞书编写时必要的参考模本,也被西方汉学者当作学习汉字的“金钥匙”。

——据盛培林《<康熙字典>与塞缪尔·约翰逊<英语词典)之对比研究》等

材料二   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大量外来词及不规范的表达方式进入英语。为“保持我们语言的纯洁”,1755年,在出版商的赞助下,约翰逊编写了《英语词典》。词典重视语法规范,对每一个词条追根溯源,条分缕析,从《圣经》及莎士比亚、培根等大师名著中选取大量的例证,突出宗教教义、道德伦理、教育启蒙、语言修养、美学情操等方面的内容,浓缩了18世纪英国的社会文化。到19世纪80年代,词典因市场的需求,仍不断重印。《英语词典》在世界辞书编纂史上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据郭启新《约翰逊及其〈英语词典>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字典》“成为朝鲜、日本、越南汉字辞书编写时必要的参考模本”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字典》与《英语词典》编写的差异。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康熙字典》与《英语词典》共同的文化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如表史载先秦至隋代黄河决溢改道基本情况表,据如表推断,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时代基本情况
先秦、秦决溢改道的记载很少
西汉决溢达十次之多,其中五次都导致了改道
东汉决溢一次。前期河患严重,王景治黄后河患减轻
魏晋—隋长期安流,三百多年只有三次决溢
A.治河官员的贤愚B.历史记述的疏密C.农耕区域的伸缩D.封建王朝的盛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