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1865 年前后,六十余岁的斌椿作诗写道:“卫公(指美国使节卫廉士)来京师,赠我《联邦制》。才士丁韪良(美国传教士),著书讲文艺。初如井底蛙,开编犹愤愤。书云地形方,主静明其义。岂知圆如球,昼夜如斯逝。”该诗可用于说明,当时(     
A.列强对华文化输出成效显著B.欧美对华利益争夺日趋激烈
C.传统知识分子出现转型迹象D.美国企图对华移植美式政体
2024-04-27更新 | 273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河源高级中学、中山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东汉时期,鉴于世人传抄的儒家经典多有讹误,议郎蔡邕奏请皇帝批准,把《易》《书》《诗》《礼》《春秋》等刻在石碑上,为人们提供经书的正确版本。此举在当时有利于(     
A.造纸技术普遍推广B.五经被各阶层认同
C.民众传承传统文化D.儒学复兴运动发展
2024-04-06更新 | 472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五县联合质检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家风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可以追溯至先秦时代,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成为此时王室家风中的重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礼”的学习贯穿于家庭教育之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对其子孔鲤的过庭之训,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汉朝以来,立德修身、重视治学、学而优则仕的家风逐步形成,大量家训开始出现,譬如汉高祖刘邦遗嘱《手敕太子文》,教导其子刘盈要“读书练字,尊老用贤”。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但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家风文化仍然占据主流,忠孝礼仪、读书修身、勤俭节约仍旧是传统士族家庭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曹操的《诫子植》。除了诫子文书之外,《颜氏家训》的问世意味着我国拥有了第一部系统成熟的家风教育文献,直接推动了我国家风文化在民间的大发展大繁荣。李唐帝国时,家风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是“重视知识、读书论学”,这得益于文官科举选仕制度的确立。

宋明时期,出现大量家训读本,如司马光的《家范》、陆游的《放翁家训》等,内容涉及忠君爱国、读书学习、修身立世、礼仪规范、勤俭节约、齐家守业等,集中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家风的主要内容。宋明时期,以儒家家风为主体,以商贾家风、女子家风等为有益补充,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具备了成熟完备的理论形态。

——摘编自张贝:《历史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风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家风传承发展的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023-07-17更新 | 5200次组卷 | 33卷引用:北京市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诗句(     
诗句历史现象
A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土地利用率提高
B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赋税征收货币化
C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雇佣劳动普遍化
D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人身控制的减弱
A.AB.BC.CD.D
2022-10-27更新 | 3638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中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
2021-09-27更新 | 3611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